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国学经典 导品德课堂 润学生心田

2018-07-24吴秀美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思想品德

摘 要: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它孕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人格追求……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景点思想,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思想品德;民族景点;品德教育

如何在品德课堂中巧妙融合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为品德课堂服务呢?这是我对品德课堂的又一次新的探索。下面,我将从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实施的策略来谈几点粗浅的尝试:

一、 遵循的原则

1. 批判继承原则

对待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其中合理的积极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对其中落后的东西、消极有害的成分加以摒弃,反对全盘复古和无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比较注重孝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应当关心体贴父母及其他长辈,若父母丧失劳动力,应当悉心照顾尽到赡养职责,这是任何时代都应该

秉承的,但是古代的孝道当中,有“卖子救母”的几段情节、“父母之命大于天”的盲从情节,这都是需要摒弃的。

2. 立足生本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受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生本原则,在选择国学经典时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孩子,关注生命个体,从学生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最终,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课学习过程中来。

3. 与时俱进原则

国学经典的德育资源丰富,但时空跨度大,因年代的久远,内容与现时代有所脱节,有的已失去时代意义,从这点来看,我们在选择经典内容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接受国学的精神食粮。

二、 实施的策略

1. 充实国学知识储备

我国的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国学经典的运用恰当与否,取决于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准确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深厚的国学知识储备和对国学的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要用国学的核心精神不断修养自身,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用良好的师德和文雅的语言影响学生。

2. 筛选国学经典精髓

国学经典素材博大精深,内容繁多杂乱,需要我们把国学中适合学生生命成长与成才的精髓挖掘出来,筛选适合的内容,融入课堂,以达到对学生励志怡情,明理启智的效果。为此,行为规范等几个版块,再根据需要有机选择国学中精粹部分,让国学经典真正为品德课堂所用。例如关于爱国的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经典诗句等;关于诚信的故事和名言有“曾子杀猪”“楚厉王击鼓”“言必信,行必果”“祸莫于无信”等;关于孝亲尊师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孝经》《游子吟》等;关于行为规范的有《弟子规》中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3. 采用多种融合方式

道德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较好方式就是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样,国学经典融入品德课堂也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找准适合的契合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融合方式,才能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生动,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启迪思想,指导行为。因此,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融合方式:

(1)链接经典常识,丰富认知

细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可以发现,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和中华文化及中国名山大川有著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精心挑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将其链接到品德课堂中,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快乐的节日生活》这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跨越大洋的通话,让学生详细地给海外的华侨小朋友讲述“春节习俗”的知识,如放鞭炮、贴春联、耍龙灯、挂年画、拜年的来历及寓意(包括鞠躬礼、拱手礼等礼仪)都派上用场。就这样,浓浓的中国传统年味弥漫在课堂中。另外,在交流“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时,屈原忠心为国却被罢黜,投河自尽的故事,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的习俗,以及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更是为课堂增添了色彩。把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整合到课堂中,既使品德课堂更生动鲜活了,又使学生吸收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目的。

(2)诵读经典诗文,启迪思想

国学中有许多经典美文适合学生诵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寻找适合的契合点,在某些环节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提倡学生反复熟读,自然成诵,在诵读经典中精神得到熏陶与升华。例如:在教育学生如何尊重他人,诚信待人时,我从《弟子规》里选出一段:“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首先出示这一段的动画片,借助动画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学生理解之后,再引领他们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相信,这样朗朗上口的行为规则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记,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学习中的苦和乐》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我选择《中庸》中的一段:“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说的是有人用一倍的力量去掌握,我就用百倍的力量去掌握;有人用十倍的力量去做,我用千倍的力量去做,那么愚笨的人也能变聪明,柔弱的人也能变刚强。这样的句子学生诵读了,感悟了,记住了,那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或信心不足时,就能用这样的话语来激励自己,从而增强信心,克服困难。

有时一篇文章,一句名言就能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国学中的这些经典诗文,那么,一定能为品德课增光添彩,起到画龙点睛,启迪学生思想的作用。

(3)聆听经典故事,感染魅力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而国学经典中关于圣贤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些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融入圣贤故事,便能让学生在聆听故事中感悟先贤们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爱学习》一课时,我收集动画版的《孔丘学琴》这一故事,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学习了出身为万世先师的大教育家孔子好学、善学的精神,然后让他们交流课前收集的类似的故事,如《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临池学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使他们深受教育,故事中先贤们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纯真的心灵,先人们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再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适当插入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及“百善孝为先”“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有关感恩的名言,通过这些经典故事和名言,让“孝”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中。

积极向上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故事,经典智慧的格言……这些来自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遗产,如果反复聆听,就能扎根在学生心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凝结古人智慧的经典内容融入品德课堂,把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的人文资源与现代德育内容融汇一体,让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变成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润泽灵魂、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

作者简介:吴秀美,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罗山街道育青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思想品德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微博时代下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