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鲶鱼效应”,“搅动”数学课堂

2019-01-11江苏省丰县赵庄镇汉皇小学周梅芝

数学大世界 2019年24期
关键词:纯牛奶鲶鱼效应

江苏省丰县赵庄镇汉皇小学 周梅芝

由于鲶鱼的搅动,让沙丁鱼动了起来而活了下来,这则源自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典故的“鲶鱼效应”,后用于激活企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所采用的一种手段。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发现数学课堂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也需要借用“鲶鱼效应”以“搅动”数学课堂。

一、“鲶鱼效应”运用数学课堂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就如同原来一群没有遇到鲶鱼的沙丁鱼,恹恹欲睡,他们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课堂缺乏知识交流的活力,还何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呢?放一条“鲶鱼”则可以“搅动”起死水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从乐学到会学,引发良性连锁反应,营造生态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实现数学教学的宗旨。

二、“鲶鱼效应”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借“鲶鱼型学生”激活学习热情

课堂学习之所以沉闷,这也跟我们平时传统的教育有关。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做一个乖孩子,有的老师甚至连坐姿都要求严格,双手背在后面,挺直腰杆,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插嘴……课堂是安静了,学习氛围也沉寂了。笔者认为,课堂本来应该是热闹的、快乐的,要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而不应该禁锢他们。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借助于一些“鲶鱼型学生”则可以巧妙地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些“鲶鱼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池塘,会引起课堂的层层涟漪。

比如在《升和毫升》一节的教学时,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搜集了一些标注为“升”或“毫升”的东西。上课后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一位学生说:“香油100 毫升、酱油500 毫升、牛奶250 毫升……”当这个学生说到“牛奶250 毫升”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孩子插嘴道:“不对,牛奶不是标的‘毫升’,而是标的‘克’。”这一插嘴不要紧,教室里就如同炸开了锅,这是我没有预设的。这个插嘴的学生还从抽屉里拿出来一包酸牛奶,上面就明白地标注着“200 克”字样,这时也有同学拿出来一包标注有“250 毫升”的纯牛奶,同学们一下子就静下来,把目光都看向了我。我问道:“大家发现这两包牛奶有什么不同了吗?”“一包纯牛奶,一包酸牛奶。”一个学生抢先说道:“纯牛奶稀,酸牛奶比较稠。”我高兴地说:“这就是标注不同的原因。”接着我给学生大致介绍了质量和体积标注的不同和测量的区别,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酸牛奶这种很稠但可以喝的用“克”而不用“毫升”标注的原因。沉闷的课堂因为“鲶鱼型的学生”被激活,学生对于《升和毫升》这一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少有的热情。

2.以“鲶鱼型问题”促进展开讨论

课堂教学中,要想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还可以借助于一些“鲶鱼型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当课堂氛围沉闷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让问题“搅动”课堂,在促进学生讨论、争辩的同时,把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节的时候,我为了促进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认知,选择了一个天平,让学生测量一罐铁盒装的茶叶重量,称完后,我问学生多少克?学生回答“135 克”,我又问学生:“包装上标注是多少克呢?”“100 克。”“为什么大家称量的和标注的不一样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把盒子中包装袋取出来,又重新进行了称量,我走近跟前观察倾听,负责称量的同学说:“还是不对啊,105 克呢。”“多出的5 克应该是外边这个塑料包装袋的重量吧。”其他同学好像突然明白了。我很欣慰地笑了,我让大家停止了继续讨论,我让其中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小组给大家解释了原因,大家很快明白了,铁盒的外包装上标注的是“净含量100 克”,进而明白了“净含量”的含义,我又趁机给学生补充了“毛重”“总重”等的含义。利用这种“鲶鱼型问题”很容易“搅动”沉寂的课堂,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促进了思维向纵深发展。

3.充当“鲶鱼型老师”引导深度思考

传统的师者,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新时代要求老师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的驾驭课堂的水平。课堂不再是呈现师道尊严的场所,要求老师要能够平等与学生相处,要创建民主的课堂秩序。老师可以活泼、灵动、幽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搅动”数学课堂,让学生不再厌恶课堂,而是精神饱满,主动深入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多种手段,充当一个“鲶鱼型老师”。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遇到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注意理解这些重点词,我与学生一起用动作表演演绎这些词语。比如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对于8+5×6-(4+2)这一综合算式,我故意犯错,先算8+5,得13×6-(4+2),乘以6 之后把括号去掉再故意犯错得到78-4+2=76 的结果。我故意愁眉苦脸地说,我偷看了答案发现结果不对,谁能帮我看看错在哪里了呢?看到老师遇到了“麻烦”,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仔细寻找老师的问题。这种老师充当“鲶鱼”“搅动”课堂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活跃课堂的好办法,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的任务。

借“鲶鱼效应”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需要老师必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拘泥于老的思想,不禁锢于旧的方法,不落窠臼,积极利用课堂的鲶鱼型因素,激发学生参与,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教学才能有效起来。

猜你喜欢

纯牛奶鲶鱼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关于辨别纯牛奶与含乳饮料的探讨
自制冰激凌
每天一杯奶,你喝对了吗?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创新教学环节设置
让鲶鱼慌起来
Space X会是搅局“鲶鱼”?
陷 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