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和“许多”
——例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01-11

好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布艺刺绣经验

文 宗 颖

“资源”二字常常与“课程”“活动”“经验”“发展”等词相关联,确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撬动整个课程,它犹如一个万花筒,可以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和故事,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裂变再到聚变的过程。我们把这种资源开发模式称之为“一和许多”。

何为“一和许多”?这里的“一”,在广义上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或是寻常生活中一个偶发性的事件,或是一条微小的有价值的话题线索,总之是一切有利于幼儿获得体验、生成经验、促进个体发展的媒介,它的存在样态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而所谓“许多”,则是幼儿在与资源互动、生发联想、建构体系的过程中引发的所有活动,可以是许多种体验,如快乐、感动、同情等;抑或是许多种经验,如使用工具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创造新玩法的能力等;还可能是许多种发展,如坚持性发展、共情同理心发展、学习品质方面的发展等。“一”和“许多”之间看似相反,但两者却是隐性联通的,只要通过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就能打通许多裂变的通道。现以我园正在进行的“布”资源的开发为例,谈谈从课程资源向儿童经验转化的实施路径与思考。

一、如何甄选梳理课程资源

(一)基于幼儿需要,架构课程脉络

根据布艺资源本身的特质,我们将其分为布艺工艺资源、布艺游戏资源以及布艺生活资源三大类,通过实地探索、前期调查等方式,引导幼儿开展自由探索,从众多布艺资源中选出感兴趣的资源。例如,当发现幼儿对生活中的刺绣工艺品感兴趣时,教师便与幼儿开展了关于“刺绣”的微课程研究。通过前期调查、谈话讨论、预设规划,架构形成了课程研究的网络图,包括“刺绣的起源、刺绣的流派、刺绣的花纹、刺绣的用途”等内容分支,这样就为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见的行动方案。

(二)链接《指南》目标,筛选课程内容

以幼儿为目的,并不意味着课程必须完全依照幼儿的喜好来决定,而是需要进行以教师为主导的价值筛选,这样才能将幼儿的经验与学科知识协调起来,更好地在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在价值筛选的过程中,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原则:适宜性、连续性、交互性。

如何在课程建构中准确把握以上三个原则?我们以《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准绳,结合幼儿各阶段经验,梳理出不同年龄班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对布艺刺绣资源价值的筛选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一些高难度、高精度的成人刺绣,如苏绣、双面绣等,是违背《指南》精神的,从适宜性角度来看,它不符合幼儿现有的手部肌肉发展水平,幼儿无法着手操作,长时间开展该活动对幼儿手部骨骼发展具有危害,对其后续发展的意义亦是微不足道;从连续性角度来看,它既与幼儿的现有经验脱节,又无法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从交互性角度来看,幼儿无法动手实践,与其深入互动。因此,我们对这些成人刺绣进行了改造和变通,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简化材料,降低操作难度,生成“儿童刺绣”。同时根据《指南》中所呈现的儿童经验发展梯度,针对小、中、大年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各年龄班的活动方案,如小班以欣赏和前操作准备为主,投放刺绣作品和简单的刺绣材料,开展绣品欣赏、整理绣线、穿珠、穿安全针等子活动;中班以粗加工刺绣为主,投放空隙较大的麻布、塑料质地的安全针、较粗的毛线、麻线等材料,开展简单图案的轮廓刺绣等子活动;大班则以精细加工刺绣为主,投放质地较密的白绢、较细的绣花针、绣线等材料,开展较复杂图案的轮廓绣、填色绣、十字绣等子活动,从而使幼儿每一阶段的刺绣活动既有经验积累,又有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逐步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二、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订单式”链接

以一张“订单”打破“坊”与“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学习界限,为幼儿提供一个解决复杂问题、拓展思路的途径。在“布艺坊”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共性问题:每个区域幼儿的活动看似很热闹、忙碌,但相互之间是割裂的,幼儿的学习状态更多地停留于手部的操作上,教育功能比较单一。如何打通每个区域的壁垒,给予幼儿更完整、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空间呢?我们尝试运用订单介入来打破这个困境。例如,在“植物染料”活动中,布艺坊的幼儿需要天然染料,他们便可以向“百草园”中的小厨房下订单,要求订购染料。在制作染料的过程中,“百草园”中的小厨房发现需要有色植物作为原料,他们便可以向“游乐农场”下订单,要求订购有色植物。这样,通过一张小小的订单,就能有效地联通各个区域的资源,在“有事可做、各司其职”的游戏状态下,使区域间形成流动的、鲜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二)“问题式”链接

课程内容的丰富始于幼儿发展需求的满足,需要我们跟随幼儿的脚步去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内容。在课程方案设计中,我们更侧重于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关注幼儿需求,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做染料”活动中,经过师幼间的对话,形成了以下一些关键问题:哪些植物中蕴含天然色素?有哪些常见的天然色素?天然色素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提炼天然色素需要什么工具?如何提炼天然色素?为什么天然色素会变色?天然色素有什么用途?这些问题,也可视为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厘清这些关键经验,我们就能将其作为观察、描述幼儿行为的工具,更好地理解某阶段幼儿正在做的事,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以关键经验来指导自己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便要通过分析问题寻求调整方案。

(三)“积分式”链接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评价环节的操作困难,我们引入积分卡帮助幼儿记录在活动中的点滴发展。即每个坊设立一张积分卡,每个活动项目根据难度差异设置星级指数,以此来跟踪评价幼儿选择的活动及活动完成情况。例如,在“植物染料”活动中,为了有效评价每位幼儿的经验水平,我们在积分卡上设计了蔬果榨汁、提取色素、花布扎染、氧化实验等操作项目,幼儿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在积分制的鼓励机制下,教师不仅有效掌握了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更加积极地参加活动,更愿意去挑战每一项任务。

三、如何持续助推课程发展

(一)以游戏坊重构布艺课程

在以游戏坊持续助推课程发展的尝试中,我们在“布艺坊”增设了探索区,支持幼儿探索布的吸水性、遮光性等特质,从而有效地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农耕坊”开辟棉花种植区,支持幼儿体验棉布从原料种植到加工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以及劳动能力;在“木工坊”投放木条、木块等材料,支持幼儿体验布艺家具的制作乐趣,从而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将“曲艺坊”与“布艺坊”相互联通,支持幼儿探索布在表演游戏中的多种玩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关于这些课程故事,老师们都逐一记录了下来,例如在《种植棉花》故事脉络中,有“棉花日记”“加工棉花”“制作棉织品”“棉花PK 蚕丝”这些活动。

(二)以季节时令重构布艺课程

在以季节时令持续助推课程发展的尝试中,我们将春季与布艺资源有机结合,生成制作野餐帐篷、地垫、风筝等活动;在夏季与布艺资源的有机结合中,生成制作遮阳伞、种植园地遮光大棚等活动;在秋天与布艺资源的有机结合中,生成制作粮食麻袋、捉虫工具、田野稻草人等活动;在冬天与布艺资源的有机结合中,生成制作种植园地暖棚、饲养角动物的小窝等活动,从而使布艺资源在四季更迭中不断焕发生机。

(三)以节日文化重构布艺课程

在以节日持续助推课程发展的尝试中,我们将节日分为传统节日以及幼儿园主题节日。在传统节日助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以春节为背景,开展制作唐装、灯笼等活动;以元宵节为背景,开展制作布龙狮、手绢花等活动;以母亲节为背景,开展“给妈妈送礼物”等活动;以端午节为背景,开展了解五毒衣图腾故事、制作艾草香包等活动;以重阳节为背景,开展了解长寿图腾、给爷爷奶奶送礼物等活动;以国庆节为背景,开展制作五星红旗等活动。在特色节日助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以“山之语”读书节为背景,开展布偶剧表演、布书本制作等活动;以“山之韵”艺术节为背景,开展自制时装走秀等活动;以“山之态”运动节为背景,开展布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以“山之灵”生态节为背景,开展我给“小树穿新衣”等活动……正是在这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课程故事中,幼儿站在了课程的最中央。

课程构建一年来,布艺课程从“无”到“有”,从“一”到“许多”,不断量变、裂变,继而不断聚变丰富。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不是一个等待执行的线性过程,而是一段五彩斑斓的探索旅程;资源不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工具和零件,而是撬动整个课程建设走向深层探索的支点。

猜你喜欢

布艺刺绣经验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布艺软装饰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森系布艺书皮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清新唯美的刺绣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