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中药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2018-03-28赵立春谭小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大学广西

赵立春,谭小明,林 江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专业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专业教育评估方法,是指在市场机制下,由非政府性教育提供者之外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作为组织实施主体,按照一定程序,遵照最低标准,对自愿性的高等学校所开设专业的教育计划的质量进行公正评价,并提供资质认定证明。获得认证的专业可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有资格得到公众的信任,增加公众信心。中药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3年制定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中药学专业认证的目的

通过中药学专业认证,中医药高等院校将规范和改进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优秀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药学人才,是中药学专业认证的目标。

二、中药学专业认证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措施

当前,中药学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中药学专业认证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推动发展下,中药学专业在不同的区域发展环境下不断创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了适应区域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国家东盟战略需求,立足广西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多样性医药资源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中药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一)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培养思路

1.人才培养定位明确

根据《标准》的要求,中药学人才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有较为扎实的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中医药思维,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医药知识,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传承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药学服务和研究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2.人才培养思路清晰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中药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专业培养要求,依据《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学生学习与文化素养提升等环节的建设,突出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把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基本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适应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医药、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二)中药学专业办学特色突出

1.形成“一多二早三结合”的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实践,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摸索出了一套“一多二早三结合”的针对中药学专业的特色教学模式。其中,“一多”是指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实践学习机会。实践教学既有学校实验室和校办制药厂,也有校外的医药企业、植物园、药市,以及南宁市郊区药物天然分布区等。“二早”是指早实训、早实习。鼓励低年级学生早进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三结合”是指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兴趣小组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课题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验技能竞赛相结合。

2.产学研紧密结合

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是学校的校办企业,也是学校产学研的主要基地,依靠学校的强大科技后盾研发高新产品,已发展成为资产过亿的国家药品GMP认证企业。目前,企业共有9个剂型32个国药品种。中药学专业教师的一部分科研成果直接在学校制药厂实现了向生产力的转化;一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地进行了转让,带动了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学校与广西各医药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的强大科技后盾。如学校长期为广西三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日田药业、广西和桂集团等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应用咨询,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药(如扶芳藤、三叶香茶菜、刺苋根、白背叶)首次开发成国家级中药新药;学校成立企业服务组,建立特派员制度,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活动,共派出39位老师,分赴五个地区,在全区范围内为八家医院、企业、单位提供了产业示范、成份筛选、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中药材鉴定、药用植物栽培指导等六个方向的服务;设立“百企讲坛”,邀请国内著名企业家到学校讲述企业发展的历史和创业心得,介绍企业的情况,分享成功的经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服务需求,树立创新和创业的勇气。

通过产学研合作,中药学专业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更新,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改革中药学专业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区域特点办学,学生适应性好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区,中药资源总数有4623种,约占全国中草药物种数的1/3,在全国排名第2位。同时,广西拥有丰富的壮瑶药资源。壮瑶医药是广西壮族和瑶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民族医药,是广西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会展中心中药标本馆增建了广西道地药材区、广西海洋中药区。学校搬迁至仙葫校区后,在新校区建设了广西特色壮药研展馆,药材标本馆等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广西道地药材和壮医药知识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其他教学改革

1.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广西中医药大学根据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社会对中药人才需求状况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三次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调整。2017年根据《标准》,结合运行三年的情况反馈,通过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课程,减少学时。课程计划中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等。课程计划的总学分为175学分,合计2875学时。其中必修课136学分,选修课39学分,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2.28%。

二是加强通识,互通人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强调中药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其人文、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目标。通过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科学研究等形式,促进人文社会学科、其他自然学科与中药学的交叉渗透。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等相关公共课程64门,其中必修18门、限选3门、公选43门。此外,依托学校课程中心、“尔雅”与“卓越智慧树”通识课平台、“南宁高校教学联盟”等载体,为中药学专业学生搭建了人文素养、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素养相结合的学科交叉平台。

三是强化中医药知识传承。坚持中医药理论传承,开设“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中药性味、配伍、组方原则与辨证用药等理论,注重中药道地药材的品质、中药炮制的传统工艺、中药制药的特色方法等传统中药技术的传承。

四是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加强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习环节,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第二课堂为主要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是注重民族区域医药知识的培养。广西中医药大学必修课增加了“壮医药概论”“壮药学”,限选课增加了“壮药资源学”“壮医方剂学”“海洋中药学”等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对地方药、民族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改革。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PBL教学、微课教学、对分课堂、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良好,收效显著。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课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赛代练,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通过比赛平台展示自己、学习他人,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学示范课活动,通过引领示范促进教学交流,带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推广全新的教学理论和思维,为教师提供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的平台。

广西中医药大学通过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近三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工作,获校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30项,其中省级以上立项81项,教学方法改革项目68项。

3.构建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广西中医药大学在理论、实验、实训和临床实习各教学环节以及毕业综合能力考核等过程中,建立了形成性评定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评价体系。在理论、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下发《关于开展形成性评价的通知》《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学生成绩由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形成性评定成绩部分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与中期考试、专题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含见习)课程作业、课后交流等方面,在学业总成绩中占40%;终结性评定成绩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确定,在学业总成绩中占60%。

一是开展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课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在考试改革上,加强考试管理与题库建设,规范考试命题,提高命题质量;建成“考易”考试平台,开展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实现教考分离;开展考试分析与结果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开展实践技能考核。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与考核,培训考核包括基础化学、药理基本技能、显微基本技能、仪器操作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工作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素养、创新意识)等。成绩考核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是修订完善各项考评制度。2015年,修订《课程考试命题和试卷管理规定》和《试题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试卷命题作了明确规定。命题必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易适度、题量适中,有较全的知识覆盖面,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实现。2015年,学校制订了《本科生个性化学习指导性意见》《教师评学办法》等制度,积极开展学生学习质量自主评估。

学校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了网络课程中心、经典研读室、广益多媒体外语学习平台、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维普考试资源系统、在线模拟考试系统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估的平台。

4.构建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体系

2014年,学校先后修订了《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与反馈的管理办法》,对期末考试成绩、试卷命题质量进行分析和反馈。通过教务考试分析系统、“考易”考试平台,运用教育测量学方法对试题、试卷进行分析,并从试卷的整体质量、各试题的质量、命题的难易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试卷分析报告并通过教学例会和班会予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015年,学校制订了《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与反馈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门课程必须进行考试分析和结果反馈。任课教师通过课程网页、邮箱、QQ平台等途径向学生反馈,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学校、学院(教学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评教)、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评学)、教学管理工作评价(评管),形成了全员质量观,实现了对教与学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实现了评教、评学、评管有机结合。

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估认证与监控;二是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学校的舆论监督;四是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价。

三、结语

专业认证既是过程,又是结论。认证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为了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基于中药学专业认证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和“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中药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炳立,李玲玲,江丰,等.全球视域下中医学专业认证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2(4):279-281.

[2]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3]朱迪斯·伊顿,韩晓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四个重要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4(1):21-22.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大学广西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广西尼的呀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