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数学实验 培养核心素养

2019-04-23朱莎莎鲍晓树

考试周刊 2019年40期
关键词: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朱莎莎 鲍晓树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化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教师巧用数学实验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在数学实验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引导交流质疑、分析比较,启迪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化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我们借助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分析中思考,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实验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特征,以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 在数学实验中渗透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素养

案例:把每根长方形彩条看作单位“1”,第二次将长条平均分成两份,第三次将长条平均分成四份……按规律接着分一分,观察圖中的分数,找出相等的分数如12=( )4=( )8。

这个数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1根彩条:1根彩条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就是单位“1”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一次将“1”看成一个整体,第二次将“1”平均分成两份,第三次将“1”平均分成四份,以此类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第一种错误是孩子们想当然的将彩条分成4份,但没有进行平均分;第二种错误是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平均分。这个实验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如何分?这需要学生先量出长度,平均分成几份就是除以几。孩子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规律的发现便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参与实验,孩子们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类推,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

二、 在数学实验中引导交流质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数学实验中运用“发现式学习方式”,从具体到抽象,用归纳的数学方式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数学实践、探索规律等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案例:《可能性》

在摸球实验中,观察比较各小组的摸球结果,让学生说体会和想法。

生1:每次摸到的黄球、白球数量不一样。

生2:总的次数10-黄球的次数=白球的次数。

生3:黄球的个数最多。

教师追问:为什么黄球出现的次数多呢?

生1:黄球的个数多。

生2:可能在摸之前没有将盒子摇一摇,导致摸出的可能是同一个球。

师:我们在课前准备的时候,都已经选择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的球来进行活动,以此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生3:我体会到,每种球都可能摸到。

生4:每次摸到的机会相同。

师:每次摸之前能确定球的颜色吗?

生1:它们都可能被摸到。

生2:摸出的球不是白球就是黄球。

通过摸球实验,体会到从口袋里任意摸1个球,摸出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试一试”让学生体会不管摸多少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如果口袋里放2个黄球,是否能摸到红球?”进而认识确定事件的特点。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揭示了简单随机现象内涵与外延,凸显了简单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袋中的球先猜想可能摸出的情况,再通过摸球的实验加以验证,并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步明晰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得出数学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准确把握简单随机现象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在数学实验中引领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案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课前准备:吸管8厘米、5厘米、4厘米和2厘米各四根。

要求: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吸管中选择两根,并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第②种不能首尾相连,其余三种可以首尾相连。

生2:除了第②种不能拼成三角形,其余都能拼成三角形。

生3:在一个三角形里,不论哪两条边加起来都比剩下的一条边要大。比如:8+5>4,5+4>8,8+4>5。

生4:我认为在一个三角形里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生5: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实验并分析结果。

庄子《齐物篇》里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这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思想,用系统的教学策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中,教师利用拼三角形的情境,从多角度分析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在矛盾冲突中认知,在数学实验中建模,突显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

四、 在数学实验中启迪数学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不仅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

案例:在长方形中画最大的正方形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出现了三种情况:学生将正方形画到长方形的外面(边长大于宽);将正方形的两条边和长方形的长在一条直线上;将正方形画在长方形的内部(边长小于宽)。我们是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呢?我放手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动手画图,独立思考,在争论和思辨中,明晰“长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究竟是什么。在“逼近”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结果,而是一次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这不正是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的过程吗?数学实验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创造过程,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光来.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6(1).

[3]王岚.“做中学”和“做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6).

作者简介:

朱莎莎,鲍晓树,安徽省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绣溪小学。

猜你喜欢

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让直观想象根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直观想象”让解题更具韵味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论小学生直观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