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

2018-03-28杨超越朱明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机制理论

杨超越,朱明仕

(1.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过程是一个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互动过程,受教者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情况。因此,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内涵

现代西方接受理论是在全面吸收解释学和传播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提出的“接受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标志,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论。[1]“接受”是一个哲学术语,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是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和整合的一种实践。“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2]接受机制是接受过程中各种活动体系的组织机构、功能状态、运作原理和规律性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据此,笔者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接受主体依据一定的接受规律和运行机理,对各种媒介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等客体信息的吸收、理解、择取、整合、内化及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体系完整严密,为世人所公认。首先,马克思回答了现代世界提出的一系列关乎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整体性和逻辑结构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形成了逻辑严密而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主题,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继续把它推进。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4]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状态,直接决定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实效性,使他们形成何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来是现实社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就是所谓“争夺下一代”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便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他们利用种种渠道和手段,想方设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的这些工作,对我国青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譬如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无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运用接受机制构建原则及构建方式,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有助于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原则

(一)引导接受者主动接受原则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辨能力强,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说教育者传输的信息是正面的,并带有组织的权威,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部分学生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被动接受。教师作为主要传授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其对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作出理性思考,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主动接受作为教育的着力点。

(二)传播方式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指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开拓和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元路径,使教育信息能顺利地被受教育者理解、接受。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传授方式,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除了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个主渠道外,应该开拓和利用各种有效路径,特别要把社会实践、理论社团、校园网站、校园文化活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长效性与反复性统一原则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人的思想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真正要触动它、改变它,单靠一次或几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缓慢而重复地进行。[5]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学生接受,不仅关乎传授者的态度和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接受原则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传授者必须有宏观的视野,着眼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活动的运行原则,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其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接受机制构建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价值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非主流文化也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在大学校园里各种非主流文化甚为流行,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意识形态淡漠、缺乏政治热情等现象。有的人快乐至上,沉湎于娱乐和享受;有的人是非不分、美丑不辨,没有羞耻感;有的人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突出,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淡薄。这些人心中已经没有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想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构建机制需要“价值化”,促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引领中接受其理论。

高校要建设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理论素养高超、业务素质精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授者。专业理论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传授主体的立身之本。要积累深厚的专业理论素质,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这要求传授者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精神实质、政治立场、基本特征和功能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必须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升为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经住考验、抵制诱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探索、勇于开拓。要突破以往那种通俗化普及教育的传播模式,以生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策略与路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贴近大学生的个人日常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通俗化”

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俗化”,就要着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这种吸引力和亲和力除了来自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魅力和真理魅力之外,其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的通俗性也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大量采用哲学语言或者经济学语言阐发基本理论,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学术专业素养来直接理解这些术语及著作。因此,传授者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应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通俗性,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原则立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讲述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而不深奥的道理。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反馈化”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依靠反馈环节收集外界及自身对接受活动的评价,形成反馈意见,并依据反馈意见调节自己的接受行为。[6]这些反馈意见有的属于正反馈,即支持、认同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有利于接受活动的继续进行;有的形成负反馈,反对或排斥接受主体的接受行为,不利于接受活动,使接受行为中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反馈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活动的正向运行,直至顺利完成接受活动,从而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接受。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项活动是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力度等方面都应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否则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就会出现接受问题。比如,如果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理解偏差,教育信息就会出现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内化和外化。

了解大学生是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关键需要反馈。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只有教育者对大学生的一端信息输入,没有大学生的信息反馈,就无法纠正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调节和接受更无从谈起。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息反馈,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其自身对教育者传播信息的接受程度、动机和心态等,同时体现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态度和评价。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构建“反馈化”,必须通过大学生的反馈检验和传播效果证实,并及时改进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效果。[7]

[参考文献]

[1]王岳川,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33.

[2]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63.

[3]刘丽琼.接受理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5.

[4]冯宏良.信仰、认同与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J].教学与研究,2014(6):48-55.

[5]徐圆媛,周优文,蓝善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17.

[6]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45-150.

[7]刘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23-2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机制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