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以医学院校为例

2018-04-03李忠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医学院校

李忠昶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时代,医学院校应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思想,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促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一、供给侧改革对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有益启示

(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为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提供了改革新思路。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都会导致资源错配,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其实质就是社会供给与人民需求之间结构的失衡。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在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社会供给作为主要抓手,用改革的办法矫正社会供给与人民需求结构错配问题,减少社会无效供给,提升产品有效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层次的需求。

供求结构错配问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等各种领域。供给侧改革作为解决供求结构错配的方法和途径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实践层面的改革方式,要将其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对待。

(二)“大思政”与“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和客体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供给侧改革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端发展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着手,创新和扩大有效供给。

所谓“大思政”,是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构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教育供给主体出发进行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合力,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二、新时代医学院校 “大思政”育人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学院校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当务之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然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滞后

当前,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其他高校中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门思政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前高校五门思政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性,这是体现教材知识体系完整性的需要。但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此而没有侧重点地重复性地讲解。二是思政课程学时设置不尽合理。一些医学院校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医学专业课程本位,存在压缩思政课程学时、补给专业课程教学的现象,从而导致思政课程逐渐“边缘化”。三是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目前,思政课程教学以思政课教师集中讲授为主,集中在教师的“供给侧”,而忽视学生的“需求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还习惯单向度的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政教育供给主体单一

近年来,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了医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依赖思政课程,而忽视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当前医学院校紧紧依靠思政课程的“单兵作战”难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难以有效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医学院校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理论传授的“显性教育”,而忽视了思政社会实践的“隐形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思政课的实效性。无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缺失还是思政实践建设的滞后,都反映了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过于单一。

(三)网络思政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新媒介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当前医学院校网络思政建设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谈网色变”,部分教师因担心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冲击而不提倡网络进课堂,但这不仅没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反而增加了学生对学校思政工作的厌烦情绪。二是网络硬件落后,不足以支撑网络思政工作的长效发展。尽管目前医学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要实现覆盖全体医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仍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部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高校更是如此。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直接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四)全员育人氛围尚未形成

“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该是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促进,同向同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独奏”,而是全社会的“合唱”。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医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够。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医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所见所闻大相径庭,这直接降低了医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思政”育人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没有真正交融,没有形成“交响曲”。

三、新时代医学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

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急需政治合格和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院校唯有以更大的政治担当和改革勇气才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一)在供给主体方面: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新格局

首先,医学院校要摒弃过去紧紧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兵作战”的工作方法,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和客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积极挖掘学校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思政教育元素。

其次,加强“大思政”机制建设。医学院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机制。从校内来看,医学院校可以搭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四维育人体系,明确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其他各职能部门服务人员的定位,各个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从校外看,建立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医学院校可以聘请各行业典型先进人物现身说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

(二)在供给内容方面: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首先,要积极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一是要整合现有的五门思政课程内容。可以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部分章节进行整合,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实行专题式教学。二是要保证思政课程的学时。既要保证思政课课堂教学学时,也要保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时。既不能因为专业课的特殊性而挤压思政课的学时,也不能过多偏重思政理论讲授而挤压其实践学时。三是要努力推广PBL教学法。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从学生需求端出发,积极探索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优质的思政资源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端的利益诉求。

其次,要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长期以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二者“各自为政”,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此,要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充分挖掘自身专长和优势,提炼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扭转目前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在供给载体方面:建立“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潮流,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互联网+”实现创新发展。在互联时代,人人可做“麦克风”、个个可当“发言人”,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渠道。因此,如何构建“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树立“互联网+思政”理念,破除过去“谈网色变”的思维局限,充分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寻求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点。其次要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平台“短、灵、快”的作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深刻道理讲鲜活,精心挑选适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及时通过新媒体手段分享给学生。最后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网络思政的实效性必须以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前提,因而医学院校要构建适应医学生需求、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多元化、立体式评价制度。

(四)在供给环境方面:营造德医交融“大思政”氛围

“由于医学专业课和思政课分属不同的独立学科门类,学科之间交叉性相对较少,因此,医学专业课和思政课常常被割裂开。”[2]医学院校常常过分强调专业课发展,而忽视思政课建设,这导致思政课缺乏有效的发展氛围。“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人学’。”[3]因此,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更应该将价值观和世界观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医学院校拥有较多的专家教授和医疗资源,完全可以用这些资源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大思政”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学校的“独奏”,更是全社会的“合唱”,需要坚持内外结合、统筹协调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把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舆论宣传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总之,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有效改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从而真正构建起具有医学特色的“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李忠昶.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基于山西省医学院校的调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62-66.

[3] 周仕兴.广西医科大学营造德医交融“大思政”氛围[EB/OL].[2018-02-2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2/26/nw.D110000gmrb-20161226-6-06.htm.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医学院校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