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小学生防灾减灾培训的效果评价

2019-06-19魏晓梅张建娜李斯俭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魏晓梅,陈 璇,刘 谦,赵 静,张建娜,李斯俭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多,分布广,损失严重[1]。小学生是社会人群当中典型的脆弱群体,而校园又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一旦灾害发生,非常容易造成大的伤害。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事业欠发达,小学生对各种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了解状况不理想[2],急需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以降低灾害对其的伤害。有研究指出,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不仅让他们学到避险的知识,还能自救和互助,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灾害预防中,影响家庭和周围的人,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3]。加强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可以提高社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所带来的危害。2014-08-03云南鲁甸县发生6.5 级地震,该地震造成617 人死亡,3 143 人受伤,8.09 万间房屋倒塌,受灾人数达108.84万人[4]。课题组于2016-10 抵达鲁甸县受灾最为严重的火德红镇。目的是希望通过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农村灾害多发地区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10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鲁甸火德红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全体学生180 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得香港理工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当地校方同意,行防灾减灾培训的甲班全体学生为干预组(n=88),其中男性60 人,女性28 人,平均年龄(10.99±1.08)岁;学习《防灾减灾实施小手册》的乙班全体学生为对照组(n=92),其中男性60 人,女性32 人,平均年龄(10.76±0.97)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9~13岁之间;(2)能完成问卷;(3)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加本研究;(2)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培训及问卷调查。

1.3 方法 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干预组行防灾减灾培训员培训,对照组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小手册》,学生自学该手册,并在培训前后对两组分别进行问卷测评。评价和比较两组学生在培训前后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的差异。

1.3.1 干预组 行防灾减灾培训员培训,共有5 名培训人员,年龄为28~33 岁,均有5 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其中主管护师3 名,护师2 名。培训开始前对培训方法、内容、时间分配等进行规划,并对培训团队成员强化急救知识和技能。全体成员明确各自分工,2 名研究人员负责自然灾害知识,1 名研究人员负责备灾知识,剩下2 名研究人员负责急救知识和技能。根据培训内容准备培训所需物品,包括宣传海报、相关视频、调查问卷、培训设备及物品 (如备灾包、逃生路线图、急救毯、心肺复苏模拟人、三角巾、口哨、绷带等),物品准备后经专人负责检查及后期管理。

通过与校方的协调,选择能够容纳200 人,并配有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的该小学会议室作为培训地点。培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三节课(14:40-15:20)。参与培训的干预组88 名小学生被分为10 组,每组8~9 人。每位研究人员负责两组,进行纪律把控和技术演练指导。培训方式为讲解和演练相结合,整个过程采用培训讲解和学生参与演练的方式进行,要求每个学生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其中进行演练。培训内容包括3 个版块:(1)自然灾害知识:由一名研究人员负责讲解,另一名研究人员强化知识点和播放防灾视频,之后选择4 名学生领读灾害儿歌,其他同学跟读;(2)家庭备灾知识和技能:由一名研究人员讲解备灾知识和技能,时间为15 min;之后分组进行备灾包和逃生路线的演练,并由每组学生做演练内容报告,时间为25 min;(3)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为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和包扎、脊髓损伤伤员的搬运,由2 名研究人员进行讲解和示教20 min,之后分组演练20 min。

1.3.2 对照组 学生自学手册,给对照组学生92 人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小手册》,学生自学该手册,如有问题,培训人员负责答疑。

1.3.3 效果评价方法 培训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使用《小学生防灾减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自行设计。其中备灾计划、急救知识和技能参考Ronan 等[5]的研究。最终确定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民族、居住状态、灾害信息获取。(2)知识和技能:自然灾害知识、家庭备灾知识、急救知识、逃生技能和急救技能。由62 道单选题组成,每题答对计1 分,答错计0 分,满分62 分,分值越高表明效果越好。该问卷得到5 位具有灾害教育、急救背景、问卷构建经验的专家的函询反馈,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98,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4,重测信度为0.752。

1.4 调查方法 考虑到五年级小学生理解力存在差异,由1 位研究人员负责读题目并作相关解释,另两位研究人员现场答疑并负责纪律把控,为保证问卷的质量,所有问卷均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培训前,干预组发放并回收问卷88 份,对照组发放并回收问卷92 份,有效回收率100%;培训后,干预组发放并回收问卷88 份,对照组发放并回收问卷92 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两组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民族、居住状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得分前测-

后测组间、组内比较 培训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得分方面,分值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干预组学生在防灾减灾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训后对照组学生在防灾减灾备灾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前测比较,干预组在知识和技能得分方面,培训后的后测得分明显优于培训前的前测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 论

3.1 防灾减灾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水平 云南鲁甸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与大陆断裂地震带的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县域地表水系发育,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雨量充沛。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6]。针对当地灾害特点,结合前期实地考察,课题组选择自然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震、泥石流、滑坡、山洪。在备灾包物品的准备上,参考国家减灾网,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在备灾物品中加入了当地特产—花生和核桃。毕瑞雪等[7]的研究认为因地制宜能够满足培训对象的培训,且具备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干预组学生在自然灾害知识、家庭备灾知识、急救知识得分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学生们也表示对培训非常感兴趣,多数学生反映培训简单易懂,其中6 位学生培训结束后自发准备了备灾包。由此可见,结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升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水平。

3.2 防灾减灾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防灾减灾技能水平 Soffer 等[8]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讲座还是演练的教育干预方法都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防灾技能,但是最高的得分是讲座和操练两种方法结合。王晓艳[9]的研究表明课堂讲座的方式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施救助的每个步骤,但缺乏实战性的练习,并且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易产生厌倦感,运用讲授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通过课题组精心准备设计讲课与演练相结合的防灾减灾培训,干预组学生逃生技能、急救技能得分均有明显提高。此结果说明讲课与演练相结合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防灾减灾技能。

表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n(%)]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得分前测-后测组间、组内比较(±s)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得分前测-后测组间、组内比较(±s)

注:干预组,行防灾减灾培训员培训;对照组,学生自学《防灾减灾知识小手册》;与同组前测比较,①P<0.05

项目 前测 t 值 P 值 后测 t 值 P 值干预组(n=92) 对照组(n=88) 干预组(n=92) 对照组(n=88) 知识 自然灾害 8.63±2.02 9.11±1.92 -1.605 0.110 9.94±1.78① 6.97±1.80 11.156 <0.001 家庭备灾 9.39±1.60 9.04±1.87 1.360 0.175 13.76±2.30① 11.20±2.32 7.439 <0.001 急救知识 8.62±1.85 8.36±2.04 0.915 0.361 11.28±2.70① 8.62±2.21 7.256 <0.001 技能 逃生技能 5.10±1.42 5.38±1.48 -1.284 0.201 6.17±1.63① 5.30±1.50 3.703 <0.001 急救技能 2.21±0.71 2.03±0.54 1.936 0.055 2.58±0.93① 2.08±0.65 4.221 <0.001

3.3 建立了适合农村在校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方法 我国每年因灾害和意外导致的中小学生的死亡人数约为1.6 万[9]。而农村地区特别是灾区,由于环境的破坏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10]。如果灾区的小学生在平时能够参与防灾减灾急救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医务人员抵达之前就可以通过自助互救的方式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11]。农村小学生灾害教育并未形成体系,多数学校防灾避险教育仅仅局限在某些常识课中出现或是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读本和安全规则。某些开展防灾课堂的学校,在讲授防灾避险知识时往往几个班或整个年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间隔时间长,次数少,效果较差[12,13]。Ronan 等[14]的研究认为系统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掌握灾害知识和技能,增强信心,使他们能够越来越多地管理各种风险。本研究参照国家减灾网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了系统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知识、家庭备灾知识、急救知识、逃生技能和急救技能。其中自然灾害知识参考Ronan 等[14]的研究,家庭备灾知识和逃生技能参考国家减灾网,急救知识和技能参考曹若湘等[15]的研究。最后,根据当地小学生的需求和教育水平适当增加和减少培训内容,建立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今后进行农村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本研究对灾害多发区农村小学生防灾减灾培训的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探索出适合灾害多发区农村在校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方法,为开展社区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验证了在灾害多发区小学开展防灾减灾培训是有效的。但本研究综合考虑人力、时间等因素,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且只对部分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培训,研究结果的推广存在一定局限性,故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后续可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进一步提升试验结果的推广性。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