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8-08-20韦庆明

微创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腔镜肺叶胸腔镜

韦庆明

(广西河池市中医医院,河池市 547000)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炎症的发生,降低人体免疫力。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因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对心肺功能影响小等特点,已成为治疗心胸外科疾病优先考虑的方法。本研究将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6例为腔镜组,同期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36例为开胸组。腔镜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33~74(51.68±12.95)岁;体重51.87~72.24(61.85±6.97)kg;肿瘤直径1.53~4.62(3.21±1.32)cm;肿瘤分期Ⅰ期20例,Ⅱ期16例。开胸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35~72(53.92±12.67)岁;体重52.74~71.96(62.66±7.23)kg;肿瘤直径1.49~4.69(3.21±1.51)cm;肿瘤分期Ⅰ期19例,Ⅱ期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调整为侧卧体位,加用腰桥,将患者体位进一步抬高,行双腔支气管插管,使用精细复合麻醉,麻醉完成后,进行健侧单肺通气,然后进行解剖性肺叶期切除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

1.2.1 腔镜组 给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在患者腋中线第7、8肋间作切口,作为腔镜孔;在腋前线第4、5肋间作切口,作为主操作口,切口长度3~5 cm;选择肩胛线第7、8肋间进行开孔,作为辅助操作孔。从开孔处置入内镜、切割缝合器,不必撑开肋骨,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肺叶切除,并完成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然后对支气管、肺裂及血管做恰当处理。术后从腔镜孔留置引流管。

1.2.2 开胸组 给予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选择第5、6肋间后外侧进行切口,切口长度15~20 cm,同时切开肋间肌,保留前锯肌,撑开肋骨,间隙10~20 cm。对病变肺叶进行切除,并清扫相应淋巴结。手术完成后,从第6、7肋间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术前5 d、1 d,术后1 d、5 d,取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免疫球蛋白水平;应用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水平。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x±s)

2.2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术前相比,手术后1 d、5 d两组IL-6、CRP水平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开胸组明显高于腔镜组;与术后1 d相比,两组术后5 d的IL-6、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x±s)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后1 d相比,#P<0.05。

2.3 细胞免疫状态 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IgG、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开胸组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比较 (x±s)

注:与术前相比,*P<0.05。

3 讨 论

恶性肿瘤会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手术所造成的创伤也会引起局部炎症以及全身免疫功能抑制,从而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更大程度地下降。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与创伤大小有关,创伤越大,其抑制程度也越严重,致使患者出现术后感染以及肿瘤转移,甚至复发等严重并发症。随着目前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已经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法[1]。

由于胸腔镜有较好的放大作用,因而视野更清晰,手术操作也能更精细,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也可尽量避免损伤到周围脏器。本研究中,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切口长度短于开胸组,符合了患者的审美要求,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3]。

CRP、IL-6是判断术后患者机体创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水平越高,提示损伤程度也越大,并可通过影响IL-1、TNF-α水平而影响患者术后细胞免疫,甚至会通过激活IGF-1而对肺癌细胞增生起到促进作用[4]。本研究中,术1 d,两组IL-6、CRP水平都明显高于术前,而且开胸组明显高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腔镜组IL-6、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开胸组IL-6、CRP水平仍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体液免疫是通过体内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来实现的,而T淋巴细胞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其中CD4+/CD8+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CD4+/CD8+越高,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5]。研究表明,手术创伤会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开胸组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创伤对患者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造成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所以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6-7]。

综上所述,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显著,术后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腔镜肺叶胸腔镜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128层螺旋CT显示肺叶间裂的最佳重建方法及其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