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中老年脑梗死患者身心状态影响的研究

2019-06-10郭彩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负性脑梗死实验组

郭彩霞

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48~85 岁)。神经系统体征主要决定于梗死的部位及范围,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为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智力障碍[1]。本文通过对30 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目的旨在分析心理干预的效果与推广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7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1 例, 女19 例;年龄46~88 岁, 平均年龄64.2 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0 例。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入院时神志清楚, 查体配合;无精神障碍, 发病后能进行沟通;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其他器质性病变的脑梗死患者。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指导, 具体如下。

1. 3. 1. 1 膳食护理 鼓励能吞咽的患者食用高蛋白、低 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餐后保持坐立位30~60 min, 吞咽障碍者行吞咽功能评估, 必要时予以留置胃管进行鼻饲, 禁烟酒。

1. 3. 1. 2 病情观察 每4 小时测量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临床表现。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1. 3. 1. 3 并发症的预防 气候发生变化时注意保暖, 防止患者感冒, 保持口腔清洁, 必要时行口腔护理。保持外阴清洁, 嘱患者多喝水, 留置尿管者行会阴擦洗, 2 次/d。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 餐后30 min 可按摩腹部15 min,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压疮预防:加强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2]。

1. 3. 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理论基础为“知-信-行”的理论流程, 即学习疾病知识、态度转变、树立自信心、端正价值观, 从而引发良好的健康行为。心理干预特别强调护理人员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主, 掌握护患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

1. 3. 2. 1 支持性心理 针对抑郁为主的表现。主要听取患者的主诉, 了解患者的内心情感, 安慰患者, 减轻患者的烦恼与悲伤情绪。关心开导患者, 利用操作、宣教、巡房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1. 3. 2. 2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焦虑为主的表现。与患者家属沟通, 取得家属的配合, 鼓励家属关心、支持患者;对患者错误的认知, 用正确认知取代错误和不良的认知, 可使用图片、文字进行疾病知识宣教, 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 消除内心的不安, 正确对待自身的病情;

1. 3. 2. 3 老年心理护理 主要针对老年患者猜疑、抑郁、孤独、空虚感的心理, 应多给予患者关心、鼓励、表扬, 使其重建自信, 重拾原有的生活习惯,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使其主动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心理干预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连续、动态地将有效、实用、与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心理干预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 反复进行心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心理护理氛围, 提高护理质量。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Zung 氏编制的SAS、 SDS[3]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 均由20 个 项目构成, 采取四级计分法(20~80 分), 以50 分为临界值, <50 分表示不存在负性情绪, 反之评分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 量表发放60 份、回收60 份、有效60 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 且实验组SDS 评分为(44.83±1.83)分、SAS 评分为(44.50±1.67)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9.72±3.20)、(49.25±2.10)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 P<0.05

组别 例数 SDS 评分 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30 63.08±6.42 44.83±1.83ab 64.48±6.75 44.50±1.67ab对照组 30 64.11±6.44 49.72±3.20a 62.00±6.42 49.25±2.10a t 0.620 7.266 1.458 9.697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心理危机4 个方面的干预[4]。心理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 目的是减轻障碍, 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诱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对中年人的生存质量酿成重大影响[5]。

脑梗死的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打击,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这个事实。该病患者生存质量偏差, 在诊治上, 患者的恢复情况对其临床诊治疗效果和以后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但是, 国外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特别是第1 次发病的患者都有程度不一的抑郁, 从而影响其医治的服从性。患者对疾病过程了解不足, 突然生病, 通常非常震憾, 很难接受从正常人变成患者, 容易产生怀疑、担忧心理, 悲观抵触情绪。一旦面对自己瘫痪的结果就郁郁寡欢, 因为疾病给患者的生活习惯造成不适应, 因此, 患者求医心情迫切, 没有耐性, 对诊治护理寄托很高的期望, 想快速复原到正常的活动状态。多数患者知道自己瘫痪, 在心理上是一个极大的挫折。有些因为家庭、夫妻生活原因, 有些因为长期卧床任何事情依赖别人帮助, 会感到担忧, 怕恢复不了, 造成家庭经济负累[6]。急躁心境会影响诊治进程及诊治疗效, 必须给予适当处理。

心理干预是减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干预活动, 可使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 其重点是经过医疗常识传授的行为进行干涉, 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 促成良好的行为, 强化患者面对压力的心态, 减少焦虑, 能有效地改进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7]。护理人员细心、耐心察看患者情绪改变的特点, 经过多方面剖析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 同时加大对家庭成员的心理辅导, 防止在患者面前表露出担心、忧愁的情绪, 取得家庭成员合作, 与医生、护士共同勉励患者加大战胜疾病的信念, 使患者消除焦虑的情绪。抑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悲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引发的活动障碍及没有康复的希望, 进而形成抑郁情绪。因此, 护理上对患者抑郁情绪要尽早察觉, 及时防治。仔细察看患者的举止, 注意微小变化, 不断增进护士与患者交流, 诱导患者丢弃悲观的思想去适应现在的状况, 改变悲观看法, 调度患者主动情绪。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 且实验组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程度, 缓解心理压力, 平稳其情绪, 是调整患者心理压力的有效办法。

猜你喜欢

负性脑梗死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