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多维考量*

2018-04-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有效性政治

白 毅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1]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会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满足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近些年来,网络凭借其技术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日益加深,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对教育环境重新审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价值的期盼

(一)对工具支持的期盼

技术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能力,教育才能够承担起其历史使命[2]。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材、报刊、影视资料则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资源。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过去信息渠道相对闭塞、社会环境较为保守的特定年代,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诸多挑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由于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导致了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这就使得原本科学的理论缺乏了新事例的支撑,降低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在教育方式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长期固定在了教室。这种在统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单向强制教育方式,无法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很难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育评价方面,考试几乎成为教育评价的唯一途径。对于思想层面的评价,这种分值化的结果只能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这些知识最终能否转化为崇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则难以全面、准确地予以反映。近些年来,网络技术在信息采集、传播、存储、管理等方面展现出独有的优质属性,完全有能力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持。首先,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海量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网络能够承载数量更多、时效性更强的信息。教育者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最新的时事资料,从中挖掘出生动深刻的教育素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可信性和针对性。其次,网络具有互动性、平等性的特点。置身于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脱了身份的限制,交流与沟通地位平等,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教育氛围。再次,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浏览、查阅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使过去有限的教育信息变成了一种相对无限的教育资源,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环境的虚拟使得置身其中的大学生群体能够敞开心扉,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洞悉和评价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

(二)对正能量境遇的期盼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在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负面事件时,大学生群体往往会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无法明辨是非,难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如果再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教唆和诱导,更会对他们仍未定型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功效。此外,由于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多重压力,需要一种力量及时引导他们客观认识和恰当应对各种困惑与压力,但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难以有效满足这种需求。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对网络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高度关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多次提到网络,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3]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指导下,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大,网络环境悄然发生改变。一大批追忆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扬先进模范事迹的资源以网民能够普遍接受的形式进入网络,在网民中引发强烈共鸣与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网络中的主旋律。在教育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将教育内容与所感知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以此来决定自己对所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情感。网络中这种蓬勃进取、美好向善、理性团结的氛围正是现实世界中的正能量在网络世界中聚集后喷薄而出的结果,置身于此的大学生群体会自觉增强和坚定对国家、民族、个人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激发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的亲近感、悦纳感和趋同感中得以增强。

二、网络环境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多重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多个方面,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实现也并非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需要从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习平台、舆论导向等多个维度进行应对。

(一)认识网络,正视教育环境的嬗变

正如上文所述,网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工具支持。在实践中,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升了教育的品质。然而,任何事物在达到完备之前都需要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传统转入网络后,其有效性增强同样要历经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国网民整体素质依然偏低,规范网络秩序的机制还不健全,网络信息常常是鱼目混珠。更有甚者,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在网络中聚集,频频抛出“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西方宪政”等思想理论,扰乱并侵蚀着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中国网民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用动态变化而不是用孤立停止的观点来面对相关事例,绝不能够因此否认网络作为一种进步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意义。当然,这并非是对网络乱象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我们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网络技术的研发力度,有能力将那些蓄谋污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诋毁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制度言论阻挡于网络平台之外[4]。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网络管理制度化水平,强化和细化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信息提供商的法律责任,促使他们建立妥善的自我监管机制,对所提供服务,特别是开放性强的论坛、博客、聊天室等要依据法律和行规尽到自检、自查、自清的义务。应该看到,借助网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对其发展规律远未厘清。但是只要能够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出发去看待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就会保证解决思路在方向上的正确性,这也是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质和职业操守。

(二)依靠网络,重塑主客体间的教育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无法充分地根据个人的个性心理、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只能是教育过程中被固化的接受者和追随者。而教育者也很难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禀赋和主观意愿规划和设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简单化的“教与学”关系,双方缺乏适当的情感交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以思想信念养成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心灵沟通、情感互动的不足使得教育过程只是完成知识的传输与积累,很难将知识转化为指导人思想和意识的内在价值观。作为虚拟存在的网络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共同构建起了交互性的新型教育关系。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收入等差别被隐藏和替代,教育双方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尊重,能够以自由、平和的状态融入教育活动,有利于双方敞开心扉、直抒胸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善于发现并把握网络思潮动向[5]。对于大学生关注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时借助论坛、邮件、微信等网络平台主动与他们进行平等讨论与情感交流,悉心听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探析他们的困惑与迷茫,进而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解答,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以及对教育者自身的信任感。正是在这种新型教育关系中,教育者抛弃了“权威”姿态,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得到滋养和教化,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三)利用网络,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单纯依靠学校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目的,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为自主学习提供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网络空间中存贮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拓宽知识获取的途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存在着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缺陷,资源价值未能被充分挖掘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多元,但又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造成“各自为战”的困局。教育决策层应该尽早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开发机构,整合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教育资源,成立门户网站,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各大专院校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设为大学生服务的基础网站,与门户网站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对外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在此过程中,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归纳整理,分门别类的发布于网站,还应该将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资源进行筛选、梳理、分析提炼。通过网络讲坛、网络刊物、网络竞赛、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形式供访问者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比例不断增高。网络资源开发者应该密切关注并顺应这一趋势,对相关资源进行适当的移动化改造,使其能够适合移动终端的访问和使用,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吸引力。“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6]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就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动的建设成果,它使得教育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场景也从教室延伸到了网络,教育时空的扩展必然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深入网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是社会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态度和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能够对个人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网络作为新型的信息交流工具,会使舆论传播范围更加广泛、速度更为迅捷、影响力度更为强劲。在“魏则西事件”“幼儿园虐童”“北京大兴火灾”等等的事件中,网络舆论威力可见一斑。由于缺乏人生经验,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往往缺乏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受暴力化、情绪化等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7]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于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明确了舆论工作的方向。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建具有正向作用的舆论氛围。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网络言行进行跟踪分析,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和情感倾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数据支持[8]。特别是在负面网络舆论出现时,要稳定好学生情绪,告诫他们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理性面对事件进展。另一方面,教育者应该主动的参与到网络空间之中,通过发帖、留言等形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析、点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学生、社会先进分子成为网络意见领袖,鼓励和支持他们在网络中廓清迷雾、弘扬正气。网络中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总之,网络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并非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环境、教育关系、学习平台、舆论导向等多个维度中科学认识、依靠、利用、深入网络,网络相关价值才能最终从“存在”迈向“实现”。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

[2]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9.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OL].[2018-02-16].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

[4] 白毅.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掌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65-569.

[5] 黄英燕,陈宗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1-66.

[6]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6.

[7] 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8] 戴志,封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47-150.

猜你喜欢

教育者有效性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