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2019-05-08朱鹏武

当代旅游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在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高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功能。无论哪门课程,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资源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将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并探索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协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高校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巧妙地实时地自然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是新时代的要求。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蕴含于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背景

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它不但不影响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有助于各科学习,通过将各科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元素融汇于各科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实现育人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困境,努力营造出一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当中系统性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定位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关于协同效应,就是课程思政则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一起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共同体。

课程思政”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的目标。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后教育或准备阶段,是一段极其珍贵的人生经历。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的同时,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养成勤锻炼、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

(二)思政课的专职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各科专业课的教师保持互动

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保持互动,都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文化素质、人文与科学精神、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经常辅导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应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重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大化。要求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关注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教育。开展“成长导师与辅导员面对面”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导致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分割、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孤立的传统弊病。

高校应该围绕育人中心工作,在政策制度上畅通内涵式发展路径,在队伍建设上强化辅导员业务能力,在技术革新上推动效能革命,让辅导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回归育人主业。推动出台辅导员内涵式转型发展学历提升和职业晋升文件,畅通辅导员教师管理岗双线走的职业路径,激发辅导员职业活力。积极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以短期集训加长期督导的形式,强化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以辅导员工作室和线下沙龙为抓手,提升党团班工作指导力;依托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激发队伍活力,开展心理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技能传帮带。

(三)深入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注重课程开发,无论哪门课程,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资源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类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因此,相关的专业课教师需要在厘清学科体系的基础之上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通过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才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创新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的局限,充分重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教师要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联系起来,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共鸣,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给不同的学生群体上课,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文科学生易接纳文学元素,理工科学生爱听故事;本科生用启发式教学。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广大教师要积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元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内容密切结合,重视采取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学,同时兼顾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

课程思政在于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新时代教育改革系统工程。课程思政需要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即一整套的课程改革机制。在课程思政的落实环节,不可缺少监督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制度设计服务课程改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充分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动专业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同样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健全。应完善教材开发制度,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不同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教材内容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强化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开展教師教学比赛,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塑造,以先进带普遍、以局部带全域。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推动教师以其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反哺于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得益彰,推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在教学体系建构上,思政之魂要统领。针对传统思政课程所面临的“单兵作战”和“孤岛化”困境,“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在上海部分高校率先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时代背景,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互关系,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结合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际,才能有效推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四、 结束语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教育改革地目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当根据大学生特点与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情况情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广大师生的交互融通状态,实现所有学科课程思政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2] 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作者简介:

朱鹏武(1968-),男,河南省洛宁县人,洛阳理工学院讲师,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西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