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

2019-01-05王项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脑血栓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王项菲

脑血栓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脑血栓具有预后差、发病急的特点,通常会伴随着共济失调、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损伤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脑血栓时,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现如今脑血栓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以,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树立患者治疗的自信心,提升治疗效果是当务之急。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脑血栓患者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②具有酒精依赖史患者;③语言障碍患者;④交流障碍患者;⑤具有心、肺疾病及肝、肾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52.15±5.51)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48±2.4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52.74±4.6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2±2.6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口头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加强患者病房巡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卫生及清新空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其呼吸道畅通,若出现头痛症状,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血栓疾病发病迅速,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对该疾病患者的心理情绪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导致忧郁、悲观等负面情绪,这时,护理人员应与脑血栓患者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使用安慰、鼓励等方式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其情绪,使之保持良好心情,让患者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自身疾病,以提升治疗效果及护理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建立治疗自信心。

1.2.2 并发症护理 脑血栓常见并发症包括压疮、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脑萎缩等,因此在护理脑血栓患者时应强化身体按摩。维持患者正确卧位,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2.3 药物护理 临床上治疗脑血栓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加强管理药物力度,使脑血栓患者能够正确服用药物,测量脑血栓患者血压指标之后,再提供血管扩张类药物。

1.2.4 康复训练 在脑血栓患者状况允许范围之内,帮助其进行活动及语言方面的训练,按摩患者身体,进行每日训练,保持患者运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2.5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解答患者疑问,帮助其养成有利于疾病恢复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食前应注意休息,禁止使用吸管饮水,使用水杯喝水时,水量要保持杯子的1/2,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状况。

1.2.6 生活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休养,因此其口腔菌群种类容易出现失调现象,因此生活护理就是主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日常按摩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并对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或皮肤清洁护理,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数及临床疾病症状改善明显,疾病症候积分降低>70.00%,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数及临床疾病症状有所改善,疾病症候积分降低为未治疗时的30.00%~70.00%,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数及临床疾病症状无明显改善,疾病症候积分降低为未治疗时的30.0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值最高45分,最低0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越严重。1~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46例(61.33%),有效26例(34.67%),无效3例(4.00%),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5例(46.67%),有效30例(40.00%),无效10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42<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2.46±3.47)分,对照组为(33.12±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245>0.05);经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52±2.10)分,对照组为(20.69±3.13)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4,P=0.000<0.05)。

3 讨论

脑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轻者会出现反应迟钝、双侧或者一侧肢体不灵活等症状,严重者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出现死亡。大部分情况患者产生脑血栓是由于脑动脉壁病变,脑血流减慢,从而造成患者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引发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为脑血栓的常见病因,一般会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临床症状,具有恢复速度慢、病程长、发病速度快的特点,会导致出现各种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

脑血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在治疗该疾病时,护理方法对患者治疗效果关系密切,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一方面,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与谈心,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6]。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方面的指导,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关怀与照顾,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避免发生并发症,并详细讲解并发症各种处理方法,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脑血栓患者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46例(61.33%),有效 26 例 (34.67%),无效 3 例 (4.00%),总有效 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5例(46.67%),有效30例(40.00%),无效 10 例 (13.33%),总有效率为 8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42<0.05)。两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3.52±2.10)分,对照组为 (20.69±3.13)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4,P=0.000<0.05)。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脑血栓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显著,对脑血栓患者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使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栓神经功能护理人员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