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与青年者说

2019-07-03陈晶钰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属志愿者病人

本刊记者/陈晶钰

近日,HUG论坛《清明·与青年者说》在曾有着光辉历史的医学圣殿百年协和礼堂举行。论坛上,刘晓红教授分享了“安宁守护,你需要了解的事”,向大家讲述了维持医疗连续性和提高生命末期质量的针对性意见,提出尊重死亡是医学的一部分,缓和医疗能够还医学以人文关怀。万润希教授分享了“有关死亡的三个故事”,讲述医者的困惑,分享了在探寻生与死这个命题中的感悟和所做的努力。宁晓红教授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她的“生命起飞前,我们怎样相伴”的话题,并主持国内首部安宁缓和医疗主题公益动画短片《最后》的首发仪式,宁晓红教授围绕着此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解答了我们该如何度过人生终末期,如何提高终末期病人的生命质量等关键问题,呼吁全社会关注安宁缓和医疗,倡导年青人积极面对人生。

论坛期间,嘉宾们在交流互动访谈环节探讨不同领域的安宁缓和医疗话题,并就社会中遇到的各类临终问题,与多位在场青年观众展开互动。本刊摘录访谈中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嘉 宾:

刘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

万希润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胡 浩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动画艺术系主任

付方达 公益动画短片《最后》导演

主持人:

宁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关于缓和医疗

宁晓红:在我心中,刘晓红教授是中国大陆地区现代老年医学的传播者,她坚持推广国内的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积极推动国内的生死教育、生命教育。请刘老师给我们分享下关于生命教育的传播方式。

刘晓红:实际上生命教育就是分两个方面,一是在医者中,在各个专科中推广。因为现在我们采取的方式大多还是不放弃,还是关注在器官医疗上。二是在社会中,为什么要知道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过程,我们要去谈。现在我们发现在跟老年人谈的时候,他们是不避讳的,反而是年轻人避讳这件事。对于生命终末期的病人,什么是最好的医疗?符合病人意愿的医疗才是最好的医疗,而我们现在恰恰欠缺这一点。其实这里涉及很多问题,我们要判断他的预期寿命、功能状态、社会地位,所以我们不把老人(因为死亡的多是老人)当成病人,我们叫作“以人为本”的医疗,把病人当成一个社会人。因此每一个人即使是同样的疾病,在处理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这些需要的都是沟通。所以也要让社会大众了解缓和医疗,大力宣传。当时在台湾地区推广的时候,地铁上、商店里,明星都在做宣传,片子很短,一分钟左右,就是让大家知道这件事。

宁晓红:万教授,您刚才讲的三个故事,之前我看PPT的时候就掉眼泪了,您再给我们说说,我还没听够。

万希润: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深刻,觉得自己写了不少文章,岁数也年过半百了,觉得自己可能有点想法了,但是当我回顾、反思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当时也很肤浅。刚才说到病人的意愿,我举了我爸爸的例子。姑息治疗是不是我爸的遗愿?确实是,而且是我们父子俩共同的意愿。回过头来讲安宁缓和医疗,我们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共情,换位思考,我们的口号是把病人当亲人,我们努力这么做,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我和宁老师第一次在业务上的交流,是我有一个严重烫伤的病人,我们不断努力但病人病情不断恶化,这时想起晓红,把她请去跟病人谈,后来病人回家了。这样的事情会让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如果能为病人做得更多我们会非常开心,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所有人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都要死掉的。

宁晓红:谢谢万老师。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做的第一个安宁缓和医疗会诊,是万老师提的请求。没有他的申请,不会有后面这么多的进展,我们现在做的会诊加起来将近200人,每个会诊都很慢,每次需要1-2个小时。我记得那个时候还在肿瘤内科,万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晓红你能不能给我看个病人,我超级惊喜,他怎么知道我能看他的病人呢?但看样子我们需要一起,不同的人一起帮助这个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我当时去的时候没有任何信心,没有经验,硬着头皮走进去,所以第一次真的只是聊一聊。病人的爱人追出门来问我,大夫你还有什么建议告诉我。我说希望你回家的时候,尽快找一个比较近的能开止痛药的地方。现在想想这么说是不是太肤浅了,但我那个时候就能拿出这么点给他,现在我的能耐比那个时候大了,但仍然觉得很无力。谢谢万老师的支持。

参会代表提问:在病人病重阶段,他的意识还清醒的时候,针对医疗方面的决策权,是在家属还是在病人?

刘晓红:决策的时候,我们要经过评估,判断他有没有决策能力,他的决策能力是大是小,这个是比较专业的。如果病人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以病人的意愿为主。但目前不行,我们都是先了解病人的想法,再跟家属谈,说病人怎么想,把家属说服之后,再一起谈,中间多出一个步骤。这个慢慢来,我想终有立法的一天。

宁晓红:立法是非常重要的,据我所知,卫健委已经开始做立法方面的研究。我想说在没有立法的时候,我们作为病人的家属要知道,这个权利是他的,不是我的。医生也要明白这个权利是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不是我们的。把决策权回归给病人,最后的决策结果无论怎样,更多人是能够接受的。

胡 浩: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理智的判断,病人在了解了医生对他的疾病判断之后,会给出一个答案。我爸爸那个时候就是自己来决定的,我没有任何反驳,化疗放疗都没有做。他还特意给我录像,说我不做这个不做那个。这是怕家里人不理解他,也想给子女排除困扰,他说这是我说的,我自己决定的,我有这个权利。他是个军人,非常坚强。

刘晓红:这块特别重要的就是自我表达。它有两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在我们身体好的时候,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比如看看“选择与尊严”网站上的五个愿望。第二个节点,当被诊断为末期疾病的时候,医生判断只有一年的生存期,这个时候就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即使你是口头表达,没有法律效力,家属也会尊重的。

参会代表提问:万老师讲到两个老先生在下棋的时候会聊,我们上辈子到底怎么样,我觉得特别有趣,我想问一下万老师,这些正在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他们会不会问我接下来要去哪里?如果他们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回答?

万希润:这种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们是不同的群体,让一个信上帝的人和一个无神论者讨论这个就很困难。所以很多事情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派不同的团队去做这个事情。

刘晓红:这属于技巧方面的东西了,其实你刚才问的问题,我们叫灵性问题。我们有两类问题,医疗问题就是躯体的,怎么疼怎么难受;还有一种是灵性的问题,你要绕过问题看表述,这些问题回答不了,就反问他一下,让他自己去想。

宁晓红:我们并不是非要回答这个问题,当很难回答,我们也不能强挤出一个答案。我觉得可以以问题回答问题,你想去哪儿?我听说天堂特别好,什么样子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其实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他的问题是灵性问题、宗教问题,如果有专业的人士,我会请过来帮他。

参会代表:特别感谢几位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可能各位老师提及的并不是一个答案,但可能是比答案更好的东西。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让我们在面临这些不能回答的问题的时候,也感到了某种解脱,谢谢!

关于志愿者

参会代表提问:刚才您提到要做好缓和医疗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对于没有任何医学知识、医疗经验的纯志愿者来说,您认为我们能做什么?

宁晓红:感谢志愿者的参与,我觉得他们最伟大。我想回应的是,您的医学知识不是我们缺乏的,但您的爱心是我们缺乏的。志愿者主要是做一些我们想做,觉得该做,又能力不可及的事情,比如今天会场的志愿者。比如我要陪伴病人,陪伴病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我愿意在这儿听您说,要善言还要能憋住话,给病人一个真诚的眼神,点头听他说就可以了。我们有招募、培训、实习,最后进入服务、督导的环节,我们做得也很肤浅,也是在不断努力中,欢迎您加入。

刘晓红:我的感觉是这样,我自己生病以后,人家帮助过我,因此,我也愿意去帮助别人。国外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是自己的父母走的时候有志愿者帮忙,然后他就去做志愿者。首先可以从微信热线开始,像我们现在乳腺病房就有一个粉红丝带团,加入进来之后就会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做。因为你有深切的体会,而医生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志愿者非常重要。而且,照顾过病人的家属也有经验,他更会设身处地帮助别人。总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于国内首部缓和医疗主题公益宣传动画片——《最后》

年迈的兔奶奶重病,家人们想尽办法延续她的生命,并努力给予她最好的一切;小小兔面对成人世界懵懂无知,只是体察到奶奶的难过与需要,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奶奶、使她开心。人生告别之际,大人们仍在恳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奶奶的生命,而所有的努力终究不能改变结果。

本片用兔奶奶一家的故事重现了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亲人离世阶段”的内心挣扎及行动。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除了治疗、不舍和无力之外,可以做的重要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进行有效(爱)陪伴、帮助病人完成心愿、勇于开口进行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等,都远比强制进食维持生命、临终进行有创抢救更为重要。与其抗拒,不如和解,每个人充分掌握生命的自主权,家属充分尊重和知晓病人意愿,才能做到生死两相安。

宁晓红:胡老师,您有这么高水平的动漫团队,未来还愿意在生命教育领域中继续投入吗?

胡 浩:我非常愿意。我当时是被《最后》的剧本感动了。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家里都会遇到这种事情。陪伴是最重要的,陪伴的痛苦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当时我看了这个本子之后,心里好像就在流泪,所以就决定要做好。大多数作品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涵盖了生、死、爱情,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生命是永远可以歌颂的事情。生是有尊严的,死也要有尊严。我爸爸去世的时候,他说不要抢救我,就让我这么死,他不愿意给别人找麻烦,也不愿意给家庭经济添负担。这个主题我非常愿意去做,以后如果有这方面的想法,我们尽可能帮你实现。

宁晓红:特别年轻的方达导演,你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呢?《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小兔子的形象?

付方达:我也经历过家人的离去,当看到这样丰富的素材以后就觉得特别有共鸣,就想从各个角度去尝试做点事情。片中选用了小兔子的形象,是因为一提到小孩,最能让我个人联想到的一个动物的形象就是小兔子,兔子是属于比较柔和的动物,攻击性相对较低。希望以后有更多兔子的形象,更多有血有肉的、更能反映社会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的愿望。

猜你喜欢

家属志愿者病人
志愿者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谁是病人
我是志愿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