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浅析

2018-03-28朱金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责任大学生评价

朱金龙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当前,面对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并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但种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出现责任意识缺乏甚至推卸、逃避责任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自我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缺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深入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使其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培养自觉负责的能力,并影响和辐射社会大众。

一、大学生责任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责任教育是指以“责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责任人格和责任能力而实施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道德教育影响活动。责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责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大学生通过责任教育过程,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锻炼个体的责任能力,最终作出正确的责任判断与选择。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学生的健全道德人格为导向,培养学生完善的责任品质,使其成为能真正负责的人。[1]大学生只有对自我负责,对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才是具有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明确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才能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指明方向,并确定具体的教育任务。大学生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勇于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承担责任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可以从自我、他人、家庭、社会、生态责任五个层面进行分析。自我层面是指个体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作的行为选择以及后果承担责任,包括身体、言行和人生态度;他人层面,首先是对他人的生命承担责任,其次指主动帮助、关爱和包容他人,以言论和行为制止那些危害他人生命、财产的行为;家庭层面,生命健康教育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孝道教育是责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情婚姻观教育是责任教育的基础;社会层面,大学生的担当主要表现为爱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问题等方面;生态层面,大学生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树立生态道德良知,保障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

(四)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责任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磨练、提升的过程,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参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特点包括责任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责任教育目标的发展性、责任教育内容的适应性、责任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责任教育师资的整合性。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

(一)责任教育理念陈旧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多以学生不违纪、顺利毕业为目标,责任教育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责任品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责任感。近年来频发的自杀、杀人等校园恶性事件不得不让教育者警醒和反思,而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重要途径。

(二)责任教育目标模糊

长期以来,责任教育更多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忽略了对自我、家庭及他人的责任,使得教育目标成为空洞的口号,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高校着力培养学习精英,缺乏对学生责任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责任教育成为附属品,故而收效甚微。

(三)责任教育内容偏离

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灌输,内容偏重于学生应尽的义务,偏离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想实际。这种说教性的内容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学生有时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背诵,责任意识无从培养。

(四)责任教育方式死板

当前的责任教育基本依赖高校的“两课”教学,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往往以正面说教和宣传正面形象为主,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不用说主动负责。

(五)责任施教者的失责

有些教育者不注重提升个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生活工作中毫无责任意识。教师群体中有的着力经商赚钱,有的照本宣科毫无教学热情,有的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些都使责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责任教育评价滞后

部分高校缺乏责任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课程的高校,对责任教育的评价也处于滞后状态。许多高校责任教育的评价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忽视对学生日常品行的考查,缺乏说服力。多数高校虽然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实践活动,但覆盖面不广,时间持续较短,评价不够科学。

三、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教育目标的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个别高校已不再是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净土,而成为了用聪明智慧追求利益的竞争场所。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在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偏离了正常轨道。[2]伦理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人生价值观扭曲、学术视野狭隘、道德修养水平下降。

(二)忽视传统文化影响

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人文精神越来越弱的现象,崇尚人文道德和追求科学真理似乎离高校越来越远,道德教育也逐步演变为道德伦理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责任教育陷入两难困境。如果缺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责任教育则会成为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不是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最终会导致其无法辨认自己的责任,承担责任更无从谈起。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需要个体内心对道德规范的接纳与认可。而当前的道德教育把学生看作道德理论灌输的对象,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能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理解。[3]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责任教育就很难培养具备高责任素质的人才。

(四)缺乏责任实践机制

部分高校把责任教育简单看成一种知性教育,强调课堂责任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乏说服力。多数高校有责任实践教育,但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往往集中于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规模和形式有限,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五)教育实施平台缺乏

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和机遇,甚至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无法接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无法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有的高校认识到互联网在责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设备和技术投入资金较大,网络教育功能也无法正常发挥。

(六)家庭社会缺乏配合

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给学生的责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家长过于注重子女升学就业问题,忽略其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责任意识的培养;而高校责任教育也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责任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从而削弱了高校责任教育的效果。

四、新时代下完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责任教育理念

责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为此选择勇于承担责任。高校要通过责任教育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个体人格素质形成内在的正向关系,提倡人格完整的教育理念;要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向整合,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理,从而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学生作为独特生命的存在,热爱、尊重、关心、欣赏学生,创设责任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二)拓展责任教育内容

高校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责任教育,包括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对生命有正确的感知和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其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用自己的孝行回报父母;感恩社会,关心自身与社会的联系;从生活点滴开始,勇于担当,不找借口,不回避问题。志愿服务教育,要鼓励大学生成立志愿社团组织,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培养方案。诚信教育,要细化诚信制度规范,树立学校诚信形象,影响和感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情况开设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取集中训练与自我训练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普及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临时性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三)改革责任教育方法

大学生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可通过冲突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考核评价法、榜样示范法和环境熏陶法开展。冲突讨论法指教育者创设一种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对某一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经过讨论、启发、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判断,提升其责任意识。角色扮演法指向学生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情境,再现学生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通过特定角色模拟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体验当事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责任的习惯。考核评价法指通过对学生日常活动参与程度、人际关系团结程度以及个体日常行为的不定期考察,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此加强对大学生行为的监管。榜样示范法指通过积极培育学生榜样群体、锻炼学生骨干和表彰榜样等行为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4]环境熏陶法是最隐蔽但也是影响力最持久的责任教育方法,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努力。

(四)凝聚责任教育资源

营造高校全员责任育人氛围,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又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

责任教育要贯穿学校各科专业教学中,行政后勤等部门也要树立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借助网络技术打造责任教育互联网育人平台。营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力教育氛围,家庭要转变传统的成才观念和教育方式,摒弃粗暴式和放任式教育;学校作为责任教育的主阵地,要主动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创造有利于学生责任品质形成的环境,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社会要创设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五)完善责任教育评价

高校要把对责任素质的评价列入学分制中统一管理,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内容。自我评价既体现了责任教育评价系统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又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大学生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认知,避免学校统一模式评价的弊端;学校评价是大学生责任教育评价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应包括教学部门的评价、学生管理部门的评价和后期服务部门的评价,这些评价都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社会评价可以包括家庭和社会两部分,家庭可以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合理评价。社会部分,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企业实习、教育实践等活动,对学生的责任品质作出评价。责任教育评价体系应在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机构的综合评价,对大学生责任素质作出整体性判断。

五、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责任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探讨大学生责任教育,提高大学生责任素质,不仅有助于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郭甜甜.论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84-86.

[2]胡冰,李小鲁.小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途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96-97.

[3]张威.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路径探析[J].德育研究,2017(7):28-29.

[4]张瑞.大学生责任教育新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157-161.

猜你喜欢

责任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