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观察

2019-06-10李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辅助

李艳

臂丛神经阻滞为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1], 传统的麻醉技术的成功主要依赖于麻醉医生的经验, 在临床运用中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创伤, 且不同患者机体解剖结构的差异性会导致穿刺失败的出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运用较为广泛[2]。在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特选取40 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40 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1 例, 女9 例;年龄30~65 岁, 平均年龄(50.90±5.09)岁;体重48~75 kg, 平均体重(63.25± 4.17)kg。观察组患者中, 男12 例, 女8 例;年龄35~62 岁, 平均年龄(49.03±4.98)岁;体重52~73 kg, 平均体重(62.54± 3.69)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开放静脉通路, 常规进行心率、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患者取平卧位, 头转向健侧, 患侧肩部、上肢自然放松置于体侧。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 触及患者的前中斜角肌肌间沟, 进针寻得异感后, 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法, 将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后用无菌手套覆盖, 置于臂丛肌间沟区域由尾侧向头侧缓慢扫描, 调整探头使其横切肌间沟, 获得满意的臂丛神经干图像后, 应用平面内技术, 穿刺针从探头长轴外侧进针, 在超声引导下对臂丛周围少量多点注射, 共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 边注边回抽, 使药液扩散在神经干周围。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完全起效时间。②麻醉效果:疗效判定标准:a.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感受到痛苦, 未使用辅助用药;b.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可忍受的轻微疼痛, 需进行少量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c.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疼痛难忍, 需进行局部麻醉或更改麻醉方式[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00%。③记录辅助麻醉用药情况。④观察有无血肿、声音嘶哑、局麻药中毒、气胸、膈神经阻滞、Horner 综合征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完全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和麻醉完全起效时间分别为(8.64± 1.58)、(6.84±1.45)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54±1.84)、(17.67±2.67)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 P=0.035<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完全起效时间比较(±s, min)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完全起效时间比较(±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操作时间 麻醉完全起效时间对照组 20 11.54±1.84 17.67±2.67观察组 20 8.64±1.58a 6.84±1.45a t 5.347 15.941 P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

2. 3 两组患者辅助麻醉用药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9 例(45.00%)在术中静脉给予麻醉药物辅助, 其中2 例(10.00%)因麻醉效果不佳而改全身麻醉;观察组辅助麻醉药物2 例(10.00%)。观察组辅助麻醉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4, P=0.013<0.05)。

2. 4 两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喉返神经阻滞2 例、膈神经阻滞1 例, Horner 综合征1 例, 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无一例麻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 P=0.035<0.05)。

3 讨论

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麻醉通过阻滞单侧臂神经丛, 操作简单, 少量局麻药即能阻滞上臂和肩部, 效果确切, 对全身生理机能干扰小, 是上肢和肩部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其阻滞成功的关键是准确的神经定位, 传统的解剖定位法为盲探操作, 通过解剖标志和获得针刺异感来确定。但此法缺乏直观性, 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反复多次穿刺, 患者疼痛常难以耐受, 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麻醉效果难以达到手术需求[4]。超声技术具有无创伤、定位准确、动态观察、操作方便的优点[5]。在超声显像下, 可以清晰地显示肌间沟的臂丛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 在超声引导下可以监测穿刺过程, 保障穿刺针准确到达神经周围, 同时可动态观察局麻药在神经周围扩散和分布的情况, 有效提高一次进针的成功率, 使得局麻药物在神经周围浸润缩短起效时间。此外避免盲探法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 减少血肿、声音嘶哑、呼吸困难、Horner 综合征、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对比了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也显示了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和麻醉完全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神经阻滞完善, 麻醉效果佳, 术中辅助麻醉用药较少。观察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借助超声可视化技术, 经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较 高[6-8], 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显示了较好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提高了临床操作的准确性, 缩短操作时间, 临床运用效果较佳, 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辅助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倒开水辅助装置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曲张及其临床意义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