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康复护理方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探析

2019-01-05周雪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评分

周雪梅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期无特殊性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伴随头晕、无力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往往因这些症状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微而被忽视。本病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都有严重影响,通过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减轻残疾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由于脑梗死病程进展不同,病情错综复杂,常规康复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对部分患者应用分期康复护理方案,并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4.39±8.11)岁;脑梗死程度:轻度23例,中度11例,重度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5.17±7.50)岁;脑梗死程度:轻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梗死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根据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及训练强度,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应用分期康复护理方法,将患者病情分级分为急性发病期、稳定期,分别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①急性发病期:急性发病期需绝对卧床,对患者四肢进行恰当的约束固定,协助其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护,指导用药及饮食,注意观察患者精神情绪变化,由于脑梗死发病突然患者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责任护士需给予鼓励和安慰,提高其治疗信心,鼓励配合治疗,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此阶段的康复护理重点为肢体摆放和适当调节,协助进行翻身、关节背伸训练等,训练强度需坚持适宜原则,不得超出患者耐受力,引起疲劳或不适。②稳定期: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责任护士需积极与患者沟通,及时询问护理需求,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内心感受,对患者每次取得的训练进步需要给予表扬以提高其信心,努力发挥家属作用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稳定期的康复训练需从急性发病期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转换体位、单脚站立等[2],协助患者进行穿衣、进食、洗漱,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训练方式遵循“由易至难,由少至多”的原则,配合适当的按摩护理。在患者出院前1周需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居家康复训练方法,告知患者每隔2周复查1次。出院前发放健康手册,指导患者按照手册内容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时记录训练结果并反馈给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法评价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共分为0~5级6个等级,0级:肌肉收缩不自如;1级:轻微肌肉收缩,无关节运动;2级:减重时可运动;3级:关节运动无法抵抗阻力;4级:可抗重力与一般阻力;5级:重力与阻力均可抗。采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等8个方面,满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57±0.39)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 (1.81±0.47)分,与对照组的 (1.56±0.41)、(1.80±0.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0、0.089,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89±0.65)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3.53±0.6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1±0.47)、(2.87±0.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94、5.175,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52.49±7.16)分,与对照组的(53.40±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57,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92.10±4.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3±5.3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02,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病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的特点[3],大部分患者都伴随神经功能损伤、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症状,进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各项机能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4]。现阶段临床不仅要挽救脑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率,更要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轻肢体残疾,因此,对患者施以科学的临床护理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识。

随着康复护理的发展,其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推动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分期康复护理方案使临床康复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突破传统康复护理局限,根据患者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相应的康复侧重点,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方式都各有不同。急性期侧重于被动训练,避免肢体运动功能退化,稳定期则转变为主动运动,侧重于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基本生活能力。此外,在患者出院后继续推行延续式护理,重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从而主动进行居家训练康复,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寻求帮助解决[5-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57±0.39)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81±0.47)分,与对照组的(1.56±0.41)、(1.80±0.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0、0.089,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89±0.65)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3.53±0.6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1±0.47)、(2.87±0.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94、5.175,P<0.05)。护理前,观察组 SF-36 生活质量评分为(52.49±7.16)分,与对照组的(53.40±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7,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92.10±4.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3±5.3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402,P<0.05)。可见分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应用分期康复护理方案有利于脑梗死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推动生活质量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脑梗死康复评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我给爸爸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