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语言内涵 注重语用培养

2018-07-24孙秀里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表达认知建构

摘 要: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精神,剖析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主要从“强化朗读指导,深化阅读认知”“磨研语言内涵,训练表达运用”“侧重语言实践,建构语用能力”三方面阅读策略,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文本内涵,丰富语言积累,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使学生的语用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

关键词:认知;表达;语用;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要求教师开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立足于课程标准精髓,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时,应优化多样化、有效的阅读策略,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紧扣语言内涵的品读,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独具匠心,发现文本语言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而领悟和掌握文本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技巧,促使学生实现逐步做到厚积而薄发,知文本其然而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教学目的,为进一步语言的表达,奠定积累和丰富语言储存的基础。

一、 强化朗读指导,深化阅读认知

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知是通过不断地强化阅读得到加强的,朗读活动就是其中能够使学生深入文本、熟悉文本内涵的方法之一。教师应紧扣指导学生朗读策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朗读方法、方式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文本语言轻重缓急等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文本认知,使学生对文本内涵在朗读活动过程中巩固和加强体验、感悟,使学生明白文本如何表达中心,如何遣词造句使文本结构、文体完美,同时,朗读文本活动也是学生进一步揣摩文本语句的欲望。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新课伊始,教师就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之后,学生初步了解了秋雨的特点。教师细化指导学生朗读文中语句,如,指导第一自然段时,对文中“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读得十分柔美,声调轻柔,把秋雨的“清凉”和“温柔”通过朗读充分地表达出来。指导第二自然段语句朗读时,着重引导学生对段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读轻声,形象地朗读出秋雨把夏天的热扇走,把秋天的凉爽送来,指导学生朗读段中“橙红色是给果树的……人们去摘呢!”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把秋雨中的果实成熟时犹如淘气小孩的形象朗读出来;朗读出秋雨中菊花仙子得到颜色时那种满足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理解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深刻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第三自然段语句时,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这两个短句抑扬有致,把秋雨中梨香、菠萝甜活灵活现地朗读出来,让孩子们仿佛被丰盛的水果所吸引,纷纷垂涎欲滴,此时此刻的朗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是秋天果实丰收的景象。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语句,要求学生运用娓娓叙说的口吻朗读这一段落,把动物们匆忙准备过冬的这件事,通过平静的语气朗读出来,给学生觉得动物把准备过冬的事是件快乐的事。通过教师有序地朗读指导,学生运用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朗读课文语句,深化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在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强化和完善了阅读认知,有利于提升学生语用认知。

二、 磨研语言内涵,训练表达运用

教师指导逐段研读文本语句时,应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通过紧扣文本词句的解读,了解文本的内涵,掌握作者用词表达的技巧,并从中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段意思时,要根据学情的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探究策略,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地揣摩、品味,懂得其中蕴含的意义,把握其运用之妙处,反思作者恰如其分的表达,是否将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课文中心,使文体语言更加优美,由此能够做到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加以进行语言训练,从而达到提升语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赵州桥》时,这篇课文结构较为简洁,第二、三自然段都是围绕着段首的中心句進行叙述,教师应紧扣段首的中心句,逐句引导学生剖析文中语言的含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从中学会作者运用语言精准的表达,有效掌握文中语言表达的中心思想内涵。分析研读第二自然段时,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赵州桥非常雄伟”进行叙述的,教师紧扣“雄伟”一词,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作者怎样表现赵州桥雄伟的词句,经过一番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列举出文中词句:“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一致认为作者采用列数字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特点,形象地刻画出赵州桥雄伟地横跨在洨河上的特点。其中,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的创举?创举是什么意思?”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研读,学生掌握了“创举”的含义是从未有过的举动。教师适时要求学生运用“创举”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用词讲话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文中研读,发现赵州桥设计的创举在于“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两个优点。教师紧扣文中“既……又……”这一关联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让学生探讨这一关联词语运用在文中的好处。引导学生研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段的中心句时,学生通过探究品读之后,发现这是一句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概括上面叙述的内容,又概括引出下面所要描述的内容,点出这段话叙述的中心。教师要求学生仿照文中语句,运用“不但……而且……”进行说话训练,并结合文中语句体会这个关联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学生在研读文本语言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内涵研读与语言运用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三、 侧重语言实践,建构语用能力

创造语言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训练语言表达,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文本语言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发散学生的语言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语言阅读活动,个性化地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通过互动交流与对话,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语言表达,使学生合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语用能力获得提升与建构。

例如,教学《花钟》时,学生通过初步研读,了解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台上摆放着一个圆形钟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在圆形钟面上标注上花名和开放的时间,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钟面上花儿开放的时间。学生1:“早上四点,牵牛花开放了,文中用了‘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句话,把牵牛花的色彩、形状形象地描述出来。”教师给予肯定:“这样表述得多好呀!谁能把向日葵开放的时间、形状、色彩,仿照文中描写的句式,把向日葵如何开放表达出来?”学生2:“上午九点左右,向日葵绽开着黄黄的笑脸,对着灿烂的阳光,在微风中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材,仿佛正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们。”学生3:“上午九点左右,‘左右一词应该是指时间不确定吧?是否可以把‘左右一词换成‘大概‘差不多呢?”学生4:“‘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从‘欣然怒放一词,我感悟到万寿菊开放时十分热烈、十分高兴!”学生5:“是呀,万寿菊肯定从早上很早就在盼望开放了,所以此时开放,说明万寿菊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开得欣喜、热烈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钟面上摆放的花儿,个性化地运用语言表达独特的见解,一方面深化解读课文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语用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创设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研读文本语言内涵,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获得生成。

参考文献:

[1]谢朝刚.让语文课堂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刍议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J].课外语文(下),2015(4).

[2]梁祖文.浅谈阅读教学的三个“关注”[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3).

[3]宗朝龙.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刍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9).

[4]孙平,李军.多媒体在聋校语文《赵州桥》一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文教资料,2010(35).

作者简介:孙秀里,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仙景小学。

猜你喜欢

表达认知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