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浅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和职责

2019-03-05钱耐香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初心

钱耐香

(1.新余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西 新余 338004;2.新余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2]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3],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职责

自有教育意义上的大学以来,大学的使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重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应的大学教师的使命经历了由单一的教学到教学与科研二元并重,再到二十世纪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多元多样。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翻开崭新的篇章,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高速增长,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初心依然是教书育人,新时代高校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作为新时代的育人主题,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科技文化知识、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当成自己的重要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如何切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在大学的发展史中,大学教师曾经首先是一个学者,之后又是一个公民,历史进入新时代,不容置疑,当代大学教师即是公民又是学者,一方面,他们应该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优秀高校教师,另一方面,他们应该做一个爱岗敬业、爱生护生的合格人民教师,切实履行自己服务社会的使命和树立道德风尚的职责。

(一)不忘初心,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优秀高校教师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中第三项准则为:“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4]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学有专攻,但每一个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所从事的工作和使命是一致的。作为一位高校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

1.传道,做学生爱戴的品行之师。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传授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仁义礼智信孝、温良恭俭让恕”思想;在思想理论课学习中,阐释“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班会课、走访时或各种活动中,教导为人处事、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之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学生爱戴的品行之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或者说主体是儒学,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时候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既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高校教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真正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言传身教中,不辱“传道者”的使命。作为传道者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2]。教师必须自己真正明白、懂得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具备渊博的学识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必须自己崇德修身、潜心问道、自尊自律自强,具有高洁的品行、高尚的品德,才能以正确而丰富的知识和正向而深厚的思想立德树人,做到“德高为范”,起言传身教的表率,使学生因“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要深知此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第六项要求高校教师:“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4]作为传道者的高校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正道,扬正道,教育学生要有仁爱之心,能爱国爱家爱每一个人,要有正义之感,能为社会的平等公正法治挺身而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民主,追求自由,向往社会的文明和谐,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兢兢业业、默默奉献。

2.授业,做学生敬仰的学问之师。授业,是传授学业知识。每个高校教师,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传授内容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你所教学科的知识,做一个学生敬仰的学问之师。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大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到今天依然适用,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孔子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反映了孔子教育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现代高校教育有很完善的课程设置,各个专业的教师要以“学高为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教师要以最高的学问水平和最低的教学姿态,切实有效地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承职责。其次,除了传授文化知识,高校教师授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6]一节课的学习,一个学期的学习,一门课程的学习,或者在校期间的学习,可能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没有老师的教导,离开了学校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生是不是还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换句话说,我们老师是不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知识、信息纷繁芜杂、良莠难辨的现代社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高校教师授业的同时自己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7]苏联政治家、革命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奉献给学生。”[8]可见,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而且要有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一个教育领域的“专家”。

3.解惑,做百科全书式的“杂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高校教师的又一基本职责,这一职责是以前两者为基础的。正处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从知识技能到思想品德,从国家社会到家庭个人,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得以解决,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才能解决这些综合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的同时,要打破知识封闭的小局面,变专才为通才,由专家成杂家,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杂家”,是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杂家”,才能真正“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不忘初心,做一个爱岗敬业、爱生护生的合格人民教师

教师有一个光荣的称号——人民教师。高校教师首先是人民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高校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员,是作为社会公民存在的,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着各自的绵薄之力。高校教师作为人民教师和社会公民,应该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爱生护生,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该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教书这一工作,热爱学生这一群体,做到无论是思想品德操守,还是学习工作态度,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学校、学生,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

1.高校教师应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常常被比喻为“春蚕”“蜡烛”“园丁”“人梯”“铺路石”,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的赞誉。作为教师本人,既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更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达到这样的高度,反省自己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行,真正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甘愿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甘于寂寞,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学生,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9]。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是高校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明道者、信道者、传道者,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要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责任感、幸福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恪尽职守,严谨治学。

2.高校教师应热爱教书这份工作。爱岗,才会敬业、乐业。教书工作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传播,高校教师决不能做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应该做教育家,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热爱教书这一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每一个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宗旨,牢记为人师表的要求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以最高的标准严格督促自己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既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传授学习的经验方法,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督促自己不断进步。要在工作之余,尽量每天挤出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积极从事教研、科研工作,尽量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一些认识和见解写成学术论文。

3.高校教师应热爱学生这一群体。《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第五项准则说:“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4]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亲切、温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本能。把学生当作朋友,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当作儿女,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勉励他们不断进步完善。笔者相信严师出高徒,也笃信春风化雨,所以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尽量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严慈相济。一个高校教师,只有由衷地热爱学生,才会深切地去关怀他们,才能在思想上与他们获得共鸣,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作用。而每一位学生,更是渴望获得来自老师的关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或者一次艰难中的帮助,一个善意的谎言,等等,都会带给学生莫大的安慰和心灵的震撼,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遭遇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的、家遭横祸的、朋友背叛的、经济拮据的,等等,他们是如此渴望理解、包容、安慰、温暖、友爱、帮助,教师的亲切关怀、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无私爱护,往往能起到化“心中的坚冰”、改“执拗的性格”、竖“远大的理想”、生“敬畏之心”等重大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在履行其使命与职责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严谨治学,潜心学术,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奉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身作则,起到学习的表率和品德模范的作用。但是,高校教师是人不是天使,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面对社会的巨变,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部分教师会在其中迷失自己,走偏方向,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些高校教师思想不端正,行为不检点,作风不正派,达不到“品行之师”的标准。一些高校教师不愿潜心学业,专业不精,学问不深,担不起“学问之师”的重任。

一些高校教师走不出学校这所象牙塔,他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单纯教学这一使命,认为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就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学生德育工作,或是服务社会,甚至科研工作,都不关心。还有一些高校教师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用于教书育人,不以育人为天职,缺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他们都不配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教师。

一些高校教师在各种私心的驱使和名利的诱惑下,不讲道德,不守规范,玩忽职守,大肆捞名利。有的大搞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如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伪造数据等;有的彻彻底底把知识既当成权利又当作金钱,如钱学交易、官学交易、色学交易,又如科研洗钱、项目资源分赃,等等;有的三观扭曲,人生追求走偏,如艺术家走穴、导师下海经商、理论家媚俗等。

高校教师在履职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极大的危害,他们或损害高校教师的集体声誉,或误人子弟,使民众失去对学校和教育的信任,或滋生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现象,败坏学术风气,使真正的学者的尊严和权益受到挑战,或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使民众亦从俗、媚俗、惟钱、惟权,败坏社会风气,最终影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必须予以扼杀,坚决杜绝的。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一个社会公民,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要为国家的繁荣、教育的发展,最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整个社会树立道德风尚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初心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教书育人
永远的初心
安徽省教育系统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论“不忘初心”
篆刻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