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2018-09-28孙龙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摘要:教学效果是教育学生的成果反映,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是反映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实地调研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管理类专业学生年级差异在教育创新性、专业兴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关心度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管理类专业学生教育创新性认知对专业兴趣度、专业兴趣度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教育创新性认知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特别是从二年级专业课程开设起,应特别重视教育的创新性。

关键词:专业关心度;专业兴趣度;教育创新性认知

一、引言

教学效果是教育学生的成果反映,提高教学效果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基础。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更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作为核心素养养成的“增长极”,对其他素养的养成具有触发与引领作用[1]。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依然呈现“重教轻学”现象,很多学生在就业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或重新学习,从一个层面反映出高校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两个不適应”实质是人才培养不适应,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其根源之一。现阶段高等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存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错位的情况,专业适应性不强;课程缺乏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实际操作性演练[2];实践教学硬件不足,软件短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困难、案例教学难以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冷热不均”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亟待提升[3]。本文将正处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期的我国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现状进行比较,为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升质量水准提供措施与方法。

二、研究设计

教学效果的衡量主要有过程衡量与结果衡量两大类方式,本文以教学结果为主要衡量方式,主要考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对专业兴趣度与关心度的状况;伴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爆炸与社会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结合目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本文尝试考察教育创新对引领教学效果转变的路径机制,即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性方式方法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关心度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效果与教育创新性认知的问卷调研,实证分析高校管理类学生专业关心度、专业兴趣度与教育创新性认知的关系,并以此分析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本次调研问卷在???(2001)[4],???(2013)

[5]研究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完成,共设计问项20项,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7.7%。本文借助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信度效度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样本共由293名就读山东交通学院的学生构成,主要对性别,年级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效度与信度检验

通常认为因子分析是检验效度的常用方法。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947大于0.9,巴特利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4486.739,统计值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非常适合因子分析,通过主成份分析最大方差法的正交旋转10次迭代后收敛,得到3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教育创新性认知,公因子2为专业兴趣度,公因子3为专业关心度,共解释总体方差的68.597%,具有较强的解释度,维度划分与构想一致,此问卷效度合格。本文采用克朗巴哈系数作为检验样本数据信度的指标,来衡量同一概念各项目间的一致性。本文总量表克朗巴哈系数为0.953,表明该量表具有非常高的信度,即问卷测量各项间有非常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三)T检验与方差分析

为考察中韩两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差异性,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将性别,年级分别作为自变量,将教育创新性认知、专业兴趣度、专业关心度等变量作为因变量。表3显示性别差异在教育创新性认知、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表4显示年级差异在教育创新性、专业兴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关心度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具体分析可知,高校学生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群体在教育创新性认知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二年级与三年级群体在专业兴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

(四)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分别论证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教育创新性认知、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间的关系。

1、教育创新性认知与专业兴趣度的一元回归分析

2、教育创新性、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6显示教育创新性认知与专业兴趣度对专业关心度的解释度为68.0%,得到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专业关心度=0.253*教育创新性认知+0.737*专业兴趣度+0.382,表示教育创新性认知每增加一个单位,专业关心度相应增加0.253个单位的变化趋势,专业兴趣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专业关心度相应增加0.737个单位的变化趋势。经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的VIF为1.798,小于3, 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6]。检验结果说明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度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教育创新性认知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衡量高校教学效果,通过实地调研对教育创新性认知、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证。结果发现学生性别差异在教育创新性认知、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年级差异在教育创新性、专业兴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群体在教育创新性认知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群体在专业兴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年级差异在专业关心度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教育创新性认知对专业兴趣度、专业兴趣度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教育创新性认知对专业关心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二、三年级,即通常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设专业课程开始,学生逐渐形成真正的专业认知,并由此产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应重视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特别是从二年级专业课程开设起,应特别重视教育的创新性。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将各类课程与实践环节穿插进行,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从而对专业产生更高的关注度与认可度。为学生多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机会,多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社会全媒体摄取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实践-知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又要体现教育的创新性,进而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度和关心度。

参考文献:

[1]陈坤,梁星星,沈小碚.论学生学习力的内涵、形成与涵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8,(3):41-46.

[2]孙龙,张宁,崔镐圭.新形势下我国交通类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下):44-45.

[3]姜乐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反思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8,(7):145-148.

[4]???.???? ?? ??? ???? ?? ????? ? ??? ?? ??? ??? ??[D]. ????? ??????,2001.

[5]???.?? ??? ?????? ?? ???? ? ???? ???? ???? ?? ??[D]. ????? ????? ??????,2013.

[6]刘军. 管理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孙龙,山东交通学院电子商务系系主任,经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营销管理方面研究。

本文系:①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中国交通類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交教研1202-40);②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校企合作发展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③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韩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对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Y20161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