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廉·奥斯勒对医学事业的三大贡献
——纪念威廉·奥斯勒诞辰170周年

2019-01-04张雁灵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威廉医师

文/张雁灵

2017年,我们访问英国威廉·奥斯勒博物馆时和馆长戴维教授商定,待奥斯勒逝世100年和诞辰170年时共同举办纪念活动。

2019年,是威廉·奥斯勒医师诞辰170周年,也是威廉·奥斯勒医师逝世100周年。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他真诚地秉承了希波克拉底的精神衣钵,在医学教育、职业生活和职业精神方面拓展了医学的社会责任。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鼻祖、临床医学的泰斗,他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对现代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多年来,我一直热衷于研读威廉·奥斯勒医师的著作,以及世人撰写的对他的评论性文章。细细思量,我觉得他对世界医学事业有三大贡献,即他的医学本质观、医学教育观和医生人生观,值得我们后来者永远地学习和实践。

第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了医学的本质观——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医学刚刚启蒙的时候,威廉·奥斯勒医师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写道:“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他始终觉得一位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他要求医师“既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要跟得上最新的医学进展,还要具备人文的素养,更要关心病人在各种状况所面对的挣扎。”这揭示了医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艺术。他明确指出,“过分地强调科学,很容易就会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与怜悯。”

他的一些理论观点,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其完全正确性。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先进的诊疗设备和药物的大量涌现,为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却使现代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医学工作的对象变得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而被当作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乃至整个社会人群,都沉浸在“先进仪器设备和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之中。不仅无益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

比担忧还可怕的现象,就是医药行业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不仅投向医药和医用耗材的生产与流通领域,而且开始投向医院、保健养老机构。资本这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刺激着市场的活力,为发展提供更多财力,另一方面,扩展负面效应,刺激着过度诊断和治疗。

技术崇拜和资本浸润,导致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导致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之间感情弱化,医患沟通和交流减少,医患误会和矛盾增多。当前全世界医疗行业都应该重温威廉·奥斯勒医师的医学本质观,推动医学人文的回归。要抓好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应讲授医学人文的学习内容,教育医学生不但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和技术,还要做一个有人文素质、人文方法的医生。要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而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走出来而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而面向患者,切实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观念,让医疗技术更好地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恢复健康、延长寿命,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人格的尊严。

第二大贡献是他创新了医学教育观——坚持临床教学和提升岗位能力的核心教育理念

威廉·奥斯勒医师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在奥斯勒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他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地监护病人。正是威廉·奥斯勒医师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作为,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好医生的本事在于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理论功夫。

2014年,我国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裂变性进展。2016年,我国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制度试点。我们应该借鉴威廉·奥斯勒医师的理论和实践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特点规律研究,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机制和制度,建立中国的住培和专培制度体系。结合医改和教改,提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为一体的模式,实现培训内容和胜任力导向有机衔接,探索出中国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培养思路和原则。要提升培训质量,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让医生做到“临床”学习而不是“离床”学习,提高住院医师医学知识、专业素养、看病能力、交流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医疗系统中的训练等核心能力。

第三大贡献是树立了医生正确的人生观——恬淡自适和修炼品行

当医生的过程像是修行的过程。

威廉·奥斯勒医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名噪一时却恬淡自适、沉稳宁静。他认为,“快乐的秘密无他,献身于一份能够让心灵满足的工作而已;在这里,对于生命,我们只加一份自己所能,绝不取一分所欲。”“医师与牧师,修女与护士,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竞争、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声音的人,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

他乐于学习,一生读了1 900多本书,藏书8 000余册,认为“不读书无以保持心智的敏锐,以至于与现实脱节、对环境冷淡、终至落伍而淘汰”。他长于感恩,用“在我逐渐凋零的有生之年,无论今昔,纵使独处,都能感受到他的言行影响于我,一步一印全在我心。”来表达他对言传身教的导师——帕默·霍华德的崇敬之情。正是威廉·奥斯勒医师具备了这些高尚品格,才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当今时代,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有专家考证,十八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八十至九十年翻一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五十年左右翻一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三至五年翻一番。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学习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努力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服务,学会感恩患者。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生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上级医生的指导、同事的协作、病人提供的临床实践机会来实现的。医患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目标是应对病人的痛苦这个“共同的敌人”。医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标是拯救病人的生命、维护病人的健康。年轻医生的成长,既要感恩于老师和同事的传帮带,还要感恩于病人提供的诊疗机会。要敬畏生命。

当前,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入医疗领域,社会假丑恶现象对医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医生不科学行医、依法行医、廉洁行医,既会败坏医生整体形象,还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要丢掉由无知而派生的无畏,打消因科学至上和技术崇拜所产生的职业冷漠,多一些职业自省,善待百人、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要传播健康,自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向病人传授健康的重要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帮助病人建立对医学的正确认知,让病人理解健康、理解医学、理解医疗、理解医生,共同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威廉医师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破耳兔
《中国医师节》
一粒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