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语文“解题”之道

2018-07-24邵春生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调料解题

摘 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学会品鉴文本的题目,锻炼“解题”能力是培育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解题;开口汤;调料;水果拼盘

题目,乃一文之眉眼,不可不亮,写文章时,我们都深谙眉眼之妙,故而潜心推敲,臻于至美。但“睫在眼前常不见”,读文章时,我们对题目却常常视而不见,囫囵吞枣。甚而,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解析文本时,也不知“解题”,不会“解题”,往往对题目一知半解,抑或是“想当然”。如果我们能稍稍停留,慢慢咀嚼,题目的味道亦可绕梁三月。

题目之味,有如大餐之前的开口汤,引得你满口生津,大快朵颐。《滕王阁序》,文下注释又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此题,然后让学生“解题”,分析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明确了题目中已经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文体。然后再引导学生以题目为纲,梳理文本,明晰结构,文本的第一段写“洪府”两字,第二、三两段绘“秋日登阁”之美景,第四、五两段叙“饯”之盛况,第六、七两段抒“别”之感慨,巧解题目,文题相扣,纲举则目张。诗歌鉴赏,一般分五步走,也叫“五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内容,四看注释,五看问题。很多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对题目漫不经心,不以为意,往往走了许多弯路,如果认真地品读题目,常常会有意外之喜,事半功倍。如赏析《蜀相》时,我问道:“你们从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话音未落,一生答道:“蜀相就是诸葛亮。”我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做题目呢?”有同学小声回答:“太俗了,不如蜀相好听?”我趁机点拨“蜀相是一种称呼,称呼蕴含情感,古人有名、字、号、谥号、官职,籍贯,都可以用作称呼,大家知道这些称呼有何区别吗?”如此一问,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思考,交流,有学生弱弱地问了一声:“老师,用‘蜀相做题目,饱含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换作‘诸葛亮就没有这种感情了。”我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表扬他说得好,没有带他的姓。学生的激情在瞬间被点燃,有学生说:“见微知著,我读‘蜀相这个题目,还读出了杜甫深入骨髓的忧伤,他早年怀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蜀相二字暗含了一种君为明君,相为贤相的渴盼,更散发着这种渴盼破碎的绵绵长恨。”听完他的回答,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题目之味,有如餐桌上的各色调料,随意搭配,让你味蕾盛开,尽尝其妙。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问道:“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的形象意义何在?”学生一时茫然,为降低难度,我设置了两个阶梯问题,告诉学生,本课还有一个译名叫《套中人》,与本文的题目相比,哪个好?为什么?如果把“装”改为“钻”或“锁”等,好不好?如此一问,瞬间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大家各抒己见,来一场头脑风暴,有的说,“套中人”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差别在“装”,装有被动意味,这说明不是他自己“爬”进去的,而是被“装”进去的;有的说,“‘钻似乎是别里科夫主动进入套子的,‘锁则抹杀了别里科夫愚昧的本质,这样一个‘装字更能突出反映沙皇专制的罪恶。”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交流,“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昭然若揭。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我问道“如果把题目中的‘君字去掉好不好?”学生们都说“不好”,可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让学生在文中寻觅答案,很快,学生就找到了,文中写道“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他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用心品读这段文字,学生们仿佛明白了,题目中的一个“君”字,点石成金,别有洞天,既深蕴着鲁迅对刘和珍的痛悼与尊敬,更潜藏着鲁迅勇于解剖自己的高贵灵魂。“题目,乃一文之眉眼”,眼睛是会说话的,教师和学生要学会静静地聆听题目的声音。

题目之味,有如饭后的一道水果拼盘,让你齿颊留香,沁人心脾。上完《归去来兮辞》后,我也让学生品味题目,学生根据文下的注释,很快就解释道:“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啊或吧;辞,一种文体。题目就是‘回去啊!或‘回去吧!之意”。我说:“哪位同学愿意把题目的翻译读一下?”学生们跃跃欲试,把“回去啊!”“回去吧!”用不同的声调,读出了不同的感情。或语气坚定,慷慨激昂,或平和无力,拖泥带水,或低沉舒缓,犹疑不决……我追问:“来,语气助词,无义,那它放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题目为何不直接写‘归去兮呢?”一生答道:“来,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归去来兮比‘归去兮更有韵味?”我又问:“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韵味呢?文以载道,推敲文字,骨子里就是推敲思想情感,‘归去来兮和‘归去兮表达的辞官归隐之情是否一样呢?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细细地品味。”学生们莫衷一是,我顺势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从字里行间萃取情感,在披文入情,激荡思维之后,大家既读出诗人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自足安乐,也读出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既读出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洒脱,也读出了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既读出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靜淡泊,也读出了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至此,学生方才恍然大悟,陶渊明的归隐是纠结的,快乐并痛着,所以题目用“归去来兮”更准确,多了一个“来”字,读起来要更低沉悠长,更要婉转流连,用“归去兮”味道就淡了许多,一字之别,云泥之隔。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教师、学生解题亦然。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当代散文家秦牧也说:“好的题目,总是概括性很强,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一篇好文章,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美人,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整个人就顾盼流彩,熠熠生辉。美目盼兮,寤寐思之,方能烛幽索隐,深味个中三昧。

作者简介:邵春生,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肥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调料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Task 2
用“同样多”解题
调料帮大忙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巧用平面几何知识妙解题
巧旋转 妙解题
推拉式调料盒
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对调料下料过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