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夏洛特烦恼”这类分词歧义结构

2019-03-05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歧义夏洛特分词

李 晨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有些人一看到名字,就以为电影的主人公叫“夏洛特”,以为电影的名字是“夏洛特/烦恼”。等到电影开始了才发现,原来电影主人公叫“夏洛”,电影的名字其实是“夏洛/特/烦恼”。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对这类分词歧义结构的关注。

汉语歧义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成果。而关于“夏洛特烦恼”这类分词歧义结构的研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已经出现。梁南元(1987)从自动分词的角度给两种基本的歧义字段下了定义:一种是交集字段,另一种是多义组合字段。[1]袁嘉(1993)把这类因为汉字的字形、字音或者字义在句中前后搭配的关系比较复杂的结构叫做“骑马词”。[2]袁嘉(1996)指出“骑马词”会影响留学生阅读的准确度。[3]进入21世纪后,关于这类歧义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例如:孙茂松和邹嘉彦(2001)[4]、朱珣(2004)[5]、高珊(2006)[6]等等。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夏洛特烦恼”这类对于人和机器都存在歧义的结构,分析该歧义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一、歧义出现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

汉语中类似于“夏洛特烦恼”这类分词歧义的语句比较多,例如:

(1)南京市长江大桥

(2)瓷都是值得赞美的

(3)音乐会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

(4)该研究所得到的奖金很多

(5)白天鹅在水中游

(6)花生长在地里

彭泽润、陆丙甫和黄昌宁(2014)指出“汉字在书写中不区分词的界线带来一些矛盾,特别是在多音词丰富的现代汉语中”。[7]例(1)和例(2)的歧义正是因为“长”和“都”是多音字,例(1)既可以理解为偏正短语“南京市/长(cháng)江大桥”,又可以理解为同位短语“南京市长(zhǎng)/江大桥”;例(2)既可以理解为“瓷都(dū)/是值得赞美的”,又可以理解为“瓷/都(dōu)是值得赞美的”。

除了语音方面,语法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比如例(3)和例(4)中的“会”和“所”有不同的词性。所以,例(3)可以理解为“音乐会/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和“音乐/会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例(4)可以理解为“该研究所/得到的奖金很多”和“该研究/所得到的奖金很多”。而例(5)和例(6)则是主要受到了事物名词的影响,例(5)可以理解为“白天鹅/在水中游”和“白天/鹅在水中游”,例(6)可以理解为“花生/长在地里”和“花/生长在地里”。

“夏洛特烦恼”这类分词歧义结构的出现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某个汉字究竟是作为一个词独立使用,还是作为一个语素使用,这需要语言使用者自己来判断。

(二)语言外部

1.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歧义。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有时候,人们出于各种需要,往往故意使用这类歧义结构。例如:

(7)陈楚生孩子、奥巴马上来。(山东24小时·段子,2015-10-09)

(8)表白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会显得手黑。(搜狐·搞笑,2017-08-14)

(9)在1944年,日本攻入广西,局势相当紧张,而此时的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却借口要为他的母亲扫墓,携家带口仓皇出逃.当时各家新闻媒体纷纷就此做了报道。其中《新华日报》作的标题最绝,它的引题是“桂林危机声中”,主题是“黄旭初扫他妈的墓”。(《红网:“国骂”并非一无是处》,2007-3-13)

(10)“今天你还是一个人吗?”“啥,难道我会变成一条狗吗?”(搜狐·教育,2018-02-14)

例(7)是网民们依据“夏洛特烦恼”的歧义而衍生出其它相似的歧义结构,分别是“陈楚生/孩子”和“陈楚/生/孩子”,“奥巴马/上来”和“奥巴/马上/来”。例(8)中“表白”本来是一个动词,指向他人表示自己的心意。这里却把“表白”分成名词“表”和形容词“白”,指“手表很白”。例(9)的主题有两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黄旭初/扫/他/妈/的/墓”,指黄旭初给他的母亲扫墓,也可以理解为“黄旭初/扫/他妈的/墓”,这里就是一句詈语。例(10)中说话者说的“一个人”是名词用法,表示“单身”,而对话者则故意理解为数量名短语。

这类分词歧义的故意使用体现出人们的游戏心理。他们抱着娱乐的心态去挖掘新的语言形式,通过语言游戏的方式彰显个性,从而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2.语言使用者无意识地导致歧义。但也有时候,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这种特殊的歧义。例如:

(11)“帝国主义者侵略我们,奴役我们,他们要把我们的地瓜分掉!”“等等,他们为什么要分我们的地瓜?”(网易新闻,2017-02-27)

(12)“土地,快告诉俺老孙,俺的金箍棒在哪里?”“大圣,您的金箍,棒就棒在特别配您的头型……”(网易新闻,2017-02-27)

(13)有一次给客户打电话,对着名片,上面写着“韩国友经理”,我以为客户是韩国人,接通了我问:“您好,请问是友经理吗?”对方说:“不好意思,我姓韩。”(搜狐·教育,2017-04-09)

(14)孔子学院有一老美,嗜学中文。某日,对中国同学说:“中国太性感,我一定要去看看”。同学愕然,究其详。原来此公误解了一个词语“中国特色”,且在笔记本上赫然翻成:China,Too sexy!(博客网,2012-01-05)

例(11)和例(12)是对话中无意识产生的歧义。例(11)说话人的“地”指“土地”。但是,听话人却把“地”和“瓜”听成了一个词“地瓜”。例(12)孙悟空问的是“金箍棒”,也就是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土地却把“金箍棒”理解成“金箍”和“棒”,金箍是孙悟空头上带的圈。例(13)和例(14)是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歧义。例(13)把“韩国友/经理”理解为“韩国/友经理”。例(14)把“中国/特色”理解为“中国/特/色”。

这类无意识使用往往是听话人或读者的理解与说话人或作者的原义产生了冲突,两种不同的理解用同一个语言形式表达,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歧义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带来幽默效果。蔡辉和尹星(2005)提到了“在当代幽默心理面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乖讹论”,[8]“Beattie对乖讹的定义被广为引用,他说:‘两个或更多不一致、不适合、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或以一种头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笑便源出于此。’”[8]

歧义也可以是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之一。当我们接受到的言语信息与心理预期不同的时候,往往会引人发笑,回味无穷。一方面,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适当地利用歧义幽默,能够调节双方的气氛。如上文例(11)和例(12)。另一方面,在人们进行阅读的时候,歧义也能产生幽默效果,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15)教师涨工资——美的空调;中央发文件说教师涨工资——中央空调。(搜狐·教育,2018-06-07)

(16)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纷纷搬家。(搜狐·教育,2015-12-27)

(17)他哭着夺门而出,从此家里没有了门。(搜狐·搞笑,2017-12-04)

例(15)“空调”本来是一个名词,这里理解成了副词“空”加动词“调”,来表达涨工资无望的无奈之情。

例(16)“都教授”是电视剧里长得帅气的男主,他姓“都”。这个句子前半句的正确理解是“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意思是“要和都教授一样帅”,后半句却和成都的教授相关,“整成/都教授”变成“整/成都教授”,两者冲突,从而产生幽默效果。网友根据这种句式,造出了类似的歧义句子:“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上海居民纷纷加紧防盗。”把“当上/海贼王”变成“当/上海贼王”,这也达到了幽默效果。

例(17)“夺门而出”本来是一个成语,但是,这个句子的后半句却把这个成语分开,理解为“夺/门/而/出”。这样,前后的反差就造成了幽默。网络上类似的幽默笑话有很多:“当年我背井离乡,从此乡里人没有喝上一口水。”“心狠手辣的我,舔了一下自己的手指,被辣哭了。”“我的进步让他刮目相看,从此他失去了双眼。”

2.有利于营销推广。广告费用昂贵,商人必须利用有限的广告词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歧义能使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不同的理解,商人可以在广告中使用这种歧义,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8)传化洗衣粉,还您领袖风采。

(19)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

例(18)中的“领袖”可以理解为名词“领袖”,也可以理解为名词“领”加名词“袖”。例(19)中的“开心”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开心”,也可以理解为动宾短语,指瓜子轻轻一嗑就容易裂开,吃起来很方便。这样的广告是利用歧义宣传产品,增加了广告的趣味性,提高产品的魅力,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另外,《夏洛特烦恼》的电影营销也利用了这种特殊歧义。男主人公是“夏洛”,这与广大观众之前理解的“夏洛特”不同。于是,网民们由“夏洛特烦恼”衍生出其它相似的歧义短语,例如:“陈楚生孩子”、“奥巴马上来”,“邓紫棋牌社”、“苏有朋友圈”等等。这类歧义短语在网络上迅速流传,于是,就推广了这部电影的名字,达到了电影的营销效果。

(二)消极影响

1.造成不雅的歧义。歧义的使用有时候确实能够宣传品牌。但是,有的商家故意利用这类分词歧义结构,造成不雅的歧义。例如:

(20)“妈的厨房”(长沙一家餐馆的名字)

(21)“我靠重庆,凉城利川”(湖北利川旅游局的广告语)

例(20)中“妈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名词“妈”加助词“的”,意思是“妈妈的”;另一种是从粗野的骂詈语发展而来的叹词“妈的”。例(21)中“我靠”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代词“我”加动词“靠”,意思是“我依靠”或者“我靠近”;另一种是也是一个粗野的叹词“我靠”。

彭泽润(2012)指出“当语言形式有正面和负面两种解读方式时,负面的解读必定更引人注意并带给人们更强的心理刺激,而正面的解读通常会被掩盖”。[9]对于这些商家来说,他们利用了歧义的积极影响,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是,这样却也造出了低俗标语,影响了语言的规范化,这种营销是不可取的。

2.影响阅读交流的准确度和速度。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歧义会成为交际双方交流的障碍,会给说话人带来麻烦,也会给听话人带来理解的偏差,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障碍。在人们进行阅读的时候,这种特殊歧义也会影响阅读的准确度。例如:

(22)小学时有一本科学杂志叫《小哥白尼》,我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小哥不是叫白尼。(湖北日报,2017-06-14)

(23)《央视口误:大迫勇,也进球!网友:本田圭,又进球了?》(网易体育,2018-6-25)

(24)《“雕成龙的头”这梗引热议,网友:这师傅肯定是成龙的铁粉》(前创影视,2018-9-2)

例(22)中的“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这个人却将“小/哥白尼”理解为“小哥/白尼”。例(23)是在2018年世界杯比赛中,央视旁白出现的严重失误。“大迫勇也”是日本前锋的名字,而不是“大迫勇”。网友们则根据这一结构,造出了相似的句子:“长友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征战世界杯!(本名:长友佑都)”。例(24)是网上有个客户在家具店定制了一套家具,希望厂商把家具两端“雕成/龙/的/头”,没想到厂商做出来的居然是“雕/成龙/的/头”。

这种歧义也会给低年级学生或者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带来很大的障碍,会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速度。因为在理解句子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脑海中进行分词,如果分词错误,需要花时间进行第二次分词,才能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不利于中文信息处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处理汉语文本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在搜索栏里搜索“北大”,可能会出现“东北大学”。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计算机学界和语言学界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提高了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准确度。

只是,“夏洛特烦恼”这类歧义结构给中文信息处理带来的困难是比较大的,因为这类歧义结构的不同解释都是合理的。

三、结语

“夏洛特烦恼”这类分词歧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汉语文本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类歧义被语言使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再通过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歧义的积极影响也就展示出来,比如:带来幽默效果、有利于营销推广等等。但是,这类歧义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比如:造成不雅的歧义、影响阅读交流的准确度和速度、不利于中文信息处理等等。如果要消除这类歧义的话,可能还需要考虑利用语境、增添词语或增添标点符号等其他方法。

猜你喜欢

歧义夏洛特分词
分词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夏洛特烦恼
eUCP条款歧义剖析
结巴分词在词云中的应用
结巴分词在词云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爱丁堡夏洛特广场首长酒店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