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强化基层党组织“家”功能建设探究

2019-03-05蔡英谦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群体党组织

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近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和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发展优质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造血工程、筑基工程。高知群体和知识青年汇聚的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团结和凝聚优质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接班人。事实上,重视并吸收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1]当前,如何有效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团结和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党建与知识分子工作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探讨。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集中围绕新时期中国化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高校“三型”党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工作成效与反思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思考。这些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彰显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但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催生出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对党组织认同度下滑、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学界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探讨。

一、新时期高校强化党组织“家”功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从推进“四个伟大”的高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强化阵地意识、主导意识、创新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紧扣组织力提升这一主线,系统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导向职责、思想引领职责和育人服务职责,真正把高校党组织打造成为高知群体和知识青年的思想家园、学习生活之家。

(一)筑牢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的首要观点。高校办学性质、发展道路解决的是举什么旗、朝什么方向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落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上。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关键点,在于增强教师和干部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教育部党委把2018年确立为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其中将提升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教师党支部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政治功能,是确保高校领导权牢固掌握在信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手里;是引领知识分子群体坚定“四个自信”和“六个坚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育人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组织保障;是推动新时期高校党建系统化建设、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彰显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中国特色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建党97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早已证明,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结合。69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扎根中华土壤,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成熟、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成为了党和国家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笃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坚强阵地。无论是历史的抉择,亦或科学实践的结论,早已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色,就是马克思主义。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建设,契合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办学特色,符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历史使命。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这个时代新人,不仅仅是青年大学生,也包括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师者,人之范也。高校立德树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将教师党支部打造成为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家园,使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3]这样,方能确保高校教师将正确的“三观”传送给青年大学生,方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由思政课堂主渠道向课堂思政全覆盖的深入推进,方能确保高等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三)符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如何抓好党建,也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每位党员,以及党外人士十分关注的内容。

强化高校党组织的功能建设,要以科学化为导向,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水平。高校党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所面对的是知识分子群体和优秀青年群体。这两个群体的思想活跃、视野宽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他们关心社会、关注政治、关怀天下,他们有着自身的价值取向且对人物事有着较高的衡量指标。而高校强化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从宏观上、全局上构建一个完整合理的体系,扎实党建基础性工作。高校提升党建理论的深刻性,能够用逻辑性强且说理透彻的语言去吸引、吸纳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的关注度。高校注重党建工作鲜明的现实性,有助于引导党务干部和党外知识分子立足本校实际,共同致力于解决涉及本校建设和全体师生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家”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改革开放40年,开放中崛起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文明交汇碰撞的集中地,人才荟萃的中国高校自然成为中外思潮相互渗透的中心地带。实践早已表明,在复杂多元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引领成效和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正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倾向。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重管轻爱”现象,弱化了组织凝聚力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知识分子群体在地域、单位、群体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了。这当中固然有地区发展吸引力、资源投入情况不一、学科或职业发展空间等客观性因素影响,但不可否认也与各地各高校党组织的工作实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部分高校党组织不能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精神实质,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具体反映在:第一,部分高校党委虽然意识到人才强校的重要性,但顶层设计不足,未能构建起长效的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第二,部分高校对于职能部门的统筹与组织协调工作不到位,导致人才队伍管理条块分离,以致工作存在“软松散”现象;第三,个别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理念淡化,“重管轻爱”模式下缺乏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以致“引不进人”或“留不住人”现象凸显。这些现象如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造成党组织与高知群体之间的隔阂,必然会淡化党组织“人才之家”的传统优势,严重弱化了党组织对人才的凝聚力。

(二)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僵化陈旧,弱化了组织吸引力

勇于创新创造,敢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品格。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具有事业心强、专业专注力高等特征,他们长期“沉醉”于追逐学科前沿知识,“沉迷”于钻研自身的学术教研。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除了正常的教学、开会和集体活动外,待在学校的时间并不长,容易给人一种“游离”组织之外的错觉。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和知识分子群体独特性,创新切合本校实际且高效有力的工作方法与路径,本应是各级各类高校党组织积极解答的问题。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工作体制僵化、陈旧化现象。表现在:专职党务人员配备不足且工作理念和方法陈旧,不愿意结合新形势新气象主动创新思维理念,不愿意探索“互联网+”新技术新路径,“习惯于”一个电话坐办公室等上门,错误营造出“衙门”氛围;兼职党务干部多且变动频率高,存在党务知识不牢、身份意识不强等现象,工作上多为被动应对,“满足于”合格就好。据广东某高校统计[4],该校教职工中非共产党员的有420多名,其中,除了极少数在学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其他300多名党外教职工极少参与学校或院系基层党组织举办的系统政治学习活动。可见,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在具体工作中,自然不可能让思想敏感的知识分子群体感受到党组织“家”的温暖,反而会淡化知识分子群体对党组织的“印象分”,更谈不上主动去追随和融入,严重弱化了高校党组织对知识分子群体的领导力。

(三)部分高校漠视内外环境的有效治理,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党建工作效益

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知识分子长期受党的教育,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科学剖析问题,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我们也不可忽视,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一直是西方反华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对象。

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大量知识分子从海外归国并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建设中。他们过去在海外的求学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各种“披着糖衣”的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所蛊惑,更容易被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或所谓的西方先进制度优势所迷惑。社会上已经曝光的诸多活生生的案例,已经深刻表明,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复合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欺骗或毒害,造成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左右摇摆,甚至形成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特点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群体中“轻政治重业务”的错误思想倾向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校大量青年人才的引进,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呈现出价值目标“眼前化”、价值主体个人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青年学生日常管理中,肆意评判社会热点问题,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消极的诱导效应。究其根由,固然有来自体制改革带来的绩效、考核等现实压力,但更深刻的还是源自对名利的追逐,对政治进步追求的淡漠和轻视。

(四)部分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华而不实”,弱化了组织战斗力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在党。就高校党建而言,教师党支部就是党外知识分子深入了解我党工作的第一阵地。党支部有战斗力,对党外人士才有吸引力。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力,源于自身全面建设和立足实际的有效制度规范。但在实际中,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政治建设不突出,没能时刻体现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没能始终把教职工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组织建设不力,“三会一课”制度虚化现象严重,没能始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起到思想引领作用;党建标准不规范,重业务轻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问题突出,没能始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正能量”效应。

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力,来自持之以恒的党员教育和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据公开报道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反腐败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课堂政治纪律问题突出,这充分说明,部分高校在党员管理教育上仍存在“只发展不管理”突出现象,未能及时通过“工作约谈”“谈话提醒”等方式消解问题苗头。在发展新党员工作上,部分高校党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挑肥拣瘦”,不愿意花心思去与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只顾发展大学生党员,忽略甚至忽视知识分子党员教师的发展工作。例如,某高校目前党外知识分子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有多,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占教师总人数的40%以上。[4]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只围观、不进门”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严重阻碍我党对高校工作的引领、统领作用,削弱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部分高校对人才吸引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党建工作实效

实质上,围绕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才争夺”问题,已然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缓解普遍存在的老龄化现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也普遍加大了人才梯队建设和发展工作。高校这一优秀人才聚集地自然成为竞争的焦点。各民主党派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队伍中高级知识分子多的传统优势,利用老中青日常“传帮带”的简化方式,加大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力度;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还运用灵活的人员管理机制和充足的科研工作经费,大大提升在高知群体中的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九三学社社员总数近16万名,高中级职称社员占比超过93%,较2015年同期增加6869名。[5]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国民主同盟成员近29万名,其中来自高等教育界占比22.8%;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比76.3%,比上届增加4.5个百分点。[6]可见,各民主党派在优秀人才群体的党员发展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而相对而言,部分高校党组织似乎尚未意识到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深刻含义,仍然停留于“老大哥”思维,理所当然地“等”人才来主动“敲门”“进门”。再加上近些年来高校亦非净土,部分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以权经营、以权谋私等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教职工的利益,挫伤了职工群众的情感,伤害了教职工对组织的信任。这些权力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形象,离间了党群关系,削弱了党的威望,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事实上,这也是造成部分优秀知识分子入党(中国共产党)意愿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强化基层党组织“家”功能建设的主要对策

古语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新形势下高校注重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更应致力于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每位党员和党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思想阵地、学习基地和生活园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一)各司其职,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之“基”。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实践早已证明,无论是在过去民主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过程是否时刻体现“以民为本”,工作的成效是否“让人民满意”,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发挥其服务功能,更要突显其政治功能,体现战斗堡垒作用。打铁必须自身硬。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导向功能,担负好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职责,努力提升政治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8]。为此,高校党组织要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群体特质,搭建好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实地体验的立体化平台。做到:第一,要定期组织知识分子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会,组织党员发展对象参与党组织扩大会等,及时将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个体,使之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第二,基层党组织要合理利用网络新载体,创建“微信公众号”、“学习群”等新的学习互动平台,既可以第一时间传达资讯,又可以及时掌握教职工的学习动态、思想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辅导,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第三,高校专兼职党务干部要善于学习、运用好网络新媒体工具,主动加强与知识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引导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导向,自觉抵御各种消极不良舆论的滋扰。

(二)早做规划,为知识分子群体量身定制系统的科学的宣传教育体系

建党97年铁铮铮的工作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队伍建设,必须早做规划、全面科学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必定是有阶级性的。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用什么样的思想引导人,教育为什么人服务,教育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指向。

新形势下,高校强化党组织功能,深化党员发展工作,要尽早摸清本单位实际,尽快制定加强知识分子党员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制定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专题辅导与分组讨论、脱产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宣传教育计划,制订工作评价指标以明确考核依据,及时交流反馈以总结经验。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关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佼佼者,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重点加强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骨干的发展速度,“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提升知识分子党员的规模与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学校党委——二级院系——教师党支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由上到下层层落实;二是要推动构建校内各级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学习机制,让典型示范效应辐射到每一个支部、每一个人,让工作激励与工作监督转化到每一个管理主体和工作对象上。

(三)突出重点,确保知识分子群体在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引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的核心问题。就高校党建工作而言,知识分子党员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思想和言行“入党”问题。如何加强知识分子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政治导师负责制”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党委在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双肩挑”的党员专家、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党员中,遴选出一支党性觉悟高、政治素养强,且有亲和力、影响力的专兼职“政治导师”队伍,以“一对一”或“一对N”的形式,配合各基层党组织培养和发展党员。这些“政治导师”是培养对象的“熟人”,便于融入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融进培养对象“八小时外”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全方位多样化地强化对培养对象的思想引导和政治素养提升。据此,学者张亚泽、胡智勇透过对陕西部分高校知识分子(非共产党员)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有87.7%的受访对象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其带来的业绩效果表示高度认同。同时,还有87.9%的受访对象表示每天都在关注国内外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

(四)因地制宜,建构富有本校特色的长效化的党员培养机制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8]结合高校知识分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独特性,我们在做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时,务必秉承“坚持原则中有创新,创新中坚守原则”方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长期而有效的培育机制。

具体的举措有:首先,要积极出击,主动关怀知识分子群体的学习工作情况,加强思想沟通和生活交流。各级党组织党务干部要在坚持原则基础上,努力解决好知识分子的学历学位提升、进修培训深造、职称评聘等需求。还要建立相应的平台或途径,多渠道倾听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知识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在业务能力和政治进步上“双促进、双丰收”。其次,建立知识分子(尤其是发展对象)参与党的活动制度。可以适当调整培养方式,先邀请发展对象体验“三会一课”制度、旁听民主生活会、参与党员实践考察等党组织活动,使之在实践中转变对党的认识、激发入党愿望。最后,要把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先进人物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或先进人物往往对其身边一定领域或一定群体起着引领和示范效应。对此,高校党组织要“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建立培养党员与培养中层干部、学科骨干相结合的“双培”机制,让优秀的知识分子成为光荣共产党员的同时,更成为身边人的典型和榜样,进而辐射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自觉加入到党组织这一大家庭中。

总而言之,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既要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党的队伍,也要以质量建党为本,重视发展对象的素质提升;既要遵循工作规律,遵守党的工作纪律,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严守党员发展的“进口”,更要严格规范党员管理,严格落实“退出”机制。惟有如此,高校党建工作才能保持生机活力,才能永葆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强国梦”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建设者和传承者。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群体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