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观察价值 再思支持策略
——以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为例

2019-01-11

好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材料

文 徐 蕾

一、重塑观察价值

(一)观察要素

教师要观察幼儿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的反应: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运用了哪些材料?常用哪些材料?是否使用辅助工具?对材料的操作和控制如何?还要观察幼儿的行为表征:幼儿运用了哪些技能?怎样运用艺术语言来创作?生成了怎样的学习活动?有怎样的游戏行为和经历?是否遵守了规则?与其他幼儿和老师的互动如何?注意力的持久度如何?

此外,教师还要多听,多了解幼儿真正的想法和意图。记录时要选择一些有趣、有价值的细节,也包括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也可以记录原事、原话。

(二)观察的方式

1.随机观察与预设观察相结合

我们明确美术领域中幼儿的能力发展指标,预设观察重点,以随机观察为补充。这样的方法更有助于教师在观察时有的放矢,聚焦观察的重点,提升观察的质量,使后续的观察有明确的指向性。

2.定人观察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在美术区角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肯定也不尽相同。我们采用定人观察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入地观察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分析。

3.单次观察和连续观察相结合

单次观察,所能获取的只有一次的信息量,这样的信息是比较零星和片面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为此,我们发现不能单单靠一次观察,还需要在语言指导、丰富相关经验、调整游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连续观察,才能对幼儿游戏做出有效指导,让幼儿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二、再思支持策略

(一)支持策略

空间支持:明确是否有充足的创作空间和供幼儿展示、储藏作品的空间;整体布局是否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

墙面支持:有幼儿的主动参与,也可以有家长的介入,使墙面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展示柜、作品墙等能合理地呈现供幼儿欣赏的艺术素材,满足幼儿展示、欣赏作品的需求。

材料支持:吸引幼儿的关注与操作兴趣,材料适宜丰富,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富有层次性和变化性,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

教师支持:满足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思考,引导同伴间分享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和感受体验,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二)适宜追随

捕捉幼儿的即时兴趣,提供相关的材料,激发他们创作。例如,下雨天幼儿喜欢观察雨落在地上、水塘里以及雨衣和雨伞上的不同形态。为了满足幼儿充分表达对雨天的体验和想象,教师在美工区提供合适的颜料、画笔、宣纸、喷雾器和大师的作品,并增加了一些挂图,以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激发创作欲望。

追随幼儿的生活体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画可想,有景可述。如暑期过后,老师提供了《带着鱼儿去旅行》《农夫去旅行》等绘本,并投放了主题画册,引发幼儿联想自己暑期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幼儿自主表现。

(三)触发游戏

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者,幼儿游戏蕴涵着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顺应幼儿游戏的天性,让美术区域“活”起来、“动”起来,在丰富的材料和不同形式的探索中,使幼儿获得趣味和快乐。如“晃动”游戏,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剪出一些形状各不相同的图案和线条。我们在衬衫盒内铺上底板,幼儿将这些图案和线条放入盒子中晃动,随意造型,通过借形想象、添加和裁剪图案,做出富有想象的创意作品;有时幼儿会当场剪1~2 个具象性的剪纸作品,放入盒子中再晃动,形成带有情节的创意作品。这种反复晃动、多次重组、造型不断变化的“晃动”游戏,就像万花筒一样充满了自主探索的乐趣,给予了幼儿极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

基于儿童立场,从关注幼儿与尊重幼儿出发,把握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美术区域才能更好地呈现儿童之本、环境之序、审美之品,才能够真正发出“儿童自己的声音”。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