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探索与反思*

2018-04-03杨晓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导师政治

杨晓军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容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大班授课模式和粗放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弱化。面对个性张扬的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打破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养成教育之间的思想障碍与体制藩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的有效对接,成为新时代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核心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颁布的第一个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文件,开启了新时代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内涵与质量建设的新纪元。多年来,本课题组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实践与探索,在剖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时代必然与责任担当的基础上,系统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长效机制,引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一、缘何而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之必要性

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两个场域,一个场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的政治理论教育场域,另一个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的价值实践场域。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场域与实践场域乃是相向而行却缺乏交集,存在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交融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实践探索目的就是致力于打通两个思政场域间的体制壁垒,实现理论传递场域与实践养成场域的“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问题。

(一)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一岗双能”“一身二任”工作职责之需要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着大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双低”的现实挑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堂上下师生间交流渠道不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岗双能”“一身二任”新要求,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指向。“一岗”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身”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身份;“双能”是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讲授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技能,“二任”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教育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还可以通过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将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筑牢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政治自觉的理论之根和政治之基。

(二)新时代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内在需要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由院系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等学生管理队伍承担。长期以来,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数量有限,这种“非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局限性比较突出。不仅如此,部分学生管理人员怀着升职、考研或跳槽的心态而“朝秦暮楚”,也存在政治理论素养不高,职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有效性。2005年,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正是遵循多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颁布相关政策文件,可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独特优势,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理论化和时代化程度,有利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入耳”“入脑”“入心”和“入行”工作的常态化。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引导作用。不可否认,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存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渠道缺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院系间合作机制断裂等突出问题,仅仅依托单纯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抬头率不高问题,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大学生政治导师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教学生所急、讲学生所需、解学生所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势利导”,进而“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环节,政治导师可以促进教育载体多样化,依托丰富的政治教育资源,开辟以校园文化为主的第二课堂(实体活动)和第三课堂(虚拟活动),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校园内渗透,因地制宜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二、以何形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之基本形式

长期以来,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重要内容,更是对“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基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在学生的实践养成环节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以兼职政治辅导员、政治班主任和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身份,深入学院、班级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在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养成全过程中信念塑造和价值引导的独特作用。

(一)兼任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班主任工作

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学生工作中最基层、最重要的岗位,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答疑解惑最直接的途径,是关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兼任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班主任,或者配合专业辅导员、班主任成为“第二辅导员”或“第二班主任”,专门负责全年级或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弥补部分理工类院系思政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以特色谈心谈话、紧扣时代主题班会及党和国家最新政策解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讲座。在政治立场、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等层面以一种潜移默化方式发挥政治导师的独特引导作用,在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平等交流中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兼任实践(习)课程政治导师

大学生实践(习)环节是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和各类社团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在这些实习或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担任政治导师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知识的独特优势,以弥补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失问题。例如,在专业实习环节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政治方向与政治原则的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选题厘定、调研规划和价值导向等方面的把握作用;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目标厘定与立场把握的主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深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独特功能,营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一体化的育人氛围,夯实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实践根基。

(三)兼任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导师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在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然而部分党支部由于缺乏政治导师的有效指导而流于形式,学习活动不深入不透彻的现象比较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导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党支部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定期宣讲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学习计划,引领党支部学习活动系统化、科学化和多样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党支部学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兼任学校学科类竞赛活动导师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相继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学科类竞赛活动。如果缺乏有效的政治指导和价值引领,比赛活动就可能游离主流价值而陷于空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兼任大学生学科类竞赛的指导(政治)教师,例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讲演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和其它竞赛活动。政治导师可以从选题选取、方向把握、实地调研、文本撰写和结项报告等层面发挥指导作用,把握参赛作品的政治方向,优化参赛作品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水平,提升参赛作品的内涵质量,从实践层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认同。

三、如何而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之长效机制

大学生政治导师工作关乎着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学校要将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工作的范畴中来谋划,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构建科学、合理和公正的选聘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一)优化政治导师的选聘机制

“政治导师的遴选是实施政治导师制的关键”[2],关乎大学生政治导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问题。在大学生政治导师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就是要严把入口关,优化大学生政治导师的选聘机制。选聘过程应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组建以学生处、宣传部、校团委和院系领导为代表的选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具体工作由学生处和院系部门统一协调推进。院系建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参与的选聘工作小组;选聘流程主要分为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组织审查、现场答辩和结果公示等多个环节。选聘过程要坚守政治标准、注重责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将那些优秀且愿意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纳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拓展学生管理队伍理论素养的宽度,增强学生管理队伍政治立场的硬度。

(二)规范政治导师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是大学生政治导师队伍建设的逻辑前提和重要保障。权责明确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必然前提,是大学生政治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高校大学生政治导师工作规范》,明确大学生政治导师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机制。政治导师一般聘期为三年,工作职责是辅助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职责:政治立场引导、实践活动指导和考研政治辅导。在政治立场引导方面,负责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在实践活动指导方面,在专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社团实践活动中把握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基本原则的引导责任;在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承担考研动员、考研政治答疑解惑和学习方法引导的责任。同时在就业创业方面也能承担理性择业创业观引导、就业创业方法论指导和经验交流的责任。此外,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未尽职尽责和存在主观过错的政治导师,可以提前解聘合同,取消其任职资格,问题比较严重的政治导师还要根据实情追究包括法律责任在内的其它责任。

(三)构建政治导师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政治导师是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重要力量,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为了规范政治导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将政治导师纳入到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的规划中,构建阶段性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机制。一方面,高校要精选教师培训课单,突出问题导向,开展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系列培训,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轮训相结合方式,实现政治导师培训机制的常态化。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师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汇聚网络精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组织专家讲座、案例赏析和经验分享等活动。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培训资源,通过网络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不断给自己“充电”。这种培训机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导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丰富教育教学载体,创新育人方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的独特的育人效果。

(四)强化政治导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一种鼓励先进、引导追赶超的良性竞争机制,避免因评职称需要而简单挂靠的形式主义问题。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政治导师考核制度。在考核过程中,要组建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系处负责人和班主任代表为成员的考核小组。考核中要坚持师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评价主体多元化与科学化;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原则,实现显性工作与隐性工作的有效契合;要坚持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原则,实现阶段性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综合考量。学校每年可以评选“优秀政治导师”和“年度十佳政治导师”,获得“优秀”荣誉称号可列为教师职位聘任、评奖评先、职称晋级方面的必备条件或优先条件,并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政治导师可进行诫勉谈话,严重的可以提前解聘合同,调离原岗位。学校要多措并举,要力争打造一支专业、稳定而优秀的大学生政治导师团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养则是评判教育强国目标是否实现的政治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政治导师是提升大学生改治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制度设计,从中观层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微观方面进行践行路径优化创新,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赢”和“共赢”,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开辟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阵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在大批优秀政治导师的示范引领下,当代大学生必然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理论认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4]。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付汉生,闫聚峰.高校实施政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20-30.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4.

猜你喜欢

理论课导师政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V eraW an g
导师榜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