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手枪射击实战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2019-04-24刘海萍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射击训练扳机手枪

刘海萍

(山东警察学院实战技能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200)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其基本职能之一是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装备和使用枪支是国家赋予人民警察的一项特别权力。随着犯罪的增多和暴力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为有效打击犯罪,科学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依法熟练使用枪支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公安机关为民警配备的最常见枪支是手枪,因此,不论是公安院校的学员,还是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必须熟练掌握手枪射击这门技能。目前,公安机关对民警手枪射击实战能力的提升比较重视,为民警提供了一些训练机会;公安院校为提升学员的手枪射击实战能力,更是将手枪射击作为训练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警察的手枪射击训练,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极不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在平时的训练中,射击动作准确,成绩较好,可一到考试、重大比赛或模拟实战演习,成绩便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从日常训练的角度来说,一是手枪射击训练时间短,达不到掌握射击技能最基本的训练时间;二是在训练中,教练通常只注重技术动作的训练,而忽视了与实战相结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改变上述状况,本文拟通过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索提升警察手枪射击实战能力的方法,以使学员不仅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还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我国警察的手枪射击实战能力。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警察学院在校学员。根据抽样调查方法,按照12∶1的比例从侦查、治安、科技三个专业某年级共720名学员中抽取60个样本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学员之前没有射击经历,经过简单讲解射击要领后,每人发给10发子弹进行实弹射击。

(二)研究方法

1.等组对比实验法。将60名学员(样本)分为相等的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学员,其中男25名,女5名。然后对两组学员进行“训练一”和“训练二”的训练实验,比较两组学员的射击训练效果。

2.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在训练一和训练二考核中成绩的统计结果,从数量方面揭示不同训练方法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训练一和训练二考核结果与训练方法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3.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组、对照组在训练一和训练二考核中成绩优劣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究程序

本实验共60学时,子弹100发,全部在某警察学院射击馆进行。对照组按原训练模式(即传统训练模式)训练。该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训练一,训练内容是军用手枪胸环靶的25m精度射击,30学时,子弹50发。第二阶段的训练称为训练二,训练内容是50m距离内的隐显靶模拟训练,30学时,子弹50发。实验组按新的模式训练,即在原训练模式(学时、子弹量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训练内容。

(一)训练一

1.基本内容

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训练一中的学时、子弹量是一样的,但训练内容、考核内容不一样。对照组为25m精度射击,要求精瞄准慢击发,和专业运动员一样,注重环数的训练,尽可能多打几环。实验组在15学时之前的训练与对照组一样,但之后增加了模拟实战训练方面的内容,即在25m胸环靶的后面除加入了移动的模拟群众靶外,还加入了心理训练、快速掏枪训练等内容。胸环靶为固定靶,但模拟群众靶为移动靶,每隔5s与胸环靶重合。要求不能打中模拟群众靶,否则即使胸环靶命中10环,也算0环。由于有时间限制和环境的影响,射击难度增大。

2.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

在训练一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皆用30学时,子弹50发,其射击环境与条件的比较见图1。

(二)训练二

1.基本内容

在训练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训练二的射击主要是50m以内的隐显靶(有5种距离规格的靶子),子弹50发,全程电脑操控。其中,50m持枪歹徒全身人型靶,显示时间为8s;40m持枪歹徒侧身人型靶,显示时间为5s;30m持枪歹徒半身人型靶,显示时间为5s;20m持枪歹徒全身人型靶,显示时间为3s;10m持枪歹徒半身劫持人质靶,显示时间为2s,要求必须命中犯罪分子,打中人质等于脱靶。以上5种距离的靶子各显示2次,靶子第一次显示与第二次显示的时间间隔为5s。这种训练,与以前的只注重基础训练而忽视应用射击训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首次把快速出枪纳入射击训练内容,突出了目标的不固定性和隐蔽性。但是与警察在实战中的复杂环境下使用枪支的突发性、被动性、限制性、不确定性相比,这种单一的隐显靶训练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注意对学员在实弹射击时的心理因素的培养。

图1 训练一(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

2.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

在训练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皆用30学时,50发子弹,其比较见图2。

图2 训练二(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

四、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对比

(一)训练一实验对比

对照组训练完全按照传统训练模式在射击馆内进行。这里环境幽静,有利于集中精力完成击发。学员们在听完教练的讲解、了解了基本动作要领后,空枪预习4学时,然后开始实弹练习,针对军用靶纸的胸环靶射击,要求精瞄细扣,计算成绩。

实验组前15学时的训练,同对照组一样按照传统训练模式进行,由教练讲解射击的基本知识,进行精度射击训练;15学时后,增加了心理训练、快速出枪训练、实战环境模拟训练等内容。由于25m胸环靶后面有移动的模拟群众靶,要求打中胸环靶的同时不能伤害到无辜群众,所以在击发特点上表现能精瞄细扣,只能概略瞄准,果敢快扣。

(二)训练二实验对比

对照组在训练一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射击训练模式,它要求精瞄细扣,没有时间限制。但进入训练二后,只剩下30学时的训练时间,一些基本的要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和掌握,训练就结束了。由于思想准备不充足,没有养成快速出枪的习惯,没有充分建立起时间观念,所以在训练二结束进行考核时,显得手忙脚乱,极不适应。

实验组由于在训练一一开始就从实战要求出发,提前加入了概略射击训练、快速出枪训练和专门的心理训练,所以在进入训练二后适应实战模拟训练的要求较快,表现为时间分配得当,沉着冷静,不慌乱,击发较为果断。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考核结果

表1 训练一考核结果

表3 综合考核结果

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射击课总分数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射击环数和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从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射击环数、分数皆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实验后两组射击成绩比较

五、分析和讨论

(一)对照组训练基本情况

对照组训练按照传统训练模式进行,具体训练要求是:据枪,精力回收,注意准星和照门的平正关系,即准星尖在照门的中央,并且与上沿平齐。正确的瞄准境况是:眼睛通视缺口、准星,目标境况看得较模糊,而准星和照门的平正关系看得很清楚。强调扣扳机之前要有预压意识,食指单独均匀正直用力,击发瞬间要求坚持住,果断及时扣响;修正标尺,使标尺在中心10环位置上,精瞄细扣,掌握正确的预压扳机要领,即据枪时,一边下落一边预压,预压扳机时要正直地向正后方向匀速用力,停在瞄区后,保持住、坚持响,做到有意识扣无意识响,尽可能多打一环。

(二)实验组训练基本情况

实验组训练一训练考核采用的不是常规训练,而是模拟实战环境训练。虽然同常规训练一样也是25m胸环靶,胸环靶是固定靶,但是,胸环靶后面的模拟群众靶每5s与胸环靶重合一次,打中模拟群众靶等于脱靶。实验组训练一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命中胸环靶,但又不能打到群众靶,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把握正确的击发时机。在实验组训练时,特别强调培养学员正确的击发动作和把握击发时机的能力。因为在射击过程中据枪、瞄准是基础,而击发是命中目标的关键。即使据枪再稳,瞄准的构成再精确,而在击发的瞬间出现问题,想命中目标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击发方法是:在枪指向射击目标(即概略瞄准)并保持稳定的同时,握枪的食指迅速、平稳地扣压扳机使之击发。但击发时还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图快而去猛扣扳机,因为迅速扣压扳机和猛扣扳机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扣压扳机的动作是食指单独均匀正直地向后用力,它即使速度再快也是一种匀速的运动;而猛扣扳机则是食指对扳机施加的一种突然的加速运动,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的用力是不均衡的,同时由于食指这样用力会带动整个手及腕关节一起用力,因而极易造成在枪响的瞬间使枪口偏左或者偏低,从而直接影响命中率。所以该项训练一开始就要求学员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击发时机,即据枪后,枪一边下落一边压实扳机,走到瞄准区后,迅速及时扣响,将子弹射向射击目标,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快速射击过程。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训练效果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训练一中的训练方式不同,最后取得的效果也有显著的差异。

1.对照组在训练一中的效果

对照组在训练一的训练中,动作扎实标准,有条不紊,精瞄细扣,但也往往表现出:过于渴求瞄准点、精力前移、忘记注意力回收、环数概念太强(只想着打10环)、预压意识不到位而造成拖后或猛扣扳机的现象。虽然在平时训练中教练一再强调要精力回收,把瞄准看成一个区域,不要只看成一个点,但在考核时没有具体的方法去改变学员在训练一时养成的这种习惯,反映在靶纸上的弹着点的散布是远弹多,10环也多。

对照组的学员心理较为紧张,反映在射击动作上,突出表现为瞄准时间长,有的学员甚至在实弹射击时一发子弹连续据枪几次都没有击发。但时间过长,枪的晃动也就越大,也就越不敢果断击发。他们往往是每打一发,枪未放下就急于看旁边的显示器,以确定命中环数。如果环数不理想,他们便唉声叹气,心情急躁,自信心下降。

2.实验组在训练一中的效果

实验组在训练一中增加了难度,采用的是模拟实战环境训练的方法,注重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训练考核时,学员们动作较为干净利落,尤其是出枪快速,要求2s内完成,能够做到精力回收、概略瞄准、压实扳机、果敢快扣。但在开始体会射击时,他们为了不打中群众靶,击发瞬间也往往表现出心情急躁而造成抢扣的现象,这是没有做好击发准备造成的。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即打好打坏从学员的面部表情上基本看不出来。从训练一的考核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员虽然也比较紧张,但他们一般都表现得比较自信,没有因为一发子弹处理不好而影响大局,其30名学员在考核时只有两人打中模拟群众靶。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精确瞄准,故采用的是概略瞄准方法,这样自然就把精力放在扣压扳机上了,打在胸环靶上的散布面比较均匀,10环命中率不高,但远弹也少。

(四)训练一考核成绩对照组优于实验组的原因

对照组训练考核是在环境幽静、无干扰、没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完成的;而实验组训练考核是针对模拟实战环境的考核,是在环境嘈杂、有干扰、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对照组训练一考核成绩优于实验组。

(五)训练二考核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的原因

1.实验组增加了实战模拟训练量

实验组在训练一阶段就进行了实战模拟训练,这为适应下面50m距离内的实战模拟隐显靶——训练二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照组在训练一的训练中没有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少了15学时的训练量,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实战射击,心理和技术都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适应快速实战射击需要基本的时间和课时量。在训练二阶段,等到学员刚找到一点感觉,训练二也就基本结束了。

2.实验组加强了心理训练

采取传统训练模式训练,对照组学员在训练二的考核效果不佳,主要是一部分学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在细小的环节上没有调节好情绪,往往导致全盘皆输。针对学员心理脆弱影响射击效果的特点,在实验组的训练中特别加入了以下心理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入静训练。为了提高实验组学员的专心程度,每次开始训练前,都要加进入静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法。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是抵抗外界干扰的一种能力,是心理过程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都具有的一种意识特征。[1]集中注意力对学员射击技术水平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该方法能够排除和减少各种干扰因素,避免引起学员认识和情感的不良反应。具体操作程序为:训练前5分钟,让学员坐在靶场里的凳子上,闭目放松坐好,听老师的口令开始从头到脚全身放松,然后精力回到腹部的下丹田位置,注意力强迫集中在此,坚持10分钟。开始一些学员不能进入角色,表现为坐不住、心情浮躁,有的学员甚至怀疑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这样坚持了几个学时之后,学员从坐不住到能踏实地坚持到最后。

二是表象训练。表象训练也称想象训练、念动训练、表象演练,是让学员有意识、积极地在头脑中想象已经形成的技术动作和背景,从而提高其射击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一种方法。[2]在每次的射击课结束后,让实验组的学员坐在凳子上,闭上眼,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脑子里回顾几遍。不管是预习还是实弹射击,只要感觉好,都可以将其作为表象训练的内容,以加深其良好的训练感受。另外,在表象训练结束后,还要求学员默念几句话:“我的技术动作是完美的,要相信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是最棒的!”表象训练是射击训练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长期的表象训练能使正确的动作过程在头脑里反复重现,起到积极强化和巩固射击动作的作用,能从多方面挖掘学员的潜力,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三是快速掏枪训练。在公安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突然遭遇犯罪分子的袭击时,制胜的法宝是,先敌掏枪、先敌开火。所以,在实验组学员训练中,特别加入了快速掏枪训练的内容。具体方法是:实验组学员在射击场馆里扎好武装带,枪放在枪套里,枪套卡在武装带上,位置在制式警服第三个扣子右5cm处,然后右手放在枪套上,眼睛盯着前方目标,等待教练的口令。当听到教练发出“开始射击”的口令后,右手拇指迅速上挑枪套盖打开枪套扣,用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紧紧握住枪柄,食指与枪管平行,伸到枪套外,拔出枪后,食指先放在扳机护圈外,以防意外走火。出枪瞬间,枪口指向前方的同时,食指迅速放在扳机上,压实第一道火。同时,根据据枪方式身体完成相应的姿势站立,枪沿着最短的路线即直线据枪指向射击目标,在据枪过程中要完成打开保险、拉动套筒、子弹上膛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必须连续、迅速、准确,在2s内完成。每一节训练课,都按照这个训练程序练习,空枪预习时完整的动作程序不减,要求把举枪时间控制在2s之内。实验组的学员在刚开始练习快速掏枪时,大部分表现得手忙脚乱,动作不规范、不到位。针对这些表现,应充分地鼓励他们,让他们精力集中、快速进入状态。开始先不计时,针对快速出枪这个环节进行分解练习。慢慢地,学员从4s、3s、最后2s完成整个动作过程。训练结束在表象训练过程中,学员反复重复着快速掏枪的动作程序,增强了自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实验结论

1.在训练一考核阶段,对照组的成绩和分数皆优于实验组,且差别明显。

2.在训练二考核阶段,实验组的成绩和分数皆优于对照组,且差别明显。

3.最终的结业成绩(60学时),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差别明显。

4.在训练一阶段加入实战模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实战应用能力。

5.心理训练和抗干扰训练等能够有效提高实战射击水平。

七、余论

本研究除进行了模拟群众靶射击训练实验外,还利用所建立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了以下训练:

(一)移动靶射击训练

移动靶射击训练是为克服静态射击训练的不足而采取的一种动态射击训练形式。为此,我们建立了30m距离的移动持枪歹徒人型靶。在完成基础射击训练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射击能力,进行移动持枪歹徒人型靶训练。该项训练,两人一组,一人一个靶位,10发子弹,分10次完成。要求移动持枪歹徒人型靶启动后,必须在5s内完成一次射击,击中移动持枪歹徒人型靶有效部位后,靶子自动翻转;如此完成10次射击,最后计算成绩。

(二) 夜间训练

警察在执行巡逻、抓捕犯罪分子等任务时,常常在夜间进行。据统计,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使用枪支的情况有60%以上发生在夜间。[3]为此,我们在原射击馆的基础上建立了夜间射击训练系统,也就是模拟夜间环境,将灯光控制在基本能看到射击目标为限(弱光射击)。这项训练为静态的25m胸环靶训练。刚开始时,学员极不适应,装弹、射击的速度很慢,成绩也大大不如白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成绩大大提高,这为将来的弱光射击实战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利用地形地物训练

利用地形、地物射击训练有极高的实战应用价值,其应达到的目标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迅速隐蔽地接近犯罪分子,占领有利位置,发挥枪支的火力,提高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控制犯罪分子。利用地形、地物时,不仅要考虑地面、地形状态,还要综合考虑地物的高低、大小、距离的远近、易被犯罪分子威胁的程度等。但不足的是,由于受学院场地和枪支管理规定的限制,我们没能建成模拟地形地物射击训练馆。但为了弥补客观条件带来的局限,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利用地形、地物射击训练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客观条件所造成的不足。该训练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观察训练,包括目测与犯罪分子的远近距离、周围环境——有无可利用的地物、地形状态等;二是接近目标的运动和射击动作训练,如猫腰前进、匍匐前进、翻滚前进等动作,跪射、仰射、俯射等射击动作;三是出击时机训练。

上述三项训练对学员手枪射击实战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手枪射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应用性技术,警察提升手枪射击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战。通过模拟群众靶射击训练实验以及移动靶射击训练、夜间训练、利用地形地物训练,发现传统的静态射击训练模式对警察手枪射击实战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因此,必须以提升警察的实战应用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的静态射击训练模式,创设将模拟训练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的训练模式。为此,应创设各种复杂环境,提升模拟射击训练的仿真程度,使之尽可能接近实战,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还应加大射击量,将心理训练贯穿整个训练过程,锻炼学员的胆量,提高学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员的注意力、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另外,还要借鉴国际刑警通用的警察手枪战斗射击训练模式[4]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其同我国的警用手枪射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警察手枪实战训练体系,以全面提升我国警察的手枪射击实战能力。

猜你喜欢

射击训练扳机手枪
武汉市青少年基础射击训练可交互模拟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TT-33手枪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学校射击训练中应用的探讨
闲话“二道火”之惑
一起来认“邦手枪”
血拼政策扣动风险扳机
QSS05式4.5mm水下手枪
我的一份议案
新型气扳机特性介绍
轻武器射击训练实战化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