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分娩中应用改良截石位助产的效果探讨

2019-01-05苏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腓总支腿孕产妇

苏琳

PHI是妊娠期产妇常发生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对母婴健康能够产生严重威胁,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孕产妇患上不良症状的几率,导致围产儿的死亡率显著上升[1]。为最大程度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提高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安全性,做好分娩阶段的护理工作是关键。随着临床实践应用的不断发展,传统截石位分娩法的局限性逐渐突出,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对传统截石位分娩方法进行了改良[2,3]。近年来,随着改良截石位分娩法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大发展。本研究探讨改良截石位在PHI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妇产科收治的324例PHI产妇,符合临床PHI诊断标准[4],均为初产妇,且无合并其他疾病,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授权同意书。将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62例。对照组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0.46±3.51)岁;孕周33~42 周,平均孕周 (38.05±2.35)周。研究组年龄 24~42 岁,平均年龄(30.57±7.85)岁;孕周32~42周,平均孕周(37.85±2.4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截石位方式分娩。具体为:待产妇宫口全开,并且分娩状态进入第二产程时,让产妇采取半卧位,然后用支腿架将产妇双腿放置好,大腿用托腿板进行支托,并且托腿板的关节端与腘窝相对,放松双小腿使之在重力作用下保持自然下垂状态,弯曲膝关节至60°左右,腘窝处支腿架为产妇双下肢提供着力点。

1.2.2 研究组 采用改良截石位方式分娩。具体为:待产妇宫口全开,并且分娩状态进入第二产程时,让产妇采取半卧位,摇高产床背板至50°左右,平放产妇双腿并保持适当分开状态,相关护理人员对产妇产程进展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当胎头出现在产妇阴道口时,相关护理人员协助产妇在距产床平面约20 cm的支腿架上放置产妇双腿,并旋转支腿架的托腿板大约180°,将产妇小腿肌肉丰富部位用旋转好的托腿板进行支托,从而使产妇小腿尽可能接近水平位,而比支腿架略微低的足板则可以为产妇双足提供一定的着力点,使产妇双下肢最大程度的屈髋并向外展开。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引导产妇握住产床手柄,最大程度提升产妇体位的舒适性,进而便于产妇在分娩时可以最大程度的用力。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腓总神经损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7%(4/162)和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9.26%(15/16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11%(18/162)、22.84%(37/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58、11.087,P<0.05)。

3 讨论

PHI作为一种高危妊娠并发症在妇产科中较为常见,此种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左右[5],处理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亡。PHI具有高血压、蛋白尿以及水肿等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孕产妇和围生儿的身体健康,而PHI产妇在分娩时期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此阶段采用科学合理的分娩护理措施,对于降低PHI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腓总神经损伤等不良情况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截石位分娩是自然分娩孕产妇常用的一种分娩体位[6]。但是,从传统截石位分娩法的临床实践来看,受到摆放方式等因素影响,使得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几率明显增高,对孕产妇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人们开始积极对传统截石位分娩法进行改良,并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7]。

传统截石位分娩法中,产妇大腿被托腿板支托,而产妇的腘窝处作为受力点受到来自于托腿架关节端的压力,进而使产妇小腿因重力作用而自然下垂,这不仅对产妇下肢静脉回流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压迫了产妇的腓骨小头,使产妇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腓总神经损伤情况[8]。在改良截石位分娩法中,托腿架的支托部位由大腿改成了小腿,产妇足板成为了新的着力点,而产妇的小腿也由原来的自然下垂状态转变为最大程度的接近水平状态,这不仅较好预防了产妇腘窝处直接受外力压迫影响,同时还使产妇腓骨小头处受托腿架挤压,从而提升产妇下肢静脉血回流的通畅度,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降到最低,对产妇产后的康复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7%(4/162)和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9.26%(15/16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1.11%(18/162)、22.84%(37/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58、11.087,P<0.05)。所得结论与莫丽平等[10]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但本次研究所选产妇例数较多,跟访时间更久,因此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综上所述,PHI产妇在分娩中采用改良截石位方式分娩法,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腓总支腿孕产妇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预制梁架桥机的优化设计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LNG空温式气化器支腿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LG550t架桥机首跨50m及变跨过孔的介绍与研究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腓总神经损伤30例MSCT多平面重建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