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自我效能水平对科研的影响

2018-09-28张丽华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影响

张丽华

摘要:如今,高校科研水平也能直观的反映出高校的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在某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本文从高校的科研自我效能入手,研究分析高校科研自我效能水平对高校科研的影响,从而为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科研;自我效能;影响

自我效能是高校从事科研的学者对自己能否胜任科研工作的能力判断。随着高校科研水平评判的标准不断精细化、科学化,高校科研的自我效能逐渐被认作是评判高校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高校科研自我效能分析

高校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从事科研项目人员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受科研人员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因此,高校科研自我效能即是高校从事或参与科研开发的学者们的自我效能,包括业务能力判断、文化储备判断、心里素质、职业道德等4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对高校科研影响甚大。

1、业务能力方面。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还包括组织,管理,协调等多个方面,业务能力不强,就无法管理整个科研团队,就无法协调处理好教学和研究之间关系,就无法将科研成果及时形成报告进行传达。

2、职业道德方面。科研工作极为繁琐复杂,涉及科研项目的组织、申请、实施、验收、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等方方面面,需要高校从事科研的人员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使命感、责任心,否则就没办法科学统筹科研工作。

3、知识储备方面。当前的科研工作日趋融合化、交叉化,单靠一方面专业知识很难再满足现状的研究现状。如果高校科研人员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可能在科研过程中做外行事,事倍功半,最终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4、心里素质方面。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学位点建设加强,科研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变,高校科研人员工作责任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备良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缓解压力。否则,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高效的完成各项科研工作任务。

二、影响高校科研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

1、高校科研人员评判体系不健全。当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以“唯成果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只看成绩,不看素质,导致很多选拔上来的被委以重任的科研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科研自我效能,不能吃苦耐劳,缺乏科研精神,直接影响了高效科研建设。

2、高校“教研一体”机制普遍存在。目前的高校普遍采取“教研一体”的研究管理机制,即科研人员在高校中往往担任着教师及研究员两种职责。而高校在对科研人员考核时,往往教学方面占很重要的比重,这就导致了高校科研人员不能专心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分身带学生,管理团队,往往在时间和精力上会力不从心,从而影响科研自我效能。

3、创新力明显不足是导致自我效能降低的重要因素。创新力不足是在很多高校科研层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资历老的研究专家因循守旧,对新事物研究程度不高,缺乏创新动力,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僵化;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仍然残留着过去“批量生产”的思维模式,不注意研究生出创新力的培养,导致很多研究生走向科研岗位时,创新能力不强。更糟的是,由于缺乏创新,科研成果长期得不到更新,形成恶性循环,也对高校科研自信心造成影响,使得自我效能水平下降。

4、科研氛围整体不高。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之风也开始入侵校园,相比枯燥乏味的教研工作,很多高校科研专家选择“跳槽”,走进工作相对轻松、收益相对较高的商业化发展道路,科研越来越功利化。能静下心来潜心作科研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专注度低是影响高校科研自我效能水平提高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对高校提高科研自我效能的一些建议

1、建立更科学的科研人才选拔制度。建议高校改变过去唯结果论的评判标准,在评价和选拔优秀科研人员时,将评价重心转移到更全面的素质考查。把心理素质测试和职业道德评判作为两项考核否决项,对不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心理素质的人员,即使能力再出众、知识储备再丰富,也不能参与重点领域的科研项目。

2、为从事科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从前面的研究可发现,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很多专家学者放弃继续科研之路。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科研氛围和环境的营造。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并积极为在校生提供科研平台,鼓励其参加学校科研项目,并对参加学校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加以表彰,不断增强学生对科研的自信心,从而培养高校自我效能。

3、为高校科研工搭好制度平台。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加大科研课题立项,提高对具有较大科研潜力项目的经费支持,使得高校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研究中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兴趣。积极为高校科研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高校各个专业科研团队之间、研究员与研究员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甚至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科研学术交流,通过分享与合作,形成好多科研环境,使得不同院校、学科之间共同科研成果,共同进步提高,从而提升高校自我效能水平。

4、加强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也要以创新为先导,引导科研人员、教员甚至学生更多的参与科研。一方面,可以采取鼓励法,比如设立高校创新奖项,对在科研中大胆进行创新的团队进行隆重表彰,促使高校形成全民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还要在科研教学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高校自我效能始终保持“源头活水”,不断发展提高。

结论

随着当代高校科研水平不断向前展,高校科研自我效能对高校科研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越来越多的重视自我效能水平的提升,提升科研信心,从而在更广阔的科研领域不断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獻:

[1]巩亮,张万红,李卿.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环境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11).

[2]朱冰清.硕士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张勇,刘海全,王明旋,青平.挑战性压力和阻断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与组织公平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8,50(04):450-461.

[4]张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对教学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5):34-38.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动机模式在《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