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探析*

2018-04-03谢卓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理论思想

谢卓芝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历程演进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原有秩序,社会长时期处于混乱状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党历来就重视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的培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优良传统受到了“四人帮”的破坏,现在,我们希望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1]105-106。因而,这一时期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补课”,是一个恢复发展期。

1.恢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喊口号,要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要求切实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并对具体分为哪几门课作了规定,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2]70。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使更多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就告诫我们,“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不能丢,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关于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部在1982年提出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2]9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否则“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1]328。实际上,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了。因为国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既然我们国家的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那么,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就应衷心拥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2.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课程教育之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途径,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高校还积极探索和开展了其他新的途径。

一是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引入向模范、榜样学习的活动。这一时期,一些高校开展了向雷锋、张华、张海迪等先进人物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机构。这一时期,高校设立了一些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如学生工作部或青年工作部等,通过这一举措把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等多方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三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仅靠理论灌输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青年知识分子才能健康成长[3]2616。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许多学校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其现实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2]139。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2]152进行了规划和说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此进入健康发展期。

1.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系统阐述。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文指出:“要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教育师生员工,促进党员和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2]145。明确这一要求后,1995年10月,《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具体步骤和措施,提出“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以教育武装学生”[2]157。1998年秋季以来,各高校全面实施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内容的“两课”课程新方案,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补充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2.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一是利用高校党团组织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党组织、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组织应根据各自特点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举办党校、团校和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使自己“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要纽带”[2]155。这一时期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二是成立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如1990年4月,吉林大学建立“M·M学习研究会”(现更名为吉林大学大学生M·M学习研究会);1994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马列主义研究会”;1997年10月,北方交通大学(现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在马列学习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等。这些理论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21世纪00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4]479。此外,“16号文件”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工作队伍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由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期。

1.更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教育部发文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2]190-191。这一任务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予以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要内容。”2003年2月,教育部决定“支持、鼓励‘两课’教育教学条件和基础较好的高校”,进行单独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试点[2]196。这一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和宗旨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培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逐渐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并逐步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门课程。二是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它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武器。“16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4]479。

2.提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举措。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和学科支撑。首先,中央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颁布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简称“马工程”)的文件,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上日程。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教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教材厘清了诸多理论难点,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按照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要求,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学科支撑,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2004年“16号文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高度重视和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又颁布相关文件,提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为核心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法。2005年,教育部专门发文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中”。

(四)21世纪10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做出了多次重要论述。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习近平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将其作为关乎我们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的。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首要位置[6]6。

1.充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一是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意见》更是鲜明指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6]7。二是加强党史国史教育。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7]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意见》中也强调,要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观念范畴,与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为此,《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6]7。

2.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一是开展大学生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高效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可以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为优越的教育平台和更为宽广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又相对较弱,因而也会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一些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既要使网络媒介为我所用,又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力度,做到趋利避害,巩固并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意见》指出,要“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6]8。二是优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6]。

二、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异同

不同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存在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既有普遍性,又蕴含着特殊性。分析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异同点,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有利于深刻认识和领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加科学地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一)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同点

1.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多次强调要加强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在这里,“有理想”置于“四有”之首,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邓小平心中的重要位置。“16号文件”也提出,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始终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可以说,近四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于牢牢把握了理想信念问题这一核心,在于对理想信念教育丝毫不放松、长抓不懈。

2.始终以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宗旨。共产主义理想是激发无数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支撑,是一切共产主义战士的终极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则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决心,是中华儿女在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共同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始终以培育和树立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作为追求方向和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切工作都以此为最终目的和评判标准。

3.始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施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不管是“85方案”提出的要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还是“98方案”强调的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亦或是“05方案”指出的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等,都没有离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一主渠道。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同点

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不同的,因而也就需要不断调整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不断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对这些不同点进行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刻洞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演进的方向和规律,从而推动其更好向前发展。

1.教育侧重内容的不同。时代在发展,时代主题在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侧重点也随之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期间,邓小平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内容,恢复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20世纪90年代期间,增加了“邓小平理论概论”;21世纪00年代新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21世纪10年代以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加强了党史国史教育、“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坚持“老祖宗”,又要紧扣时代“脉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只有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时代性,才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2.教育方法理念上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理念也表现出较大区别和差异。在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期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20世纪90年代期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始注重提升理论素养;21世纪00年代期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步意识到要从文化、心理层面入手;21世纪10年代以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始深入到思想舆论引导层面。从这一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一个转向,即由显性的灌输逐渐向隐性的培育转变。理想信念属于思想、精神层面的范畴,它的树立和培育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和引导大学生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而不是将其看作理想信念教育的客体,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

3.教育方式途径上的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期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来实现。20世纪90年代期间,开始利用学校的党团组织及“马列”理论研究会的宣介和引导作用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补充。21世纪00年代期间,随着互联网的进步,高校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红色网站、思政BBS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新形式生动活泼,且传播力强、传播面广,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21世纪10年代以后,微博、微信迅猛发展,叩响了微时代的大门,借助这些“微载体”,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接受理想信念的教育。

总之,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洗礼,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驰而不息地加强和改进。惟其如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步入更加健康的轨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汇编(1949—2003)[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A/OL].[2018-01-09].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

[7]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坚持理论创新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