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大学生创业勇气的实践探索

2018-04-04刘维跃

价值工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创业教育

刘维跃

摘要: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与时代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深度不够,创业政策执行的力度不足,学生创业行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效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本文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调查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行为表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激发大学生创业勇气的可行路径。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has obvious effect,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level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orts, the enthusiasm of the general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ction times is not high.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widely made, th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is not implemented to a large degree, an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c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is not high. The overall result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still at a lower level. Through the surve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n entrepreneurship behavior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effect, a feasible path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trepreneurial courage was explored in the paper.

關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行动;教育效果;创业勇气;路径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action;education effect;entrepreneurial courage;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0-0170-03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2016年全国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培养大批具有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多项政策,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要求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实际,制定学校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强化督导落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将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协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纳入相关评优评先指标体系。广东省鼓励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鼓励高校聘请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福建省则提出,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江苏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密切政、企、行、校协同,建立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促进高校内部无缝对接,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综合协调机构。黑龙江省从级财政投入2亿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费率担保;每年安排1亿元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支持在校和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辟建孵化基地。广西自治区公布的方案提出要将创新创业纳入高校教学教程体系,要求高校的创业基础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高校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开发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1]。

据《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明显提高。双创对就业增加的贡献率约为20%。自201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创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全国约有20.4万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然而,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还较大。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年均1%左右,而世界的平均创业率为10%左右,欧美则为20%至30%左右。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三年之后仍在坚持创业的不超过一半[2]。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明显上升。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增长为5.7%,其中毕业时创业3年后还存活的约为1个百分点,就业后再创业的约为4.7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中大部分是先就业后创业。2010届毕业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3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12届的创业3年存活率增长为47.8%,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3]。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一是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基础,面向全校开设企业管理、经济、金融、会计等经管类相关知识的公选课,拓展学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面;二是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教育中心,系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活动;三是学校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各类讲座、报告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四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实训,组织大创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辅导学生参与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创业流程,体验企业运营。近几年,各级政府努力从政策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创业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形成[4-8]。

1 大学生对接受创业教育的行为选择

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选择及其在创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动机,解析学生面对创业困境的抉择。

本课题组针对天津城建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了调查、访谈和辅导活动。通过创业演讲,创业课堂和辅导讲座等活动发现:在接受访谈、并参与过某种创新创业培训和活动的478名大学生中,自愿参与者261人,占54.6%;为拿学分的参与者165人,占34.5%;随波逐流的参与者64人,占13.4%。

根据参加创业活动的期望程度的不同,本文把活动自愿参与者分为三个类型:观望族、好奇族和实践族。观望族的学生关注创新创业形势的发展,有潜在的创业意识,愿意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培训。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是一门课外的选修课,学校的安排可以为自己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方法。好奇族的学生对创业好奇,准备参与创业团队,对创业即想尝试又怕影响学习。他们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他们认为当前的创业教育非常及时,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促进作用。实践族的学生自觉投身创业实践,对创业有较高的期望,对创业充满自信,对创业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有比较明确的创业打算,积极发起组建创业团队,协调组织创业活动。他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挑战自己的创业目标,已经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

接受访谈的全部学生都感到目前校选和院选公开课中涉及创新创业的课程较少,课程不成体系,而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有限,仅靠课堂学习有限且零散的选修课难以掌握创业的知识和创业的技能。一系列创业的活动,如讲座、论坛、路演和大赛,大创立項,甚至经营业务和运营公司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创业活动必然占用学生创业者的课余时间。学生创业会对学业带来影响和冲突。

按照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对学习课时的要求,学生在校课堂学习几乎占满了平时的上下午时间。连周末都计算在内,按每周7天每天12学时,课堂学习超过了50%的时间,课余的时间不到一半,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有限。而在课余,同学们需要看书复习做练习,需要健身娱乐搞联谊,还要参加集体、社团和家庭活动。创业行动只能是放弃以上某些课余活动机会之后的一项自愿选择。放弃看书复习做练习,课程学习的深度就会下降,还可能导致考试挂科;放弃健身娱乐和联谊,难以积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还会失去娱乐的愉悦,甚至可能疏远同学的交往。很显然,在校学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投入创业活动。观望族的学生往往只有选修课程的那点时间投入。好奇族的同学将会放弃部分健身娱乐的机会,把一部分课余的时间用在创业实践上。实践族的同学会全部放弃健身娱乐联谊的机会,还可能部分放弃看书复习做功课的机会。注册公司的学生及其团队成员还会利用假期的时间。

创业的成效是与时间的投入成正比的。观望族学生只投入部分选修课的时间,他们只能大致了解创新创业有关的状况和方法;好奇族学生放弃部分健身娱乐的机会,他们参与一些讲座、论坛、路演和大赛或大创立项,能部分感受到创业的过程;实践族学生全部放弃健身娱乐联谊的机会,或部分放弃看书复习做功课的机会,他们借助外部资源要素,经营业务和管理公司,全方位经历创业的过程。

综上所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及其活动主要依靠课余时间。从天津城建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该校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不多,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生投入创业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2 大学生对创业的行为动机

全部受访的学生(478人)对创业活动做出的反应表现为五种情况:一是随波逐流,跟随别人参加,比例占12.5%;二是为了拿学分,完成选修课任务,占32.9%;三是为了丰富大学学习生活,开阔视野,占32.6%(即观望族学生);四是为了锻炼自己,体验创业过程,占15.9%(即好奇族学生);五是为了挑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占6.1%(即实践族学生)。

根据心理学关于需求-动机-行为原理,人们参与任何活动是受需求和动机的作用结果。有了需求后,人们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产生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采取某种行动。其结果可能是达到原来的需求,从而增强自信,或产生更进一步的需求;其结果也可能是没有达到原来的需求,这时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是失去信心,放弃原来的需求;二是寻找原因,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后继续行动。在这过程中,需求是第一步的。没有需求,人们不会有任何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讲,需求是要靠外部环境的激励。进而在外界刺激下产生动机后,人们才会开始行动并付出努力。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给学生的一种外部作用。这种教育将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适当的教育内容会使学生受到刺激作用。这是大学生产生创业需求的前提(这里忽略非教育因素给大学生激发的创业需求)。这些外部作用对学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又将采取多大的行动,取决于他的价值判断。外部影响越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就越深。大学生对创业的需求就会增大,对创业的动机也会增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才有可能自觉投入到创业教育或参与到创业活动中。

3 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其根源

从个人因素考虑,学生们都会意识到在校期间创业投入的有效时间严重不足,创业行动所达到的结果难以使学生感到满意,所以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可能花时间投入创业的。这是学生创业面临的一大困境。

其根源可以从博弈论相关知识得到解释。只要在创业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用同样的时间投入其他活动的收益和自有资金的支出时,大学生就会把课余的时间投入到创业活动中。这里的收益包括两部分:健身娱乐所得到的收益(健壮的体格以及充沛的精力)和看书复习巩固功课所得到的收益(更高的考试分数以及更多的深造机会)。

创业行动能否产生预期的收益?创业付出的努力是否值得?付出多大的努力会产生满意的收益?创业不成功的事实是否能接受?创业失败带来的损失是否能够承受?这些问题困扰学生做出抉择,这也是学生创业困境的根源。

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心里没底,也可能是他们对创业无意识,或另有所求,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否定的,所以他们不会关注和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观望族学生会思考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创业行动收益甚微,自己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都有限,创业不会产生可观的收益。因此,他们只参加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创业活动;好奇族学生有较明确的创业意识,他们认为适当放弃健身娱乐的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创业活动很有必要。对他们而言,收到的效果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参与中增长了能力。实践族学生乐观面对,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很自信,对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所以他们果断做出决策并积极投入创业行动。

4 大学生创业勇气的激发

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是需要勇气的,创业勇气是需要激发的。

大学生思维敏捷、勇于挑战,又具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但我国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都不深,他们的创业热情也不高,创业动力不足。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校方的投入对激发大学生创业勇气的影响及其效果。这里考察校方的投入是指校方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安排与付出;考察学生的创业勇气主要是评价他们在接受创新创业培训后所付出的行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不得不在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投入。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也会影响到大学生们的行为选择。大学生们都期望在追求效率和效果中理性做出利己的决策。校方或学生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要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高校会根据上级的要求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或者以最低的投入完成上级任务)。投入既不超出高校的预支,又能达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要求。

学生面对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投入是否会获得满意的收益,在校的有限时间和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要求学生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投入还是不投入创业实践(主要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可能涉及零散资金的投入)。这里所指的投入就是学生选择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以及采取创业的行动。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可以采取创业行动,将所获得的收获付诸实践;也可以不采取行动,多种原因会使他们不愿意或不敢采取创业行动。学生投入创业实践,就要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讲座、报告会等,还要组建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创项目研究等,还可能注册企业,经营企业等。这些活动都要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支付部分的费用。

很显然,校方和学生的行为决策是同时进行的一次博弈过程。博弈的双方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一方的选择,以求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比如对于学校来讲,校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会参照学生参与并采取行动的深度,校方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或者最小化的支付成本)。

大学生产生创业勇气并采取创业行动的条件是:预期的收益大于时间和资金的支出。学生资金的支出与学校的投入有关。当学校的投入增大时,学生资金的支出就变小,甚至降为0。学生预期的收益也与学校的投入有关。当学校的投入增大时,学生预期的收益就变大。所以,预期的收益大于時间和资金的支出是激发大学生产生创业勇气的必要条件。时间付出成本在数值上等于学生用同样的时间投入其他活动所得到的收益。

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从制度上给予学生在参与创业上更多的方便和更大的自由,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创业活动中来。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开设课程,组织大赛,举办讲座等官面上的初级形式和不求效率的简单做法上,而应从需求侧看效率,求效果,考察学生的行动和创业的成效。随着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和创业动力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http://www.ncss.org.cn/tbch/glzcdxscxcywjhb/.html[EB/OL],2017-10-22.

[2]谢良兵.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R].北京:腾讯研究院,2016.

[3]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张丽青,等.郑州市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思考[J].创新创业教育,2016(1):94-96.

[5]杨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8-40.

[6]张晓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76-79.

[7]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6):79-84.

[8]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53.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创业教育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发挥探索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高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及其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