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载体融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实践探析

2019-03-05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共青团载体

吴 雯

(宜春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修养、行为养成、人格塑造的“黄金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时,推动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疑是高校艺术学院共青团组织育人非常不错的选择。

一、高校艺术专业思想引领工作的现实考量

当前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个性活泼、热情奔放、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对美的事物有敏锐的直觉,喜欢在自由自在、富有创意的环境中展现自我,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也存在时事政策兴趣不浓、辩证思维能力不强、政治理论水平不够、政治鉴别力偏弱、重专业轻文化等问题。针对艺术专业同学的性格特点,在专业的学习发展中,如果忽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非常容易导致艺术的功利化和技艺化;如果在进行思想引领过程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立足说教、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政治鼓动、思想动员和理论说服,显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共青团组织如何在艺术专业学生中开展有效的思想引领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组织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载体功能,增强艺术专业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指出了新路。

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意识形态攻略中,以好莱坞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作为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在青年“三观”塑造方面担负重要职责的的社会主义高校团组织,自然更要高度重视艺术在弘扬民族精神、凝聚爱国力量、展示时代进步、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让青年学生沉醉于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温润中得到提升、在愉悦中获得启迪,在感悟中受到洗礼。

二、艺术载体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中的功能分析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艺术育人、化人的作用,儒家就充分认识和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提出“乐于政通、礼乐治天下”;中国共产党也历来非常重视运用艺术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志强、王跃通过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在重塑社会价值观中积极运用歌曲、戏曲、年画等大众文艺取得了很好成效[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3]。笔者认为艺术具有的雅俗共赏、以情感人、怡养人心的三大特征有助于提升思想引领的广度、信度和效度。

(一)雅俗共赏,助力拓展思想引领的广度

据调查,大学生的闲暇时光大多与各种艺术为伴。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现代传媒手段的运用对艺术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流派多样、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多样性审美需求,大多能在大学校园获得追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创造出大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例如电影《战狼》、《湄公河行动》用现实题材和当代语汇奏出时代的强音,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创造“叫好又叫座”的中国主旋律电影新模式。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雅俗共赏和令人愉悦的特性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高校共青团借助艺术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想引领的“欣赏指数”,使之变得鲜活灵动、富有情趣,有力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

(二)以情动人,助力提升思想引领的信度

情感性是艺术最基本的特点,例如音乐可以说是不折不扣感情的艺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说过,音乐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强弱的变化包括音色音调的调整都可以淋漓尽致地直接模拟人的感情的跌宕起伏和瞬息万变。正是这种与情感的复杂同构关系,人们在欣赏艺术,体验它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同时,获得的情感共鸣常常直达人心。所以高校共青团可以运用艺术以情感人这种作用于人最显著的优势,通过塑造真实、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吸引人、打动人,让艺术的审美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在信息交流和情感交融的基础上形成观念的碰撞,最终引导其价值观念的转换和提升。例如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栏目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重新唤醒,舞台上如苔花般微不足道、坚忍自强、等待生命如花绽放的乡村少年倾情传唱,质朴无华的天籁之声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热泪盈眶。

(三)怡养人心,助力强化思想引领的效度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样的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的面前因为审美情趣、欣赏格调、鉴赏水平,甚至利益诉求和审美诉求的不同,自然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美学尤其强调艺术要直接表现人格性情、生命情调、心灵姿式、心灵节奏。他说:“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形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4]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心灵化的艺术时,通过养眼悦耳进而动心养心,让养眼悦耳的视听快感升华为怡养人心的精神养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进充满情感魅力、思想内隐的艺术作品中,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无疑会大大提高思想引领的效度。

三、艺术载体融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践探索

艺术承载着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一)开展专题艺术教育活动

鲜明的艺术活动主题,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品位,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挚情感,体现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艺术教育活动,搭建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平台如:合唱比赛、音乐剧、红歌传唱等,抓住特殊时间节点,例如201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秋收起义90周年,江西不少高校组织了红歌传唱、微电影制作、情景剧比赛等;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摄影比赛、书画展览,喜看改革开放新变化;烈士纪念日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诵读烈士家书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鲜明的主题艺术实践活动,真正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独特的育人作用。

(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将艺术实践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一是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江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整个赣鄱大地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红色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共青团组织艺术专业师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例如井冈山大学对“井冈山红色歌谣”的采集,既保护了宝贵的地方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也为艺术创作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二是积极参与配合地方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送文艺下乡”、“快闪”等艺术实践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进行节目创编时,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三)积极开展艺术创作

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艺术创作,这种引领主要体现为融入个人的知觉模式,尤其是要坚守正确的道德判断,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把高尚的道德意识、自由的创作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己的实际创作。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是空洞的教条,用审美的、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单嫁接,这种过于生硬、外露的方式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正确做法是尊重文艺创作自身的规律,借助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艺术形式,深邃的艺术内涵,强劲的艺术表现力,反映作者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间接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把这些优秀作品呈现给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四、艺术载体融入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不容忽视的两个关键

(一)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5]所以要实现艺术专业教书与育人的无缝对接,关键在专业教师。一是强化育人意识。“要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使每一个教师真实、专业地意识到自身的德育教师身份最为关键。”[6]艺术专业教师应该从每位学生完整全面的真正发展出发,充分意识德育的价值和自身的责任,自觉参与德育实践,主动履行德育职责。二是提升育人能力。艺术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践行的载体,存在很强的“选择性”。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可以自然成为思政教育载体,也不是思政教育内容都必须借助于艺术载体,不同的艺术载体适合承载不同的思政教育内涵,所以,思政教育艺术载体“用不用”、“用什么”和“怎么用”都面临选择,这自然需要专业课教师有较强思政教育能力。艺术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思政教育专业携手合作,科学规划艺术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导引体系,对优秀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挖掘、筛选和优化、整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出与之最相适应的艺术载体,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和艺术实践活动中,并组织实施。

(二)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

当前高校文化传播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对新媒体接受度高,随时随处可见他们忙着“QQ聊天”、“发微信”、“刷抖音”,而且能将之运用到专业的学习和创作中。共青团组织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时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推动艺术实践的创新与深化。搭建QQ群、微信公众号、播客等校园文化传播平台,科学利用互联网海量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分成若干主题,辅以相关艺术教育资源,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转发、分享,以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探究、诠释、演绎、再创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上传平面或视频作品,使教育内容丰富多元。

总之,高校艺术学院的共青团组织在“互联网﹢”时代,从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喜好入手,依托社会实践开展优秀艺术作品展演、艺术作品创作和服务地方文化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既发挥了艺术的德育功能,有效扭转艺术的功利化和技艺化,又通过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艺术性,提升了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形成了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协同效应,成为高校传播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错的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共青团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