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传坚教授辨治慢性皮肤疾病经验举隅

2017-01-19王冬梅卢传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

王冬梅卢传坚

【摘要】整理总结卢传坚教授辨治慢性皮肤疾病经验。卢教授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一切慢性皮肤病的根本原因,临证用药不忘顾护中州,脾胃健运才能从源截流。

【关键词】慢性皮肤病;调理脾胃;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45-02

Abstract:

Keywords:

卢传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卢传坚教授长期从事皮肤疾病的诊疗,学验俱丰,辨治中重视脾胃的调理,对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尤为见长,且临床疗效较好。现将笔者跟师之临证经验,择要整理如下。

1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在皮肤生理及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肺为脾胃之子,肺有赖于脾气散精把水谷精微敷布全身以滋养,进而发挥其主皮毛的作用。可以说,肺主皮毛受制于脾胃的功能。《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皮肤的荣养与脾胃关系密切。卢传坚教授认为慢性皮肤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脾胃生理功能失调,遣方用药必须重视固护中州脾胃,恢复其升降功能,祛邪的同时不忘固本才是截源断流之法。

2组方特色

21谨守病机,顾护脾胃卢传坚教授常言:“善治疮者,不在外治,而在内调脾胃”。在临证辨治时,重视顾护脾胃之气,将调理脾胃,治病求本贯穿皮肤病治疗的始终。如临床常见的湿疹、皮炎多为素体脾虚,蕴湿日久,结于肌肤、腠理;或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其病机与脾胃及湿邪密切相关。卢传坚教授认为,湿疹病程可为不同阶段,证型可发生多种变化,但脾虚湿蕴是其根本病机。脾虚则清阳上升受阻,脾阳不振,脾土难运,不利于推陈,湿浊不化。因此,辨治湿疹以健脾为主,投升脾阳之品,助其健运而利湿。

皮肤病在急性发作期多以风寒湿热等邪盛为主要表现,此时卢传坚教授治疗上紧抓当前病机,亦不忘顾护脾胃。选药时忌用苦寒攻下、甘凉纯阴之剂,以防苦寒伤胃、阴凝碍脾。如银屑病患者发作期多表现血热之证,热灼津血,气血不畅,瘀热互结或虚瘀同见。很多医生不论新病久病,喜用大量清热凉血活血之品,长此以法必伤津耗气,热去瘀甚,正气耗损,抵抗力减弱。病情恶性相循,传变他脏,终缠绵不愈。由于该病反复发作,病久则多呈现血瘀、血燥之象,且常伴正气亏虚的表现,因此治疗则应培本固元为主,兼养血活血润燥化瘀,在银屑病的进展期,适当配伍健脾益胃之药,既可扶正驱邪,又防邪去正伤。总之,谨守病机,顾护脾胃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甚为重要。

22以人为本,三因制宜《备急千金要方·治病略例》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岭南处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交汇,天气炎热,雨湿偏盛,其受东南季风影响,夏长冬暖,空气常年潮湿,岭南人久居其地,形成了阳气偏虚,阴湿偏盛的特殊体质。岭南脾虚之人,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内外湿邪胶着为患,缠绵难愈易发展为慢性。因此,这样的地域气候特点决定了岭南地区辨证用药多以健脾升阳、祛湿为要的原则。

不同时令,卢传坚教授用药亦有偏好:春夏阳气升发,用药宜轻清宣散,常治以芳香化湿、健脾燥湿,常选用藿香、白扁豆、木棉花、陈皮、砂仁、佩兰、苍术、厚朴等。方以藿香正气丸、三仁汤、八正散为代表。秋冬主收藏,药用味甘、平、淡,取其甘平濡润以养胃阴,淡渗利湿之祛湿不伤阴,方以参苓白术散、益胃汤为代表。药用茯苓、白术、扁豆、淮山等。

23重视脾胃,以顾兼证卢传坚教授言:“临床所见病症庞杂,把握主证、立法组方的同时,亦不应忽视兼证。”如伴胃脘闷胀,加鸡内金、枳壳、佛手等以理气行滞;伴口干,常加用石斛、玉竹、麦冬、葛根等养阴并升清以布津;若伴胁肋胀痛,少佐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等以疏肝行气;如有腰膝酸软,选加地黄、山萸肉、知母等以滋肾阴退虚热;平素畏寒、肢冷,多用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等以温阳补肾。若大便溏泻不爽,多加布渣叶、白扁豆利湿以实便;大便干结,以薏苡仁清热散结;寐差多梦,多配伍夜交藤、合欢花以养心安神。

24精研本草,衷中参西卢传坚教授秉承:“精研本草兼收并蓄,旁征博取唯效至上”。临床实践中善于分析总结药物共性和药物个性,屡用达药。如黄芪,《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大风癞疾,补虚,小儿百病”。黄芪在脾胃调节方面与参术不同,彼长于守,此长于走。配伍使用可致阳升阴降,气机有常。皮肤是人体最外界的防御屏障,具有保护机体等作用,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外邪浸淫肌肤,久蕴腠理发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皮肤损害。临证中,卢传坚教授常结合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方用茯苓、白术、淮山、黄芪等药物增强皮肤屏障功能[1-2]。

25擅用药引,直捣病所清尤怡《医学读书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3]。”卢传坚教授认为,引经药能接引众药直入病经,直捣病所,用力寡却获效捷。且引经药善走而不守,少有滋腻之弊。由于皮肤疾病多为直观可见的损害,患者急求速愈,酌情配伍药引,可加速症状缓解。譬如,治疗头颈部皮损,可酌加藁本、川芎、白芷、葛根以引诸药上行头面;胸胁闷胀不舒配伍柴胡、郁金、川楝;腰部不适,多用杜仲、仙灵脾;发于双臂者,药用桑枝、羌活以条达四肢;发于下肢常配伍川牛膝、独活等下趋病所。

3病案举例

患者翁某某,男,1997年出生,自幼发病,有特应性皮炎病史10余年。发病以来一直服用多种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药膏,用药期间可稍有缓解,停药加重。2010年8月31日门诊初诊,症见:面部皮肤紧绷,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可见抓痕、血痂,四肢屈侧皮肤苔藓样改变,瘙痒甚。家长诉其平素脾气暴躁,纳眠差,二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诊断为湿疮,属脾虚湿蕴,治以健脾祛湿,疏风止痒。方用六君子加减,拟方:党参15g,山药15g,土茯苓15,佩兰15,地龙干10g,薏苡仁20g,乌梢蛇10g,炒枳壳10g,干姜10g,藁本10g,姜僵蚕10g。21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予水貂油和肤乐软膏混合外涂,每日1次。2010年10月28日二诊,述门诊带药用完自行原方抓药服用,用中药后自觉面部紧绷感、皮肤瘙痒减轻、躯干可见正常皮肤,四肢皮疹变化不显,纳可,睡眠较前改善,二便调。遂一诊方加桑枝10g,21剂,煎服法同前。2010年12月9日三诊,症见躯干皮损消退明显,皮肤干燥,诉瘙痒已明显减轻,时有口干,纳眠均可,二便调。二诊方去桑枝,干姜改为5g,加有瓜石斛10g,继服14剂。2011年1月18日四诊,皮疹基本消退,症状明显改善,予三诊方加玉竹15g,21剂巩固治疗。后未就诊,电话随访至今,再无全身性皮疹发作。

按语: 患者素体脾土不足,运化失司,内湿由生,阻遏气机,升降失调,精微不达腠理,致皮肤干燥瘙痒。“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单纯祛湿而不健脾,湿暂去而瞬复生。临证主以健脾燥湿,辅以疏风通络。方中党参、山药健脾益气;干姜、薏苡仁、土茯苓、佩兰温中祛湿;枳壳、僵蚕、地龙、乌梢蛇疏风通络;藁本、桑枝为引使领诸药达于肢体。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疏风止痒之功。

4小结

慢性皮肤病多为反复发作性疾病,虽大多无生命之虑,但皮损及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皮肤病患者的社交和生活质量。卢传坚教授认为对慢性皮肤病的治疗不能一味地清热解毒、疏风祛湿,需要从源治之。始终坚持“从脾胃论治”,遵“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这一原则,临床辨证用药,多年来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胡翔,邹萍,刘莉玲,等.黄芪对人皮肤表皮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9):3689-3692.

[2]胡灿,李茹柳,莫全毅,等.白术和黄芪不同提取部位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2):156-159.

[3]尤怡撰,黄海龙,邓必隆,等.医学读书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57.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
孙志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厉健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张介眉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伍光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