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观察

2018-10-19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2段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属心肌梗死常规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2)段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心理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为100例。其中,心理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50~70岁;常规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52~74岁。两组各项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护理方法 (1)心理组行心理护理指导。①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治疗的重要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护理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回答和指导。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出现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针对其心理状态提供对症的心理疏导,并树立患者对抗疾病的勇气,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②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时,加强生活、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协助患者完成一些常规检查,使得患者能够消除内心的恐惧感和不安感;③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其自身病情的进展以及治疗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护理和治疗计划,并告知患者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的患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获取联系,告知患者家属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对于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鼓励而又安慰的语言,使得患者得到充足的情感支持,进而达到一定的良好的心理情绪和精神状态;④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进而达到缓解和放松患者全身肌肉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适当为患者播放一些娱乐电影和广播等,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情绪。(2)常规组行传统护理指导。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用药。

1.3 临床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核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95.00%(95例)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0%(81例),卡方值=8.280,P=0.00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和抑郁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附表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对比[(±s)分]

附表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对比[(±s)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分组 例数心理组 100 50.45±7.87 40.58±8.74 53.45±11.54 41.25±9.14常规组 100 50.58±9.36 47.45±10.14 53.74±11.68 49.75±9.89 t - 0.106 5.132 0.177 6.312 P - 0.915 0.000 0.860 0.000

3 讨论

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促以及病情危重等特点,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才能够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据较大比重,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心理情绪,此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对于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经过大量临床分析和讨论所得: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95.00%(95例)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0%(81例),两组护理前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给予心理护理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行心理护理指导和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猜你喜欢

家属心肌梗死常规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常规之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别受限于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