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息肉易患病因素探究

2018-11-13胡新新

中外医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孕次产次岁者

胡新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福建泉州 362000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的常见病[1],子宫内膜息肉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也可没有任何症状经体检发现[2]。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表现,还可借助超声、诊断性刮宫、宫腔镜、宫腔声影学技术[3]。子宫内膜息肉传统的诊断治疗方法是刮宫,但残存率50%~80%,复发率达29.6%[4]。随着阴道超声及宫腔镜的发展,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复发率也很高,据报道宫腔镜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达14.9%[5],故子宫内膜息肉的预防值得大家关注。

目前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报道[6-9],子宫内膜息肉的产生可能与细胞因子及酶有关。也有报道[10-11],子宫内膜息肉的产生是凋亡受阻的结果,还有可能与基因的改变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有关。根据对临床患者的观察,方便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及第二医院因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疑为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诊治患者83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是否绝经、孕次、产次、剖宫产、人流次数、药流次数、宫内节育器、子宫肌瘤、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乳腺疾病、卵巢囊肿、体重指数等因素,探究他们是否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易患病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及第二医院因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疑为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诊治患者83例,育龄期73例,绝经期10例,年龄 22~80 岁,年龄中位数 40 岁;孕次(1.73±1.19)次;产次(0.84±0.552)次;人流次数(0.77±0.979)次;药流次数(0.11±0.35)次;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宫内节育器、子宫肌瘤、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乳腺疾病、卵巢囊肿等。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直视下诊刮、钳夹摘除术或病灶电切术,术后组织送病理,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有48例,此为研究组,其余35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或其家属对该次研究均知情同意,该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手术时间均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 d。子宫内膜息肉蒂粗或无明显蒂行TCRP,子宫内膜息肉蒂明显且细行息肉钳夹摘除术或诊刮术,对宫腔内无明显赘生物,行诊刮术,术后重新置入宫腔镜,宫腔恢复正常,组织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①宫腔镜下诊断标准:根据妇科内镜学[12]。②病理标准:按陈乐真所定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年龄、孕次、产次、人流次数、药流次数及体重指数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对剖宫产、绝经、宫内节育器、子宫肌瘤、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乳腺疾病及卵巢囊肿用χ2检验,对有意义因素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后模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8例,平均年龄(44±12)岁。其中<30岁者2例,30~39岁者 16例,40~49岁者 18例,50~59岁者 6例,60~69岁者 5例,>70岁者 1例。 孕次0~5 次,平均(2.08±1.15)次;产次 0~3 次,平均(1±0.46)次。非子宫内膜息肉35例,平均年龄(37±9)岁。其中<30岁者 10例,30~39岁者 13例,40~49岁者 9例,50~59岁者2例,60~69岁者 1例,>70岁者0例。孕次 0~4次,平均 (1.26±1.10)次;产次 0~2 次,平均 (0.63±0.60)次。

2.2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人流次数、体重指数,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中卵巢囊肿者6例 (12.5%),而对照组中无卵巢囊肿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16,P=0.030<0.05)。 见表 1。

表1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单因素分析(±s)

表1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单因素分析(±s)

组别 年龄(岁) 孕次(次) 产次(次) 人流次数(次)体重指数(kg/m2)研究组(n=48)对照组(n=35)t值P值44±12 37±9-3.031 0.003 2.08±1.15 1.26±1.10-3.307 0.001 1±0.46 0.63±0.60-3.194 0.002 1±1.1 0.46±0.7-2.578 0.012 24.07±2.5 22.4±3.2-2.580 0.012

2.3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产次、人流次数、卵巢囊肿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有明显影响(P<0.05),见表 2。

表2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征

子宫内膜息肉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报道[14],年龄越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越高。该组研究中,95.9%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大于30岁,主要集中在30~49岁。Tiufekchieva[15]研究报道,原发性不孕患者中,56.8%患者合并有子宫内膜息肉,提示对于不孕患者还是要注意有无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9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发现子宫内膜息肉6例,提示子宫内膜息肉是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之一,但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虽然我们的样本中没有1例患者出现恶变的情况,但不能否定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尤其是绝经前后妇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妇女,更应该提高警惕。林彦娜等[16]研究表明,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率为0.5%~4.8%,绝经、息肉直径、异常子宫出血是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息肉主要发生在大于30岁的妇女当中,围绝经期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更加是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之一,对于育龄女性应警惕引起不孕,对于围绝经、绝经后妇女、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妇女应警惕恶变。

3.2 子宫内膜息肉相关因素分析

子宫内膜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也仅仅在组织水平,并未深入到细胞水平,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易患病因素也并不十分明确。有报道[17-19],肥胖、内分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年龄、子宫肌瘤、剖宫产史、口服避孕药、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是其可能危险因素,而激素替代治疗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关系,目前研究存在着争议[20-21]。

Zhai C等[22]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与正常内膜相比,含有更多活化的肥大细胞,而肥大细胞可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还有研究报道,环氧合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周围组织,说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孕次、产次、剖宫产、人流次数、药流次数、宫内节育器都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因此,都有可能引起在子宫内膜息肉。但是,该次只有患者孕次、产次、人流次数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呈正相关性,可以用患者分娩次数越多,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宫腔感染的风险越大,息肉产生的几率也就越大,但是该研究中子宫内膜息肉与剖宫产、药流次数、宫内节育器无相关性,与之相矛盾,其原因可能是该研究样本量不够大,患者有保留,导致结果有误差。产次可分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次是相关因素,而剖宫产不是危险因素,可以推测经阴道分娩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的因素。这需要进一步大样该研究。研究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女性激素及其受体有关,而卵巢囊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包括激素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对阴道分娩次数多、人流次数多、合并卵巢囊肿的患者提高是否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警惕。该次研究是存在缺陷的,缺陷如下:①该次研究样本量不够大。②收集患者的易患因素不够全面。③该次研究不够深入,只是笼统的统计患者是否患有甲状腺、肾脏、高血压,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与甲状腺、肾脏、高血压等因素的相关性。④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高,该次研究没有涉及患者复发问题。

4 结论

产次、人流次数、卵巢囊肿为子宫内膜息肉易患病因素。目前临床上患子宫内膜息肉的人越来越多,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这需要不断寻找易患因素,并从中摸索出其中的发病机制。该次研究指导我们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猜你喜欢

孕次产次岁者
社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产次自然分娩对产妇分娩不良事件及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生育状况及未来趋势调查报告
孕次孕期体重与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