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 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在颅脑血肿治疗中的 临床价值

2019-06-10赵洪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低剂量颅脑血肿

赵洪岩

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临床CT 诊断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由于CT 影像对于医生观察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科和外科都需要掌握颅脑血肿治疗后血肿吸收和清除的状况, 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常需进行多次的CT 检查。但因为CT 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 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进行反复检查时患者接受辐射的情况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1]。采用低剂量管电流进行CT 检查, 同样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这是放射医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热门研究方向。针对此类方向, 本研究主要分析在颅脑血肿诊断中采用螺旋CT 低剂量管电流扫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颅脑血肿患者100 例, 所有患者均已确诊,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 每组50 例。常规组男23 例, 女27 例;患者年龄23~65 岁, 平均年龄(52.1±8.2)岁。低剂量组男24 例, 女26 例;年龄25~67 岁, 平均年龄(54.8±8.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的标准。

1. 2 方法 进行检查的时候, 确保患者安静仰卧位在扫描床上。使患者头颅正中线和CT 的纵轴定位光标为重叠位, 并且确保OM 线和扫描床面为垂直关系。从患者的颅底部位开始进行扫描, 一直扫描到患者的颅顶部位, 固定扫描的参数, 设置管电压为120 kV, 机器转速设置为1 r/s, 扫描的范围设置为120, 矩阵为512×512。常规组设置管电流为200 mA, 层厚设置为3.0 mm, 螺距设置为1.5 mm。低剂量组设置管电流为140 mA, 层厚和螺距与常规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CT 图像质量和噪声情况,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CT DIvol 和DLP。对图像质量的评估需通过两位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生, 选择双盲法进行读片, 对图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当结果不一致的时候, 通过两人协商统一意见[2]。评估结果分为四个等级:①1 级为优:图像层次非常清晰, 而且解剖结构显示良好, 颗粒均匀, 能满足诊断的具体要求;②2 级为良:图像层次较为清晰, 解剖结构较为清晰, 颗粒较为均匀, 基本满足诊断的具体要求;③3 级为可:图像能够显示解剖结构, 可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④4 级为差:影像层次存在不清, 解剖结构存在模糊, 颗粒较为粗大, 无法达到诊断的具体目标。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0%高于常规组的8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n, n(%)]

2. 2 两组噪声情况比较 低剂量组脑实质平均CT 值为(36.0±2.8)HU, 与常规组的(37.0±2.5)HU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38, P>0.05)。

2. 3 两组患者CT DIvol 和DLP 比较 常规组的CT DIvol 为(35.2±11.4)mGy, 高于低剂量组的(22.1±5.4)mGy,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970, P<0.05);常规组的DLP 为(380.5± 23.6)mGy·cm, 高于低剂量组的(208.4±13.5)mGy·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592,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多层螺旋CT 的软硬件水平都在不断发展, 在很多病症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开始依靠CT 诊断进行辅助。从颅脑出血角度而言, 医生通过CT 进行检验和评价能够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准确度。但是在进行CT 检验的过程中, 患者很容易受到辐射剂量的影响, 导致一些医源性辐射的情况发生, 有研究认为[3], 近年医源性辐射的发生率已经达到了35%~55%, 因此应该对此状况予以重视。

医源性辐射对人体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它能够增加癌症发生率,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肿瘤的致死率[4]。对于头颈部患者进行CT 检查, 眼晶体和患者甲状腺在受到不必要或者过量放射线照射的时候, 容易受到诱发出现白内障或甲状腺癌。对患者应用低剂量的分次小剂量照射则不会产生甲状腺癌变, 因此合理地控制患者进行CT 复查时的辐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5]。在颅脑出血患者首次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的大小和周围水肿状况, 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其对邻近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复查时只要能满足上述征象的对比要求就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良好的诊疗依据。在诊断的过程中降低管电流是现有的降低CT 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案之一, 管电流的减少能够和CT 辐射剂量表现出线性正相关, 所以减少管电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控制辐射剂量具有一定价值, 但是在减少管电流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保证图像的质量为主要前提[6]。虽然低剂量CT 扫描的图像噪声会存在一定增加, 但如果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适当的扫描参数也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在检查过程中可以避免盲目追求优质图像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害, 还能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辐射所用剂量[7]。本文结果表明, 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常规组, CT DIvol 与DLP 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脑实质平均CT值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剂量组的CT 图像质量比常规组更好, 图像噪声略增强, 但不会对诊断质量产生影响, 解剖结构更加清晰, 可以满足诊断的要求, 且辐射剂量大幅度降低, 可以对于上述说法予以证实。本文的相关检查结果和临床一些学者的文献有相似之处, 相互之间可以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 对颅脑血肿患者应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技术诊断, 可以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的剂量、减少辐射损害,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低剂量颅脑血肿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