APP下载

杨文信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经验

2019-07-15姚丽萍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

姚丽萍

【摘 要】杨文信教授从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分析,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在治疗带状疱疹时要及早治以活血通络止痛,尽量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后遗神经痛治疗上要辨痛论治,重视“辨”与“变”,要辨清痛的部位、病因、性质,辨清寒热、气血、虚实等。辨痛的部位,即可知道病之所在,痛之由来,以痛诊病,以病辨痛;辨疼痛的病因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还是卒然而痛,辨清是刺痛、胀痛、热痛、寒痛等。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经验;杨文信

杨文信教授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各种皮肤病的临床研究,善于辨证用药,采用中医药内外合治、身心同治等方法,擅长发挥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治疗皮肤病,临床每获良效。本人有幸师从杨教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介绍如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神经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难治性的并发症。多在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至少90天后出现,据伍小敏等报道,皮肤小面积受累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5.0%,皮肤大面积受累时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51.4%。PHN好发于老年及体质虚弱者,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疼痛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临床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牵扯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或烧灼痛等,影响睡眠和饮食,病程较长者常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等情绪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需积极治疗,然而该病病程长,疼痛顽固,为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常以营养神经、止痛、抗抑郁焦虑治疗为主,往往疗效不显著,且长期应用有药物副作用,而中医治疗该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 病因病机分析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疮”等范畴。《外科正宗·火丹》:“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湿者色黄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烂,又且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曰缠腰丹,柴胡疏肝汤,外以柏叶散,如意金黄散敷之。”[3]《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蛇串疮,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肺脾二经湿热。”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脾湿郁久,蕴湿化热。湿热困于肺脾,搏结于皮肤不得疏泄。内有湿热,外受毒邪侵袭而火发疱疹。素来阴虚之体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或因劳累津血亏虚,感染病毒;或濕热毒盛,长期阻滞脉络,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感染湿热毒邪与正气虚弱两个方面。杨文信教授指出本病以正气虚弱为本、湿热毒邪为标,正气虚弱为湿热毒邪提供了致病的必要条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遗神经痛多由余毒未清,或气滞血瘀不化、脉络不通,或素体亏虚、久病体虚导致经络失养、气血凝滞而致。

2 辨痛论治

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合临床亲身体会,杨文信教授认为:在治疗带状疱疹时要及早治以活血通络止痛,尽量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后遗神经痛,不能简单认为活血通络止痛就能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深入对痛进行理解,治疗上要重视“辨”与“变”,首先要辨清痛的部位、病因、性质,其次辨清寒热、气血、虚实等,方可据辨而变论治之。明确痛的部位,即可知道病之所在,痛之由来,以痛诊病,以病辨痛。如在头面,偏于上,火毒偏盛而夹风,宜合普济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如在胸胁,偏于中而兼郁,以肝胆郁热为主,宜龙胆泻肝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强清肝疏肝解郁;如在腰骶、下肢,偏于下而夹湿,以湿毒下注为主,宜合四妙散,加强清热利湿解毒。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但疼痛总的机理却是相同的。据《内经》记载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三条,其一是不通则痛,此痛以胀痛、剧痛、裂痛、钝痛为主;其二是不荣则痛,此痛以酸痛、隐痛、灼痛(阴血虚)为主;其三是卒然而痛,此痛以剧痛、裂痛为主。痛因有多种,如热痛、寒痛、风痛、气痛、湿痛等,痛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少腹冤热而痛。”多由火邪伤络,或阳热过盛而痛。若烧灼而痛,喜凉怕热,此为热痛,常见于胸胁、胃脘等部位,治以清热止痛为主。高士宗云:“得阳热之气,覆于络脉则痛立止。”若冷凉痛甚,喜热喜温,得热则缓,此为寒痛,常见于头部、胸脘、腰及四肢,多因阳虚寒邪外侵内乘,寒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经络闭阻,治以祛寒通滞为主,辅以活血通络。若痛有转移、游动,如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胁下痞满,两臂内痛,此为放射性痛。不同性质的疼痛,治则亦有不同。《诸病源候论》曰:“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痛呈尖锐刺痛,如锥如刺,多由瘀血内阻所致。此类疼痛为刺痛,治以活血散瘀。叶天士云:“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痛而胀,此类疼痛为胀痛,常见于胸胁、胃脘、腹部等部位,常由于气机阻滞所致,治以理气,调畅气机。实痛和虚痛又明显不同,实痛的特点是:发病急剧,痛势较烈,或红肿烧灼,喜寒恶热,拒按,多为新病。虚痛的特点是:发病慢,痛势缓,时发时止,喜热喜按,痛有定处,冷凉为多,隐痛绵绵,多为久病。

3 综合治疗、防治未病

本病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应与患者积极进行有效的沟通,调畅情志尤为重要。杨老师发挥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传统优势,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发病部位辨证为目,以清肝泻火解毒、活血通络止痛为总的治疗大法。主张中药内服联合中医中药外治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注重早期活血散瘀,将活血散瘀通络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正如叶天士云:“通其气血则不痛是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中医外治方法多种多样,杨文信教授认为早期水疱未破溃时,可选用青黛散调敷,每日一次;如果水疱破溃、糜烂时,可选取院内制剂冰柏液或黄柏液等中药水煎液冷湿敷,以清热解毒除湿、预防感染,每日两次;待水疱干涸结痂后,外治可用解毒消肿散外敷,同时可根据辨痛情况选用中药热熨、针灸、梅花针、拔罐等疗法,每日一次。梅花针叩刺局部病灶,可疏通气血,改善微循环。拔罐疗法具有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可将火热湿毒之邪及瘀血拔出。叩刺配合拔罐疗法,可疏通经络、沟通表里、激发经气,改善疼痛区域的血液循环,起到较好的止痛作用。不同患者在不同情况下要辨证使用各种方法,不管何种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促进水疱干涸结痂、预防皮肤感染、减轻疼痛为主要目的。

4 典型医案

患者男,75岁,初诊日期2018年10月16日。

主诉:右侧胸背部疼痛4月余。

现病史:4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侧胸背部起簇集性红斑水疱,自觉疼痛明显,在当地某社区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等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消退,但仍感该处牵扯样疼痛剧烈,影响夜间睡眠。经中西药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

查体:右侧胸背部见带状分布的色素沉着斑,未见水疱、痂壳,触摸皮温不高。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遺神经痛。

中医诊断:蛇丹痛。

中医辨证:气血两虚,血脉瘀滞。

治则: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l0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l0g,丝瓜络10g,蜈蚣1条。7剂,水煎服,日一剂,日三次,一次约150ml。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2018年10月23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疼痛以减半,不影响夜间睡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加党参15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日三次,一次约150ml。10月30日三诊时称偶有轻微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方药同前不变7剂,巩固疗效。门诊半月后随访,痊愈。

按:本案是典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一派虚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弱,感受毒邪,使之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该病案辨证为气血两虚,血脉瘀滞,而非仅仅是气滞血瘀证。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使气旺以促血行,化瘀而不伤正;配以当归活血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化瘀;丝瓜络、蜈蚣通经活络;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二诊时加用党参、陈皮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功,最终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通讯作者:张剑)

参考文献

[1]伍小敏,于泳健,蔡放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3):352-354.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03):161-167.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52.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介绍
增液汤和寿胎丸加减治疗羊水过少临床经验分析
管氏舌针治疗郁证36例疗效观察
卢传坚教授辨治慢性皮肤疾病经验举隅
党中勤教授行气润肠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童安荣主任医师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张恩树主任医师运用药引经验总结
从脾胃论治肺癌浅析
程志教授治疗恶性血液病验案举隅
瑶医权提汤治疗肝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