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语文”特征阐释与实施路径

2019-04-08张毓中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30期

张毓中

一、“素养语文”课堂实践的四大特征

所谓“素养语文”,指的是在活动化的课程设计中进行语文的学习与实践,通过针对性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形成素养。“素养语文”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活动化、课程化、综合化和评价化四大特征。

1.活动化。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凸显特征是“活动化”。所谓“活动化”,就是把教学过程转化成活动展开的过程,主要突出一个“动”。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当代语文课堂教学最富神韵、最有特色、最为活跃的教学方式是“动”。“活动”“互动”“调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词和主旋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展开活动。当代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知识的建构、能力的训练、方法的培养、情感的培育都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具体说来,活动形态主要有三。①化静为动,活教活学。教师把语言符号所表达的静态的知识融入个性化、生命性的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使静态知识得以“活化”“动态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生趣盎然。②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表达的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在其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或实际演练,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特定场景下的亲历、尝试和实践。③引入问题,探究发现。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科或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知识提出疑点或问题,开展发现与探究活动。

(2)多维互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双方也有活动,但活动是单一的、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教师是活动的施动者,学生是活动的受动者,学生的“动”是被教师操纵下的“提线木偶”,缺乏“主动”与“互动”的权利和空间。当代教学观视师生为“学习共同体”,而课堂则为师生、生生交往对话的特定场域,教与学在对等、对流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乃至相互转化。考查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我们有两个发现:①表现在互动的对象上,当代课堂教学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激发,学生不再完全是互动的受动者,而是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成为互动的施动者。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追问和辩护,便是互动中主体性的体现。②表现在互动的旨趣上,当代课堂教学的互动不再是知识、信息的授受关系,不再仅为了达成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而是表现为师生、生生在互动过程中促成智慧开启、情感激荡和能力历练,实现经验分享、价值共享和共同成长。其互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用相互讨论、质疑来激发思考,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前往。互动,乃是他人给予自我的学习动力,同时自我亦能动地推助他人的学习,从而实现学习互惠与共效。

(3)充分调动。“活动”和“互动”是在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当代课堂教学大大拓展和更新了教学资源观,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还是活动的手段与方式都实现了对时空的突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当代课堂教学资源观认为,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及教辅读本,它既包括进入课堂教学有文化蕴涵的各种文本和声像传媒,也包括师生的既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还包括师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与智慧。当多种教学资源都同时进入课堂的时候,多种学习方式便应运而生。渐渐地,单一单向的教学活动便自然被感悟体验、对话交流、扮演演示、发现探究、合作共享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所替代,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的音符,从而形成当代课堂教学的合奏与变奏。同时,现代教学技术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使本来有限的课堂时空具有无限的时空延展性。有了现代教学技术,语文教学中的静态文本便可化为动态的音像,为教学活动带来更大的空间。如情境创设、情感激发、背景呈现、方法引导等。这些条件的创设与提供,不仅使学习具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而且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动口、动手、动心、动情的过程。

2.课程化。课程是课题实施的重要抓手,是在不断的课堂实践研究基础上总结形成的。教材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是语文课程的外化,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课程内容”是学生完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科素养目标。“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理想的情况,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应用使之具体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的教材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教学视野和价值观意识,教学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种意识下对教学内容的研制、重构和创生。

本课题组的成员,既是海湾“素养语文”校本教材的编订者,又是“素养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在编写中考虑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落实编写的意图。尝试打通“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并在具体教学中不断反思,进一步优化“素养语文”校本教材,让素养在课程中落地。

3.综合化。贯穿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或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即知、情、意、行的和谐。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并不能单纯表现为知识传递和能力建构,即不是片面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追求包括知性、感性和社会性在内的“全人”发展目标。据此,语文新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并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可见,课程目标——语文素养是“三维”一体,不可分割。海湾中学的“素养语文”课程就是一次综合化的语文实践尝试。每一次课程,就是一次吟诵与感悟的体验;每一次课程,就是一次交流与讨论的沙龙;每一次课程,就是一次阅读与表达的训练;每一次课程,就是一次认识与拓展的过程。

4.评价化。“素养语文”课堂的实践,伴随着教师对学生每个环节的评价。对于古诗词,从诵读方面加以指导和评价;对于每周的讨论话题,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对于长文本的阅读,以尾批评价学生阅读的收获,另外适时地引入问题,并引发讨论,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每周匹配的阅读训练,在一般考试的评价标准下,加入对于这节课核心主题的理解与挖掘,进而评价整节课带给学生的影响。

此外,课堂及时评价,引入阅读的量表,对于学生的反馈用SOLO层级理论予以分析,都是“素养语文”课堂实践研究在评价上的尝试,随着课题的深入,在评价上会引入更多的方法,让素养评价显性化。

二、“素养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

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1)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从课型整体设计上看,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三类体系。(2)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写作实践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这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更高。(3)口语交际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语境意识,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得体地表达。(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语文专题研究、语文社会调查和体验式语文课外活动三种基本的活动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应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应用上,并让学生的各类语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素养语文课程重视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却忽视了写作教学,这是课程后期改进的空间。如何把写作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素养语文的课程中,是素养语文课题组成员都需要思考的。

2.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路径。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1)关注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人们思考问题时多次重复而相对稳定的思路。思维方式决定着认识的视角。语文教育要突出思维方式的系统整体性,强调动态开放性,形成多元立体性,具有个体创造性。(2)关注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指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也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最后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3)关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学生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素养语文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总体水平在提升。但如何通过评价来展现思维提升的程度,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在素养阅读课程中,课题组成员将引入SOLO的评价层级理论,评价学生阅读的反馈,进而优化素养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育路径。语文学科有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独特优势,可借助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实践,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净化灵魂。(1)鉴赏与创造语言美。语言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首要切入点,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它们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言语的智慧都需用心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用素养。(2)鉴赏与创造形象美。文学文本是借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形象美的审美鉴赏重在理解,而形象美的审美创造则偏重建构。(3)鉴赏与创造情感美。审美过程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契合,相互驱动,产生共鸣,进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4)鉴赏与创造意蕴美。意蕴美是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旨趣,它由寓意之物和作者情意所组成,通过意蕴美的审美鉴赏可以收获审美创造的惊喜。(5)鉴赏与创造理性美。理性是指能看清事态和物象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品质。语文一方面要关注审美客体自有的理性美,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审美主体的理性创造力。在审美与创造方面,素养语文课程的实施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在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长文本阅读感悟方面,能看到学生对于文学美的理解与发现。后期在课程的美育方面,课题组会做进一步的探究。

4.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育路径。语文教育的一大属性就是文化性,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之旅,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更富有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传承”与“理解”需要的是“照着讲”和“接着讲”。“照着讲”就是传承文化,坚守文化;“接着讲”就是在理解中发展,在发展中理解。(1)凸显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始终关注其与现代性的关联,既不能割裂或漠视中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建构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的理想诉求,也应防止因民族自恋文化情结滋生的非理性而走向极端。(2)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的自然融合。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关注文化演进与发展的脉络,了解主要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思维特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我们不应妄自尊大,应在国际视野中准确把握其不足,同时也不宜妄自菲薄,崇洋媚外。(3)体现文化共性与鲜明个性的合二为一。教学中要注意整合文化共性,尊重文化差异,把握文化的鲜明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海湾中学素养语文课程本身,就对文化的传承非常关注。融入经典国学、融入诗词经典是课程的初衷,也是一直坚持实践的一个方面。在整合文化共性方面,课题组也做了一些尝试。后期将不断探索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的融合,把素养语文读本打造成为一份真正经典的“营养餐”。

综上所述,“素养语文”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活动化、课程化、综合化和评价化四大特征;有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推进;有较为丰富的师生成果;有全面的总结与延伸推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