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8-04-03成永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底线政治思想

成永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学生工作部,山西 汾阳 0322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微信、QQ、APP等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环境因素,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 、文化素质和生活习惯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既要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立场,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理念和形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底线思维无疑为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是唯物辨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运用,是中国传统忧患意识在现代思维方法中的自然延伸和逻辑发展[1]。底线作为底线思维的核心概念,原为羽毛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边界线,后被引申为量变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临界线。底线是为人做事不可触动的警戒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不可触碰的带电的高压线。一旦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只有坚守底线,才能保证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发生改变。从社会运行机制上看,底线是社会、个人和组织有序运行的坚实阵地,一旦阵地失守,社会失序、个人失调、组织失范的现象就会出现,最终将导致毁灭性和颠覆性的后果[2]。

底线思维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由此可见,底线思维是一种以保底线、达高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底线思维是一种责任担当的思维。坚守底线不能怕惹事出事而不做事,不能怕犯错误、怕捅娄子而止步不前。而应肩负责任,勇于担当,直面矛盾和问题。第二,底线思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维。凡事从最坏处准备,树立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积极主动预测和评估面临的困难、问题、风险和挑战,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遇事不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更好地坚守底线。第三,底线思维是一种创新包容的思维。坚守底线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守住地盘。底线光靠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4]。底线思维必须在守底线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创新理念思路、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吸取别家之长,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二、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播其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思想行为方式,从高校争夺青年,抢夺话语权的斗争愈加激烈,这个时候,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增加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领会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底线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使命[5]。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定的立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底线,这一底线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动摇。底线一旦被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后果将不堪设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可以有效保障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其发展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从而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二)底线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使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底线思维要求从最坏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的共享超越了时空限制,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与此同时,负面的消极的信息、西方意识形态别有用心地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虚拟的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同时,可能使学生精神变得更加空虚,情感与情绪变得更加冷漠和焦虑;思想政治话语权的争夺,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素质的欠缺和保守的思维理念,以及让学生“无感”甚至反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等等,都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且相比以往更加艰难和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科学预测和研判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且有所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三)底线思维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底线思维在坚持守底线的同时,追求过险滩,达高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不折不扣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必须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改进教育形式和内容,借鉴有益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接受,润物细无声,引起学生共鸣,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底线思维,在守底线的同时以达高线为目标,这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追求相契合的同时,也为增强其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三、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邓小平曾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6]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以增强其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立足底线,树立责任意识、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必须树立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明白自身身兼重任,责任巨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关乎教育对象的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符合我国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史情的必然选择[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首先必须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坚定的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重要使命。第二,必须树立前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理性思维,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新媒体宣传其政治观点,美化资本主义,诋毁社会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形态之间,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斗争不可忽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前预测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危机,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应对策略,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第三,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创新是争取最好结果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须树立创新意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走进学生头脑,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二)坚守职业底线,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阵地

底线思维主张坚守底线,在此基础上科学研判风险和挑战,同时与时俱进,包容创新,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然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讲道者必须先明道信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在意识形态的斗争面前,明确必须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必须抵制什么,反对什么,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立场鲜明地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坚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可以借助音频视频或其它多媒体手段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可以将同伴教育、团体辅导和微电影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再次,善于借鉴其它学科中有益的方法,比如心理学中的游戏和创业培训中的参与性方法,如角色扮演、讨论、头脑风暴等等,还应挖掘其它学科中的思想政治资源为其所用。最后,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积极组织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创新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协同培养模式等。通过立足底线,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坚守文化底线,牢筑校园文化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大学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7]。这是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的基础和核心,是牢筑校园文化阵地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一要在文化知识传授上下功夫。大学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知识传授是表达文化最重要的方式。高校应挖掘各门课程的文化资源,让课堂和实验场所和活动场所充满着文化气息,洋溢着文化氛围。二要在文化载体上下功夫。文化载体分为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如蕴涵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硬件设施等;精神文化载体如校训校徽校歌、大学精神和富含文化元素的制度层面等。高校应以自身的校训、大学精神为内核,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效融合。三要在文化活动上下功夫。高校应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高雅艺术文化引进校园,让当代大学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陶冶和熏陶。大学校园应举办深受学生喜爱并体现中华文化之精华的各种活动、讲座和竞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四要在树立文化形象上下功夫。文化形象展示的是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名师形象;是品德优秀、学业有成的优秀大学生形象[8]。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历史和专业,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7],培养和造就一批可信可学可为的优秀大学生,让广大师生切实体悟和感受到身边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四)坚守网络底线,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和主体,深受迅猛发展的网络的影响。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审视和判断能力欠缺的大学生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大学课堂上使用手机收发信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垃圾信息中,极大地减少了学习时间。同时,虚拟空间负面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精神,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须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新阵地。应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的底线,任何时候都坚决不能动摇。立足于这一底线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环境中。借助于网络,创建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沟通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时代感和实效性。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官方社交微平台,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博、微信平台。最后,制度体系是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制度体系,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周亚东.底线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之一[J].理论视野,2017(2):23-26.

[2] 汪博武.论底线思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141-144.

[3] 习近平.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15(5).

[4] 马宏伟.底线思维内含高线追求[N].人民日报,2016-06-14(7).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A/OL].(2017-02-28)[2018-02-20].http:∥www.scio.gov.cn/37236/37235/Document/1569435/1569435.htm.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OL].[2018-02-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

[8]徐玉琼.用底线思维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89-90.

猜你喜欢

底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真相与底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