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 应用效果观察

2019-06-10林青吕凛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术肾镜体位

林青 吕凛生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临床治疗复杂、多发性以及体积较大的肾、输尿管上段结石常用术式, 该术式为微创手术, 对患者损伤较小, 但是传统的俯卧位为强迫体位, 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出现循环障碍及呼吸困难, 不利于术中护理, 同时也影响结石的冲出效果[1,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本院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采取改良斜仰卧截石位进行术中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8 年10 月在本院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合并肾炎、肾衰竭、肾脏肿瘤的患者, 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20~65 岁, 平均年龄(40.33± 10.06)岁;病程15 d~5 年, 平均病程(1.01±1.34)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33 例, 女17 例;年龄25~64 岁, 平均年龄(41.06±12.53)岁;病程2个月~6年, 平均病程(0.94±1.69)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俯卧位加一般护理方法, 具体操作:患者取截石位, 使用输尿管镜探查结石情况, 可将输尿管上段结石推入肾盂内。需要碎石的患者, 退镜, 留置5F 导管并固定, 转俯卧位, 保持背部成水平线, 造成人工肾积水, 在B 超引导下进行肾中盏部位的穿刺, 扩张经皮肾通道, 直至能容纳输尿管镜通过, 使用气压弹道行碎石处理。然后拔出输尿管, 留置16F 造瘘管。

1. 2. 2 观察组 患者采取改良斜仰卧截石位加合适的护理方式, 具体操作:患者取健侧卧位, 在腋下和腰下放置腋垫及腰垫, 健侧的手臂呈外展, 患侧手臂弯曲, 在手架上进行固定, 患者呈后仰, 角度为30~45°。为防止患者向侧向移动, 在患者臀部的后方和健侧腰腹部位放置小枕或者沙袋, 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患侧腿呈屈膝内收略外展位, 在脚架上进行固定, 健侧腿呈屈曲位放置于外展水平板上。人工肾积水及碎石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体位摆置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生命体征指标包括HR、SBP、DBP。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体位摆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手术体位摆置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即时和麻醉后5 min 的HR、SBP、DB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即时、麻醉后5 min 的HR、SBP、DB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34、0.327、1.367, P=0.395、0.722、0.258>0.05)。但对照组麻醉前、麻醉后即时、麻醉后5 min的HR、SBP、DBP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45、6.403、15.798, P=0.008、0.002、0.000<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体位摆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体位摆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体位摆置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50 63.22±5.27a 4.24±1.52a 42.33±7.61a对照组 50 81.42±6.09 4.95±1.73 47.88±6.42 t 15.980 2.180 3.942 P 0.000 0.032 0.000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a P<0.05, b P>0.05;1 mm Hg=0.133 kPa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t P HR(次/min) 麻醉前 85.40±6.92 87.57±17.80b 0.804 0.424麻醉后即时 89.60±7.66 84.47±6.68a 3.569 0.001麻醉后5 min 89.07±7.00 86.43±5.79a 2.055 0.043 SBP(mm Hg) 麻醉前 112.07±12.66 111.10±14.93b 0.350 0.727麻醉后即时 119.53±13.90 112.17±17.51a 2.328 0.022麻醉后5 min 119.23±8.02 112.30±13.00a 3.208 0.002 DBP(mm Hg) 麻醉前 67.97±7.52 67.23±10.61b 0.402 0.688麻醉后即时 76.67±8.63 70.33±10.68a 3.265 0.002麻醉后5 min 74.87±8.32 70.20±10.52a 2.462 0.016

3 讨论

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也被称为上尿路结石, 患者以疼痛和血尿为主要临床症状, 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开展能够明显减少传统开放手术所导致的损伤和不良反应, 扩大了治疗的适用人群[3]。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微创术式, 此种术式是在腰部建立一条连接皮肤和肾脏的通路, 肾镜通过此通路进入肾脏, 再使用碎石工具进行碎石并将大块的碎石取出[4]。但是该术式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易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俯卧位也给麻醉监测管理及术中抢救带来困难[5]。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关于斜仰卧位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加, 斜仰卧位是对传统俯卧位进行改良而来, 而采用改良斜仰卧截石位治疗上尿路结石可克服传统俯卧位所导致的诸多问题, 此种体位是患者取健侧卧位, 健侧的手臂呈外展, 患侧手臂弯曲, 患者呈后仰的姿势, 从而能够暴露术区, 同时也解决了俯卧位是强迫体位的问题[6]。

综上所述, 改良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体位摆置时间及手术时间, 有效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石术肾镜体位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及手术护理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分析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