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文体意识,破解高考小说阅读难题

2018-05-14王星

课外语文·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说阅读高考

王星

【摘要】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其实是对作者思想的解读,难度很大,但是,让学生立足文本分析情节冲突和分析人物,进而去解读

主题,那难度就降低了,这就叫“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关键词】小说阅读;高考;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些高三学生反映高考小说阅读太难了,读不懂,更不知道如何去答题,只有凭感觉去蒙。读小说就是读人生,因为作家大多采取象征暗示等手法,致使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要把小说读懂确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面窄的学生来说,要想读懂选文并提高分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塾师老汪》《马兰花》、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玻璃》《锄》、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我们的裁缝店》,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作品的主题。

该如何帮助高中生读懂小说主题呢?

我认为树立文体意识,是读懂高考小说主题的关键。树立文体意识,就是要紧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去读,因为这三者都指向主题,特别是情节和人物。

首先从情节入手,通过分析情节冲突去解读主题。

情节是主题的载体,主题是在情节一步步展开中逐渐显露出来的,要理解主题,就应该回到根本,按照小说情节冲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发展过程来划分小说层次,理解冲突过程。

下面我们以《马兰花》这篇小说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分析冲突来理解主题。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讲马兰花一家为借钱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钱过程。本文的情节发展如下:

第一层(开端):明线写马兰花得知借她钱的麻婶生病住院的消息后不安,暗线写麻婶在向马兰花借六百块钱后的第三天突然发病住院。第二层(发展):明线写马兰花夫妇前往医院看望麻婶,却因未提借钱一事而第一次起冲突;暗线写麻婶生命垂危。第三层(继续发展):明线写麻婶病逝她女儿没有还钱,马兰花夫妻两个数起冲突;暗线写麻婶女儿为母亲料理后事整理遗物。第四层(高潮、结局):明线写马兰花因麻婶女儿的信激动流泪,暗线写麻婶女儿写信还钱。

我们看到明暗线索均以借钱为中心事件,围绕这个中心事件展现冲突,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内心的冲突,对借出去的钱,既希望麻婶还钱,但是又绝不在麻婶病危病逝时提及此事。其次是马兰花、麻婶女儿和马兰花的丈夫,这三个人之间的冲突,马兰花和丈夫之间的冲突是在他人蒙难时,更看重情义还是更看重经济利益的冲突。马兰花和麻婶女儿之间的冲突是知情还是不知情,信任还是不信任的冲突。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通过这些冲突表现对人应该有怎样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的思考,这些就是本文主题要揭示的内容。

下面再以《塾师老汪》为例来说明,对于这篇小说,学生更是普遍反映读不懂。我们依然采取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冲突的方法来突破。

划分层次如下:第一层(开端):介绍老汪口拙,教学总是讲不清,无人赏识,四处漂泊,最终落脚镇上。第二层(发展):记叙老汪曲解经典名句,暗示他内心孤独。第三层(继续发展):介绍了老汪的癖好——四处乱走,乱走的原因自己却说不清。第四层(高潮、结局):介绍了老汪老婆爱占小便宜,却被东家老范包容,老汪因此对那句经典名句有了独特的认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情节冲突,第一层表现的是老汪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冲突,第二层揭示的是老汪精神上的孤独,第三层表现老汪想要摆脱精神孤独的做法,第四层写老汪意外获知老范对自己理解后的感動。

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塾师老汪这个典型形象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的介绍,揭示了底层知识分子可怜的生存境遇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表达了知识分子对被人理解的渴求。

其次,从人物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去解读主题。

人物形象典型性的特点使小说形象具有普遍性意义,是揭示主题的重要途径。另外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反映主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又单纯,既很微妙又不可或缺,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固定不变的,细致地加以分析,主题就蕴含其中。

比如《马兰花》一文,对马兰花这个形象的分析,我们先看三孬给马兰花说麻婶生病并特别提及让麻婶还钱后,作者对马兰花的心理描写,作者说:“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注意心理描写中,马兰花回忆的全是麻婶对自己的帮助,两人之间的情谊,没有一丝一毫想到三孬的提醒。

还有一处,也是很值得品味的。

马兰花和男人去医院探望麻婶的情节,男人去之前给马兰花说 “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到了医院后男人又多次碰马兰花,提醒她,但马兰花是“马兰花安慰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这句话中的“就”字很重要,结合前面的语境来看,去医院前男人就说了要马兰花提借钱一事,马兰花不是不知道在医院男人多次碰她的意思,但是,马兰花依然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这个“就”字写出马兰花行为的坚决,也就是说马兰花既知道男人的想法,也没有忘记还钱的事,但她就是不提,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体现出马兰花善良朴实、看重情义,而且做事有原则,不愿意在人危难时增添别人的心理负担。结合前面对小说情节冲突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赞美了像马兰花这样的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下面我们再运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锄》这篇小说的主题。

对于《锄》这篇小说,一些学生说小说主题是将六安爷和其他唯利是图的村民进行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六安爷的赞美。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呢?

首先划分小说情节,第一层(开端):写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第二层(插叙):交代百亩园的变迁。第三层(高潮):写六安爷最后一次给百亩园锄地。第四层(结局):写六安爷融入黄昏的暮色。第五层(尾声):写乡人对六安爷锄过的地表示震惊。

情节体现的冲突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六安爷热爱锄地,热爱百亩园,但是这样的环境即将消失,冲突是以六安爷为代表的世世代代以农耕生活为生活方式的农民与即将消失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

再从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先圈画出文中对主人公六安爷的描写,有这样一些:“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六安爷是一个精通农事、勤劳朴实、温和固执、热爱土地,对农耕生活十分眷恋的老农民。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表达什么主题呢?显然,作者借在抒发自己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失去土地后的无奈、叹息、伤痛和思考,体现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冲突的思考。

对情节冲突与人物形象分析后,我们发现学生说的主题不准确、不客观,没有立足于文本,显得轻浮草率。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其实是对作者思想的解读,难度很大,但是,让学生立足文本分析情节冲突和分析人物,进而去解读主题,那难度就降低了,这就叫“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小说阅读高考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绘本教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文体意识”的觉醒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