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8-11-26王文晓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化学者

王文晓

前言

自1992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提出体育产业的概念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制度。随着等政策的陆续颁布,体育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当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发展也逐渐得到关注。如何应对体育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具有实践意义及时代价值。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也逐渐增多,但真正能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的并不多见,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在“传统”和“民族”、“产业”和“产业化”的辨析上,很多学者常把其混淆,这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产生错误的见解。倘若连一个事物“是什么”都没有正确的概念,那又如何谈兴起、如何谈发展呢?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力图探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概念、发展现状和困境,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CNKI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含有“民族体育”和“产业”或者“传统体育”和“产业”为检索条件,搜索到文献1166篇。通过阅读上述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筛选得到相关文献302篇。其中,最早收录的是1999年体育文史发表的《云南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其思路》。自此,每年的相关文献量呈现递增趋势,由1999年-2005年共发表的41篇到2006年-2010年的87篇再到2011年-2016年的174篇。同时,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也从一开始对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可行性和发展的初探,发展到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探究以及与经济学、营销学和法学相关的各类研究。为方便统计研究,把上述文献分为理论类研究46篇,实践类研究256篇。

1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在检索到的理论类研究文献中,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分为概念研究文献12篇和发展模式研究文献34篇。

1.1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概念研究

概念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但并未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就“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词语结构来看,它是一个组合名词,是由“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产业化”组合而成,因此,需要从两者入手,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定义进行辨析。

1.1.1民族传统体育

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重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界定为我们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都存在局限性。熊晓正、《体育史》、易剑东、张建雄等从历史纵向视角观点往往把焦点放在“何为传统”上,而《体育科学词典》、李鸿江、胡小明、倪依克等从何空间横向视角观点则集中于“何为民族”上,两种观点都忽视了对“民族”和“传统”的辨析,并且存在混淆的现象。而不少学者如:200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白晋湘、涂传飞、蒋东升等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辨析,但正如不能把体育简单的归之为文化,把民族传统体育归为社会文化活动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利用形式逻辑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民族传统体育”的种差就是“民族”和“传统”,邻近的属就是“体育”。然而,关于体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见解。其中,“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体育本质观点认可度较高,但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难发现,很多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正如周爱光教授所说:“体育的本质属性则是‘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相反,这恰恰是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民族传统歌舞的关键点。而作为种差的“民族”和“传统”两个概念,前者是横向跨度的空间名词,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包括整个世界的各个民族,狭义的民族是指我国的56个民族,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多指狭义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纵向跨度的时间名词,它并不具体指某一时间段,而是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看作是空间与时间、文化与体育交融的产物。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应是指由我国各民族人民所创造并延续至今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特定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具有民族和传统双重属性,不仅有民族文化上的传承,也有历史时间上的演变,体现了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1.2体育产业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作为提供大众服务的部门被纳入第三产业,被迫进入市场,在此形势下,“走体育产业化道路”应运而生。理论界有关体育产业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体育产业化是否等于体育市场化”。

学者们对“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化”关系的辨析,为我们定义“体育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持赞同体育产业化等同于体育市场化观点的学者如:郝武南、高晓、张岩等人,主要原因是他们把体育产业化简单地理解为了“体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心偏移的现象,刻意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体育本身的性质。而总结杨年松、鲍晓明、李朝晖等相关学者不难得出结论:体育产业化并不是简单的体育市场化,更不是一味地商业化,它包涵体育产业的现存状态和发展动态。它既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指在符合体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改革体育体制,建立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

1.1.3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97项,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蕴含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如此丰富的宝贵资源,应如何进行产业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概念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大多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来代替,学者李刚、何祖星、陈光等人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定义进行了探究,也提出了相对完善的概念,但用其来代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显然是不科学的。两者虽在表述上有所相同,但本质却不同,前者侧重于结果,后者更偏重于过程。而相对结果而言,过程更加复杂多变,对其的描述也应更加详细具体。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并不等同,而目前对于此的研究还相对欠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概念尚未明确。结合前文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产业化”概念的辨析,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应是在符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普遍要求为准则,改革民族传统体育体制,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由公益型向经营型的转型。

1.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从整体上看,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学者们所提出的模式大多大同小异。虽然在理论支撑和模式发展流程中存在不同,但无论是杨放、陆森召、孙喜莲等人的择优产业论,还是李刚、李俊恒、李英课题组等人分步产业论,发展模式的理论起点均是“体育+产业”,即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入其他产业中,其中多以旅游业和表演业为主。总体来说,这种理论模式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了现有的产业规模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也达到了一定的创收效果和宣传效果,但容易造成过度开发的问题,也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它与上文中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定义相悖,并不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产业核心,而仅仅把其作为一种附属商品,并不能称其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其原因之一,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受众不够,使其单独作为商品太过单薄,缺少消费者。而它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标准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和服装器械。正如近年来传统弓的复兴,虽小有成效,举办了不少国际赛事,但与其自身的潜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随着其影响力扩大,学者们对其规则也出现了分歧。有学者提出把比赛中选手的着装、弓箭和礼仪作为主要评分项,射中环数作为辅项,这种评分标准类似于武术比赛的规则,难以做到标准化,并且容易把传统弓产业化引向表演业的狭隘空间,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弓的复兴。因此,理论发展模式应从民族传统体育入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标准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变,以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

2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实践研究

由前文的文献统计表明,实践类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研究中占据数量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争相探索。在此类文献中,按照研究主题,可以分为现状研究、困境研究和路径研究三部分。

2.1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一直是诸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何江川、杨放、卢迪、王虎、郭龙等人的研究使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即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而总结唐光耀、姜南、李英樊花梅等人的研究可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形式单一。但进一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于现状的研究仅限于整体产业化的描述,缺乏产业化细节的调查以及数据的支持,尤其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软件方面的发展现状,如市场制度运行现状、行业法律法规建立问题等,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还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广西、云南、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研究却少有涉及。按照恩格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支付能力提高,人们会在满足生存需求后,把增加的收入用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社会积累了一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快速上升。因此,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有利于加快其产业化进程。而学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增强对以北上广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调查研究。

2.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困境研究

从上文可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产业规模小、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此现象,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主要存在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前者主要有陈茂林、龙佩林、张纳、周忠岐等学者在研究,后者则是庞善、申彦昌、日乐图等人在进行研究,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但与现状研究相似,学者们多选择个别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这导致分析结果因所选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概念和本质缺乏认识,导致在分析困境时出现了偏差,如庞善东提出“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民族体育文化边缘化”的观点就值得商榷。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为此我们更应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此为载体和手段,提高民族认同感,对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困境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3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路径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预想。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学者们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种路径:有汤立许、闫玉峰、李英课题组、孟令忠等人提出的发展路径;有杨放、龙佩林、孙喜莲等人提出的产业融合阶段化发展;以及有李英课题组、陈茂林、康厚良、周忠岐、陆森召等人提出的建立标准化、组织化。以上路径均是基于其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的调查而来,为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虽说此途径有对症下药的效果,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昨日的小问题或许已成为今日最大的困难,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展模式,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然而目前理论发展模式多以“体育+产业”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这也是导致现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路径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目前所选路径基本都是模仿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内容的挖掘。以近年来我国短兵的产业化发展为例,短兵有可以量化的比赛规则、统一的器材和服装,具有巨大的产业化潜质,但现实却并不乐观,目前,短兵的市场主要在体育培训和赛事上,并且规模都比较小。而短兵拥有悠久的历史,一击一收间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是勇敢、尊严和高尚品节的象征,这才是我国短兵发展的核心,但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却被忽视了。

3 结论

上述文献的整理和综述使我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综合,摘其益处,择其问题,对于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3.1理论方面

理论性研究文献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但就一个事物发展所需的理论基础来说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此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多体育出身,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往往被限制于体育产业化理论的应用,但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单纯地模仿现代体育的产业化显然不合逻辑,而且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和市场管理者对于应采取何种模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还没有达成共识,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3.2实践方面

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实践类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现状研究、困境研究和路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学者们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小、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特征不符合时代发展、管理人才缺乏、西方文化冲击等。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的发展路径,提倡产业融合、阶段式发展和标准建立。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及路径一直是各学者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我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探究存在困境、制定发展对策具有重要价值。但也不能否认,其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实践研究中,过多关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问题,忽视了产业化所需要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观念等问题,缺乏对第三产业发展圣地——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探析中,多是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缺乏与实际运行的对接和磨合,缺少长远性和创新性。

4 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逐渐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包涵丰富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而在经济市场中,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动力。而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存在大量潜在消费者,同时还是金融中心、对外交流贸易中心,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扎根与生长的沃土,更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首选之地。因此,如若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自我,形成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为核心、以科学标准化为路径、以互联网+和金融资本为双翼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必将成为第三产业的中流砥柱。

5 结语

在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民族传统体育能否迎上体育产业的大风、抓机遇迎挑战?能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能否实现体育强国这伟大中国梦?又该如何在经济市场中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和经济价值?值得各界学者和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来共同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志凯.形式逻辑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5.

[2]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21.

[3]中国体育博物馆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产业化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学者介绍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者介绍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红色动漫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