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上最美丽的音符

2018-04-19刘庆华

考试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实施方法诵读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诵读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记忆、理解、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再现文章美、陶冶学生情操等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诵读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划分节奏、处理重音、投入感情、艺术表演等方法将诵读学习做到更好。

关键词:诵读;作用;实施方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每日清晨,琅琅书声回荡在耳边,悦耳动听。紧张而忙碌的学习就在这清脆的诵读声中拉开了序幕。

何为诵读呢?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同于一般的默读,也不是小声的念读,而是端正姿势,有感情的高声朗诵。可以说,诵读是语文课堂上最美丽的音符,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一直以來,我们在语文学习中都在强调语文学习有四项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诵读便是这四项基本功中的一项。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诵读这一环节。一篇文章,学生没有读熟,老师就开始讲解,必然会让学生手忙脚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找不到文中的重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教学,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先把要学的文章读熟。只有读熟了文章,了解了内容,学生才能够跟着教师的步伐轻松前行。

诵读有助于学生长久记忆文章内容。我们都知道幼年学过的诗词、背过的课文即使过去了几十年,我们都会记忆犹新。而到了中年甚至青年时期背过的东西却总会遗忘。为什么年代久远的却能够记住,而年代相对较近的却容易忘掉呢?原因就是孩提时代我们学东西习惯于诵读,而年龄大了却习惯默读。我们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把10名学生分成2组,同样的文章,一组学生高声朗诵记忆,一组学生默读记忆。第一天检查所有学生都记住了文章内容。一星期后再次检查,发现高声诵读记忆的学生依然可以一字不差的记住文章内容,而默读记忆的一组已经有3位同学记忆模糊。事实证明高声朗诵比默读记忆记得更为长久。

诵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方法。古代的私塾先生在教垂髫小儿读书之时都是让孩子们端正坐姿,高声诵读。可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次数多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明了、深入、透彻。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奥妙,能够贴近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灵魂上的沟通,进而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道理、表达的情感。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反复诵读大量的课文或书籍后,不自觉的会模仿这些文章进行自己的写作创作。长期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好段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潜移默化中便去模仿经典之作。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便会大有提高。

诵读可以再现文章的美。优美的文章都如同音乐般有着和谐动听的旋律。或婉转缠绵、或铿锵有力、或流动欢快、或严肃平静。有感情的将这些内容诵读出来,文章的美便再现出来了,文中所表达的意境会在深情诵读时浮现于脑海。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其中。

诵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在语文课上诵读的内容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有《弟子规》《三字经》的谆谆告诫、有诸子百家的高谈阔论,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低音轻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奔放。读曹操我们树立建功立业的信念;诵李白我们学会洒脱乐观,品杜甫我们学会忧国忧民。岳飞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达精忠报国的决心;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就该为国尽忠;梁启超用“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告诉我们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先贤对我们寄寓的厚望、祖国对我们提出的希望都在千千万万经典的作品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如果能让学生经常诵读这些经典篇目,一定会触动他们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也会在这声声入耳的音符中不断地传承下去。

另外经常参与诵读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能够快乐开朗的生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诵读教学呢?

要全员参与,勤加练习。让所有的孩子都开口读。有些孩子性格腼腆,不善言辞,教师应鼓励其多参与诵读。对于一些不能独立完成诵读的孩子,我们采取小组帮扶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带着一起读。

诵读不是随随便便念一念,还有很多的技巧需要学生了解。

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比如诵读一首诗词。看到这首诗词,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诵读,而是引导学生将它的节拍划好,逐句把握节拍,停顿。找好节奏。

读出重音。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句话都会有他要强调的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要指引学生找出每句话、每段话、每篇文章所强调的重音,做出重音标记。诵读过程中重音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声音的上扬、下沉、拉长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诵读作者所要强调的部分。避免不自然的强调。

读出感情。读出感情可以说是诵读的灵魂。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很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情分类。比如感情表达有平静严肃的、有流动欢快的、有惊悚恐惧的、有悲伤哀婉的、有慷慨激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去细细揣摩每一种感情在诵读时应该如何处理。语速应该如何控制。

读出艺术。文学作品有诗意美,诵读便是要把这种诗意美用语言表现出来。要把诵读读成艺术,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诵读表演。诵读表演除去前边所说的要节奏感强、重音强调自然、感情充沛之外,还要学者给朗诵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诵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学生自己也会觉得幸福、自豪。另外还要教学生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比如面部表情,手势等等。所有学生都掌握了诵读技巧之后,就可以将文学作品诵读加入配乐、表演等艺术因素,读成艺术!

诵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意义非常,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不断探索学习诵读的技巧,把诵读学习做到更好!

作者简介:

刘庆华,河北省秦皇岛市,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实施方法诵读作用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英语创新教育之微探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