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2019-06-25李新威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参赛者意志

李新威,李 薇

(1.湖南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2.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传统的马拉松运动如今已成为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马拉松赛事仅有51场,而到2016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达到328场,短时间内翻了6倍有余[1]。“马拉松热”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现实影响。

1 研究方法

运用现象学方法展开研究,现象学要求“回到事物本身”,让事物本身来显现自己,旨在描述直接经验中所给予的东西,尽可能不被已有的概念和理论所阻隔,这在理解个体的运动参与经历方面,有着其他研究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2-3]。

研究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选取10位参加过3次及以上马拉松赛事的业余参赛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地点主要是在办公室、咖啡店、人少的公园等较为安静的场所,时间通常为60分钟。正式访谈之前,向受访者说明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访谈的目的、访谈形式以及访谈研究材料的应用范围等,要求受访者仔细阅读《受访者知情同意书》并签字。进行访谈录音之前也会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录音。访谈结束后,根据信息收集情况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电话或者社交软件等形式的回访。通过对10位业余马拉松参赛者(以R1~R10表示)的访谈形成10份录音资料,随后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获得10余万字的文本资料。受访者基本信息与参赛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与参赛情况

编号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过去三年参赛情况R1男32本科项目经理已婚3次“全马”、1次“半马”R2男30中专化学加工未婚10次“全马”、1次“半马”R3女40大专会计已婚1次“全马”、4次“半马”R4男68本科退休教师已婚8次“全马”、1次“半马”R5女29中专护理师未婚2次“全马”、5次“半马”R6女45本科教师已婚3次“全马”、3次“半马”R7男38本科房地产估价师已婚1次“全马”、20次“半马”R8男31大专物业管理未婚9次“全马”、3次“半马”R9男25硕士学生未婚2次“全马”、1次“半马”R10男35大专厨师未婚2次50公里越野;8次“全马”、1次“半马”

为了能够走入受访者的世界,与其建立一定联系,研究者作为参赛者参与观察两次马拉松赛事(参与马拉松参赛者的“跑团”组织,作为观众观察2015年12月的广州马拉松、2016年1月的容桂马拉松,作为参赛者参与2016年3月的清远马拉松、2016年11月的桂林马拉松),通过在比赛中对其他参赛者行为、情绪、表情的观察以及亲身感受参赛过程力求理解参赛者的世界,尽可能展现参赛者体验,获得真实的资料。

资料分析采用逐级编码的形式,始于对文本资料的反复阅读,将转录形成的文本资料中与所研究体验相关的、有意义的词汇与句子提炼出来,形成初级编码;其次,将这些初级编码归纳和提炼意义,并将其分门别类,形成二级主题编码;最后将同属一类的主题串联起来,形成若干类属。现象学研究强调尽可能没有偏差的真实展现个体经历、体验,因此,在资料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十分注重对原始资料的保护,逐字逐句进行转录,编码的词汇尽可能使用受访者的描述词汇,并在转录以及描述体验之后分别与受访者原体验进行对比,力求减小偏差以确保所描述体验的真实性。

2 研究结果

通过对10位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后所形成的原始资料的编码分析,提炼出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的四个类属:认知体验、情绪体验、意志体验和特殊体验(见表2)。参赛者的心理体验是因其心理活动所引起的对自身所经历事件或事物的一种内在心理反应[4],而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部分,即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因此,认知体验、情绪体验与意志体验构成了参赛者心理体验的基本内容。一些来源于基本心理体验却又具有独特意义与功能的“体验主题”在本研究中被单列出来(即表2中的特殊体验)。这样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是其功能的重要性,特殊体验在参赛者心理体验构建的过程中对诸多基本心理体验起着相应的调节促进作用;其次,将特殊体验笼统纳入认知体验、情绪体验或意志体验之中实现全面、真实地描述参赛者的体验世界。

“互动体验”是参赛者对比赛过程中与观众互动情况的内在心理反应。在城市马拉松比赛中,观众的存在作为刺激源会提高马拉松参赛者的唤醒水平,促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效应称为“观众效应”,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促进效应”。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同样存在观众效应,但是竞技体育中的“观众效应”对参赛者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研究发现,马拉松比赛中的“观众效应”并不会为参赛者带来抑制作用和消极影响(如紧张、焦虑等),这一点区别于专业竞技体育比赛。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城市马拉松参赛者的目标定向不同于专业运动员,这就导致了二者之间参赛心态的差异(见表2)。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的目标定向为“重在参与、重在体验和挑战自我”,并不追求比赛名次,部分参赛者会追求成绩的提高与突破,但也是基于对自我的挑战,这也是为何城市马拉松又被称为“城市嘉年华”、马拉松跑者的“城市狂欢”的原因。

表2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情况

类属主题编码受访者材料举例认知体验身体感知(体能下降、抽筋、无力感、腿酸、疼痛、饥饿、缺水与疲惫)对马拉松的认知(有挑战性)参赛策略(跟随跑、转移注意力以及分解赛程)目标定向(重在参与、重在体验和挑战自我)。R4:“我觉得我们也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去的,都是认为自己能够坚持跑下来就可以了,不去比什么成绩。”R5:“真的很累,感觉跑不下去了,浑身都好像没有力气了。”情绪体验正面情绪体验(兴奋、轻松、高兴、感动、期待、自信)负面情绪体验(难受、担心、绝望、崩溃、后悔、失望、失落)R10:“那是第一次跑,太兴奋了。”R1:“遇到第35公里的那个坡的时候,非常绝望。”R3:“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完全没有兴奋感了,就快到达崩溃的边缘,一步路都不想走,动都不想动。”意志体验意志行动R1:“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但是确实很难受。”R8:“当时我的心理已经崩溃,身体已经接近虚脱的状态,接下来的路程纯粹是靠意志力坚持下来的。”特殊体验互动体验自我认同成瘾体验R1:“也可能是因为一些观众的呐喊、助威,令(我们)有一些力气能够冲刺起来。”R5:“是一种感动吧,终于抵达终点,原来我行。”R8:“坚持跑了这么多次马拉松,觉得对参加马接比赛有点上瘾了。”

3 讨论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在参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并且不同体验类属、主题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一定的联系,诸多体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生成了马拉松参赛者的体验世界。参赛者的心理体验及其相互联系背后蕴涵着影响城市马拉松赛事能否长期良好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从参赛者角度探讨“马拉松热”现象的成因。因此,对参赛者心理体验及其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 认知体验、情绪体验与意志体验之间的关系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之间的联系根源于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之间关系的肯定,即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参赛者的基本心理体验中,认知体验是情绪体验与意志体验的基础。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产生相应认识并持有一定的态度时,情绪情感或意志行为才会生成。

“当时想……我下次再也不报42公里了,太累了”(R1)

“一抽筋我就想……24公里后面还有17公里啊,这可怎么整啊?”(R4)

“到大概20公里的时候就觉得不行了。好累,好想回头,想停下来,不想动了。然后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状况,比如说腿开始发硬,开始觉得累,意志也不够坚定,想停下来。”(R5)

受访者R1的后悔体验、受访者R4的担心体验以及受访者R5的意志体验均是发端于自身产生的认知体验,如疲惫、抽筋。一方面认知体验对情绪、意志体验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情绪体验与意志体验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5]。情绪体验对参赛者的意志行为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影响。如受访者R9被采访时说道:“途中会看到啦啦队为我们加油打气,我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也会兴奋起来,跑得更有劲了。”从受访者R9的描述可以看到,观众的存在能使参赛者产生兴奋体验,而兴奋体验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意志行为,增强其意志力。情绪体验对意志体验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负面情绪对参赛者意志行为的抑制作用,如受访者R3。负面情绪体验给参赛者意志力带来考验,对其意志变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致使参赛者产生想要放弃的想法。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基本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依照心理活动过程(即知情意)之间的关系运行,认知、情绪与意志体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只是相对的、部分的,并非逐一对应。但是这些体验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完善、确定马拉松赛事服务体系与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2 自我认同体验与情绪、意志体验之间的关系

参赛者的自我认同体验是其自我实现需求得以满足的结果。参赛者依照自身参加比赛并完成目标的经历对自我进行反思性重构,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以及自尊等)与成长性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基本需求得以完全或部分满足,或达到一定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就会开始追求自我的实现,即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6]。

参赛者的自我认同对其情绪、意志体验有一定调节作用。对情绪体验的调节表现在可以促进正面情绪体验的产生,如受访者R5描述的“是一种感动吧,终于抵达终点,原来我行”,参赛者完成一次马拉松,实现自我,获得对自我的认可。马拉松是一项极为考验身体耐力与精神意志力的运动,这也是为何众多马拉松跑者将其作为自我挑战项目的重要原因。比赛中的疲惫、无力感、疼痛等体验极易使参赛者产生放弃比赛的想法,此时他们对完成挑战、实现自我的渴望就会促使其调节自身意志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自我认同对意志体验的影响是间接的。

自我认同对情绪、意志体验的调节作用可以为赛事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如在赛事后半程添加一些振奋人心的标语鼓励精疲力竭的参赛者,在比赛终点提供相关服务放大参赛者的完赛成就感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赛后半程参赛者的鼓励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避免受伤、猝死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参赛者的参赛成瘾现象及其生成机制

成瘾可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成瘾两种类型,物质成瘾包括对药物、食物的成瘾,精神成瘾则不指向具体物质,如运动成瘾、游戏成瘾、赌博成瘾等。城市马拉松参赛者有着较为显著的成瘾行为特征,分为指向跑步这一运动的运动成瘾和指向参加马拉松赛事的参赛成瘾,二者同属于精神成瘾类型,本研究根据需要重点讨论参赛成瘾。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并未对受访者进行成瘾量表或者其他手段的测试,而是请受访者进行自我描述。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诸多运动成瘾研究领域的学者均试图制定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运动成瘾行为测量方法,但是都并不成功[7],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能够对运动成瘾进行测量的工具。

参赛成瘾相对运动成瘾较为少见,在研究者提炼出8位有运动成瘾体验的受访者中,有4位明确表示具有参赛成瘾的行为特征。

关于参赛成瘾的形成机制可以用强化理论进行解释。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说明了成瘾行为的产生机制,当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愉悦感,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8]。而就参赛成瘾而言,参赛者参加马拉松赛事后体验到能够带来愉悦感的强化因素,经由奖赏机制促使其重复参赛以获得更多愉悦感,而经过分析与亲身参赛的体验与观察,研究者发现参赛成瘾的强化因素主要来自于参赛者的互动体验。

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形成了“观众效应”(即互动体验),互动体验作为强化因素为参赛者带来愉快感、高兴、兴奋、感动等积极体验,强化了参赛者的参赛动机与积极性,并通过奖赏机制不断重复这一参赛行为,从而形成参赛成瘾。行为主义强化理论揭示了马拉松参赛者参赛成瘾的形成机制,同时,也向我们进一步说明了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即互动体验能够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的生成,增强参赛者的参赛动机与积极性。

是否有良好的互动体验影响着参赛者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是参赛者对马拉松赛事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其未来是否会继续参与赛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城市马拉松赛事组织方应重视赛道两旁观众的重要作用,将其当作赛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他们驱逐、隔离,鼓励市民、企业自发组织人员为马拉松参赛者加油助威,使参赛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增强其参赛积极性与动机,从而促进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良好发展[9]。

3.4 参赛者的心理体验对“马拉松热”现象成因的启示

现有关于“马拉松热”现象成因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以及观念等层面进行诠释[10],缺乏更为全面、深入的探索,这就容易造成对“马拉松热”现象成因的片面认识,难以真正触及矛盾的本质。研究城市马拉松参赛者的心理体验无疑能够为我们探索问题的根源带来启示。

首先,自我认同是参赛者参加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内生动机。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阶层固化、虚拟世界盛行、社会价值多元化等多种因素诱发了个体自我认同的危机[11]。社会的变革使得个体难以在更大的社会视野中获得意义感与方向感[12],于是人们开始追寻自我的实现来弥补内心世界的迷茫与空虚,城市马拉松由于其“富于有挑战性”的独特属性成为人们缓解自我认同危机的方式。而当马拉松不再能够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他们可能会去挑战更难的项目,如越野赛、百公里、自行车等,这种不断超越既定目标、寻求自我挑战的情况在马拉松跑者的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其次,转变现有人际交往模式的需求是“马拉松热”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也是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促使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发生变异,城市环境降低了社会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情感性,社会工作的高度分工也使得人际关系出现暂时性、片面化与非个人化[13]。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承受着城市化、网络化的冲击,变得愈发去情感化和功利化,人们都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努力,而城市马拉松和马拉松“跑团”则成为改变现有人际交往模式的新途径。“跑团”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社团类似的一种自发性民间组织,他们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跑步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团体。“跑团”和城市马拉松成为马拉松跑者之间人际关系的纽带,为参赛者提供了带有情感的、去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平台。

城市马拉松为参赛者提供改变人际交往模式的新途径,同时对人际关系转变的需求增强了马拉松跑者的参赛积极性与动机。

城市马拉松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人们的参赛积极性与动机具有增强作用。独特人际纽带作用满足了人们对转变人际交往模式的需求,促使人们参与城市马拉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拉松赛事的发展[14]。

最后,参赛者参赛成瘾体验是“马拉松热”现象的重要推力。参赛成瘾是马拉松参赛者的自身体验,其根源却来自于城市马拉松的独特属性。每场赛事数万跑者一起参与的壮观景象、沿途观众的加油呐喊、同为参赛者的精神鼓励与支持无不让众多马拉松跑者为之痴迷,进而生成各种积极心理体验,如观众加油助威的兴奋与愉悦感、自我挑战成功的感动等。良好的心理体验作为强化因素促使参赛者不断重复参与城市马拉松赛事,参赛成瘾从个体映射到整个社会就形成了“马拉松热”现象。当然,无论是人们寻求自我认同还是转变现有人际交往模式的需要,抑或是城市马拉松自身的独特魅力,都只是“马拉松热”现象成因的其中几个方面,其他还有经济的发展、赛事审批政策放宽与人们体育意识的转变等因素。

4 结语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它之所以在我国发展得如此迅速,参赛者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城市马拉松参赛者心理体验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对马拉松赛事服务体系的完善启发性,有助于解决当前马拉松赛事发展速度与参赛者增长速度不相符的困境。因此,分析参赛者心理体验之间的规律并结合到实践,有利于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参赛者意志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