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两篇经典伦理学文献探究中外医德观的异同

2019-01-04文/姜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家医德人道主义

文/姜 珊 安 康 赵 莹

“医家五戒十要” 与《医德十二箴》是中西方医学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对待同行谦虚不吝、对待工作严谨负责的高尚医德。通过对陈实功和胡弗兰德医德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其时代背景不同、文化底蕴各异,但是中西方名医在树立医德方面殊途同归,值得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学习。

医生作为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员,拥有良好的医德是将知识技术充分落实到实践中的必要前提。古今中外医德名篇不胜枚举,名家认识所见略同。其中,我国的“医家五戒十要”及德国的《医德十二箴》都对医德有详细阐释,在医学教材与文献中常有提及,对当代医生的实践多有启示1。

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医家五戒十要”出自我国明代医家陈实功(1555-1636年)所著《外科正宗》2。陈实功年少习医,《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3,系统地记录了明以前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成就。“医家五戒十要”见于《外科正宗》卷之四“医家五戒第一百五十四”及“医家十要第一百五十五”,是中医典籍中关于医德规范的行为准则4。《医德十二箴》作者为德国名医及病理学家胡弗兰 德(C·W·Hufeland,1762-1836年)。胡弗兰德青年求学于耶拿大学,对当代传染病的防治及实用医学体系的构建有突出贡献1。《医德十二箴》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理念,成为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石。纵观二人经历,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陈实功与胡弗兰德都是年少从医,通过多年实践,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医生之职责,认识一致;其次,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都接触到了许多底层人士,充分了解大众疾苦,也就更容易从人道主义角度进行考量。另外二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尤为突出,思想较同时代的人更为先进,因此对于医德真谛的理解与阐述异曲同工。

时代背景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大众对新事物较以往更易接受3。同时,儒家思想盛行,但其对民众及士大夫思想的束缚与禁锢亦较突出。生活在此时期的陈实功继承与创新并举,“医家五戒十要”中渗透了较多儒家“仁爱”思想,但在其体系框架中,仍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3,4。胡弗兰德生活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18世纪60年代与19世纪70年代之间。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主义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取代。社会体制的变革也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资本的累积导致了贫富差异进一步拉大5。无产阶级的壮大为胡弗兰德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产生背景。对二人的时代背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家五戒十要”与《医德十二箴》都诞生于社会制度变革的时期。二文之所以经典,因其思想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符合当时变革发展的社会现实。而其立足于“人”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与二者相似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医家五戒十要” 与《医德十二箴》的共同点

对待患者一视同仁

《医德十二箴》言:“在病人面前,该考虑的仅仅是他的病情,而不是病人的地位和钱财。”“医家五戒十要”则称:“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此二条说明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应因患者的身份地位及财力不同而态度有异2,4。不因患者富可敌国而刻意奉承,也不因患者衣衫褴褛而冷眼相对,而是一视同仁,对每一位患者都尽心尽力。除去社会地位的修饰,每个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所患的疾病也无高低贵贱之分,理应被医生以一致的眼光看待。因此,“平等”是两篇医德文献中同时被提及的重要部分。

对待同行谦虚不吝

“尊重和爱护你的同行。每个医生在医疗上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不宜做轻率的判断。要尊重比你年长的医生和爱护比你年轻的医生,更发扬它们的长处。”《医德十二箴》亦言,“当一个病人离开他的经治医生和你商量时,你不要欺瞒他。应叫他去听原来医生的话,只有发现那医生有违背原则并确信在某方面的治疗有错误时,再去评论他,这才是公平的,特别在涉及对他的行为和素质的评论时更应如此。”对比两篇文献,在对医医关系的认知上所见略同。“医家五戒十要”也谓:“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2,4同行是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对象。遇到比自己医术高明的人就谦虚学习,遇到医术稍有欠缺的人也不吝技巧,倾囊相授,才是促进医学进步的正确途径4。在未违反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尊重他人的治疗方式,稍有异议也应当委婉提出。同行相轻,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平和,也会使病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医疗水平的整体进步。

《医德十二箴》与“医家五戒十要”的侧重点

“医家五戒十要”强调医生的个人修养

如果说胡弗兰德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患者的体验上,陈实功则较多地关注了医生的个人修养,这与其所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密不可分。“医家五戒十要”中有关医生个人修养的论述涉及“德”与“术”的内涵。一方面由儒家“人性本善”为“德”之立论点,欲求达到“仁”的最终目标。修身成仁,“正己”是追求儒家之大成的重要方式之一6。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都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因此陈实功在对于医德的理解中融合了许多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强调了医生应当修身立德,在精研医术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2。欲从道先立人,欲从医则先修身,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术高明且人格高尚,不仅是作为“医生”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也是作为“人”提升道德品格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术”之研习,“医家五戒十要”之“九要”提及“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则强调了不断学习,提高医术的重要性2。医学是终身学习的学科,从业者需融合古今,当代医生更应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兼收并蓄,提高自身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德十二箴》关注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新基督教、天主教盛行,其教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主要关注点是人类的幸福,强调互助、关爱,重视人类价值,主张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怀。胡弗兰德所处的时代恰好经历了欧洲近现代的政治革命,参与了思想文化宗教的新思潮6,故其对于医德的理解有许多与现代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相重合的部分。其强调医生应当“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该怀有别的个人目的”,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阐明了医学救死扶伤的本质。“即使病入膏肓无药救治时,你应该维持它的生命,为解除当时的痛苦来尽你的义务。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不人道,当你不能救他时,也应该去安慰他。要争取延长他的生命,哪怕是很短的时间。这是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有的表现”3,这是当代临终关怀理念的雏形1。医生应注重对于患者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这不仅表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与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职业道德,也体现了胡弗兰德思想中对独立人格尊严的尊重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反映了其中蕴含的医学人道主义7。“应尽可能的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当你挽救他的生命的同时,又拿走了它维持生活的费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则强调为患者的经济条件考虑2。治疗方案应在病人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若对于患者来说经济负担过重,必然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活质量。暂时离开学术角度,站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角度为患者考虑,凸显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特点,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更加闪耀。

传承“医家五戒十要” 与《医德十二箴》 的思考

学医先立德修身,才德兼备方为正道。目前我国医学生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必修《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修养》及《中华民族精神概要》等科目。基于文献报道与教学实际,发现部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学生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8。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学过程中多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医学职业道德为辅,同时《医学伦理学》等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待提高8。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引导医学生学习《医德十二箴》与“医家五戒十要”等名家典籍,不失为医德教育的补充之法。从医当仁义为本。我国医改的方向与宗旨突出了医学的公益性,但是医务人员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生存需求和职业道德素养共同决定了其从医目的的纯洁性9。《医德十二箴》与“医家五戒十要”等典籍是很好的医学继续教育蓝本。提高医务人员以人为本、仁义为本、服务患者的医德修养,既是临床工作的根基,也是良好从医的动力。

猜你喜欢

医家医德人道主义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跟踪导练(一)5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