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2018-11-13王月红

中外医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后遗症康复训练家属

王月红

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湖北黄石 435200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供氧中断后发生坏死的情况[1]。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神经细胞受到的损伤通常不可逆,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其中以半身不遂、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等较为常见,很容易导致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相关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给予其早期护理干预能让其后遗症的恢复效果得到改善[3]。因此,该研究以该院2015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为对象,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方便选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且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62.18±4.92)岁,其中缺血性卒中35例,出血性卒中15例。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62.35±4.78)岁,其中缺血性卒中36例,出血性卒中14例。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脑卒中且经过治疗后出现相关后遗症;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为接受其它治疗;所有患者年龄均在80岁以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患者中因其它原因导致的功能缺损;排除患者中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存在恶性肿瘤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在治疗期间死亡的情况;排除患者中治疗后随访失联的情况;并排除患者中对该研究方案不认同的情况。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于患者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治疗等。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对疾病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绝望、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其治疗依从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对于绝望和恐惧的患者,应为其讲解疾病治疗方法的优势,并为其介绍治愈的病例,帮助建立信心以消除不良情绪。对于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者,应让其了解到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速度通常较,但在积极接受治疗的情况下通常能有较好的恢复。同时让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告知患者只要其安心接受治疗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帮助,并告知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患者完成治疗,从而帮助按照消除焦虑和抑郁情绪。

1.2.2 健康教育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通常较少,很多患者认为脑卒中后遗症不可治愈,导致其治疗期间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脑卒中后遗症的病理知识,并为其讲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及其应有优势,让患者认识到在积极接受治疗并遵医嘱合理开展功能康复训练的情况下一般能让其后遗症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消除患者的抵触情绪,促使其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详细讲解各种康复训练的作用,让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更好地完成康复训练。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还要针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其中主要是为其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让其对患者的疾病有更好地了解。实际健康教育中还要为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的护理配合方式,让患者家属在患者治疗期间多给予其关怀、鼓励和陪伴,让患者心理上感觉到满足。

1.2.3 日常生活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恢复期间的日常生活对其病情恢复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首先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减少病房周围人员流动及病房进出人员数量,确保其能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阳光温馨的病房环境,确保房间采光通风良好,并且要依据患者喜好对物品进行摆放。患者卧床期间定时对其床单和被罩进行更换,确保创伤用品整洁干净,并且要加强对病房内的消毒杀菌处理,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在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时,应在其受压部位全垫上棉垫,防止患者长时间卧床而发生压疮。另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商量后合理安排陪护时间,尽量保证患者全天24 h有人陪护,避免患者感觉到孤独。

1.2.4 饮食护理 对于患者的日常饮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尽量为患者准备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患者进食后能尽快消化,让患者及时摄入需要的能量。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尽量减少患者对脂肪的摄入量,禁止患者使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较强的饮食,日常饮食要以清淡饮食为主,根据患者的喜好为其多准备蔬菜瓜果,让患者多摄取维生素和优质蛋白,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应采取鼻饲。另外,要不断引导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进餐原则,并且要有良好的进餐习惯,患者鼻饲期间应做好各项护理,确保患者的进食顺利完成。

1.2.5 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入院后对其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为其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其中首先要给予患者被动运动护理,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无痛内旋和外旋肢体关节训练,每次被动运动的时间以30 min为宜,每天给予患者2次被动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让其开展主动训练,从床上桥式运动和床上移行开始,逐渐过渡到床下站立及步行训练,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训练难度,从而促使其肢体功能不断提升,主动训练每次时间持续45 min左右,每天指导患者训练2次。训练过程中可以为患者播放专业康复训练录像,让患者更加准确地完成各项训练。

1.2.6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为其详细讲解出院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出院后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尽量以患者感觉到身体轻微酸胀为宜,避免长时间大量运动而影响身体机能的恢复。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及时处理相应的突发情况。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复诊是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对其康复训练进行合理调整,促使其恢复速度的提升。

1.3 评价指标

使用Fugle-mayer量表(FMA)对患者干预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分,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功能或能力越好。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主要统计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s)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功能评分

干预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各项评分[(±s),分]

表 1 各项评分[(±s),分]

注:*P<0.05表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2 生活质量评分

表2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 2 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别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试验组对照组t值P值91.26±6.45 82.16±7.14 2.990 7 0.007 8 89.67±4.52 80.16±5.04 4.442 1 0.000 3 88.79±5.22 81.26±4.34 3.507 6 0.002 5 92.35±4.92 84.65±5.11 3.432 6 0.003 0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后残疾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在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脑卒中后遗症多以各种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通常无法正常开展日常生活,因此其在发病后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5]。由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病情恢复较慢,很容易导致其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加上患者本身的功能障碍,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还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干预[6]。

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法主要以针对性护理为主,其中一般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根据医嘱做好各方面的预防护理,从而让患者的恢复得到有效保障。但常规护理通常在患者手术后实施,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后的护理并不是一个整体,这样就导致其临床护理缺乏连贯性,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将难以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患者能够适应的护理模式,这样会浪费更多时间,不利于患者治疗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采取具有连贯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从而入院开始就能得到良好的护理。

早期护理干预是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常见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其中不仅要给予患者心理干预,让其保持良好心态完成治疗,还要给予其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护理,确保其饮食均衡且营养摄入充足,为其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患者治疗期间还要给予其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有被动的肢体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从而促使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其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患者出院时,还要给予其全面的出院指导,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方式,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从而促使患者家属能够更好地给予患者家庭护理。另外还要让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以此为患者合理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促使其康复速度的提升。

该研究对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验组干预后下肢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46.18±7.22)分、(41.25±4.62)分、(49.67±5.82)分,对照组分别为(35.92±6.08)分、(34.08±4.26)分、(37.92±5.64)分,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3.437 3,3.607 9,4.584 7),王燕等人[7]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 (28.89±10.54)分和 (58.85±16.28)分,林晓姝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患肢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9.2±2.7)分、(51.8±9.5)分,该研究结果与王燕等人及李晓姝等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说明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促使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但王燕等人研究中干预后的评分较该研究更高,可能是因为该研究与其评分的时间点存在差异所致,李晓姝的研究中患肢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其主要是使用的评分标准与该研究存在差异,但是经过换算后大致相符。试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中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91.26±6.45)分、(89.67±4.52)分、(88.79±5.22)分、(92.35±4.92)分,优于对照组的(82.16±7.14)分、(80.16±5.04)分、(81.26±4.34)分、(84.65±5.11)分,数据差异显著(t=2.990 7,4.442 1,3.507 6,3.432 6),说明早期护理干预确实能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后遗症康复训练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