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析

2018-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意识

徐 婷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思政工作是培养人才、稳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和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新的任务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本文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路径。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其中的核心观念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大地机房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恐怖主义、金融动荡、环境危机等问题愈加突出,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家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与世界的多元化接触中,中国的青年人特别是高校学生看到了更为广阔、庞杂的世界。如何引导学生在正确地把握世界与中国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竞争、掌握国际活动规则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跨国经济文化交流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家利益要求这些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甄别不同国家文化的能力。目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对高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也是前人从没经历过的。人才培养,德育先行。能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切实贯穿和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深入做好、做实,特别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高校应当利用自身教育平台优势,抓住时代契机,迎接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目标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必须从树立观念、牢固意识入手。在人才培养中培育学生的开放意识,爱国意识、自主意识、公平意识和合作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目标。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面对世界政治动荡、经济发展乏力、文化多元碰撞的形势下提出的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个方案涵盖了全世界渴望和平和发展的各个国家。因此,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将是全方位的。无论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还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思想的引领之下更为深入、宽广。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引领下,必然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具有开放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能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与国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包括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国际交流的方式和技能,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和借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度融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为学生走入社会、走向国际交流舞台打好基础,从而助力中国,唱好中国“好声音”。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上多次谈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调控,实际上指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利益,“这种利益,没有超出国家的核心利益,不是指普遍的、超国家的、超阶级的利益”[3]因此,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要讲世界的共同利益,更要讲国家的核心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脱离了爱国主义,一切的发展和奋斗都是空谈。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主动承担大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大旗,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和途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具有主体性、兼容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可以说大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下,大学生受到网络世界里良莠不齐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可能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要使学生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智力支持、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固意识形态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和熏陶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主的、正确的判断力,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健康细胞。

第四,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和不公平待遇,中国深知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文化准则,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不主张将本国的社会制度强加于其它国家。国家不论大小,只要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我们都愿意与其合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涵盖的平等互利精神,理解在多极化世界里各国都不应当通过不平等的贸易规则巧取豪夺,也不应当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

第五,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西方国家的引导下建立的,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和制定世界政治经济规则的权利,以自身的发展排斥其它国家的发展,以冷战思维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北非、中东、远东等地区冲突、动荡,不得安宁,其根源正在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由此可见,资源分配不合理、合作缺失的旧的世界治理模式不符合当前多极化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金融动荡威胁全球安全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面对上述情况,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中培养合作意识显得尤为必要。坚持合作共赢机制,坚持遵守国家社会公认的准则,尽早融入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才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精神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

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工程。党的十九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切实、深入地把新时期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想解释、传播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传播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优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培育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大学生在接受了较为初步的素质教育后,普遍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中简单的说教不容易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增加理论探讨课程,设置论题,鼓励学生围绕论题自主思考、交流观点。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情境设置给学生创造充满问题的现实世界,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历史上的国际关系概况,让学生从历史出发,理解民族国家的概念,理解共同与差异的概念,从内心深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深远意义,也能自主地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选择。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开放、爱国、自主、公平、合作等意识的理解,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以带领学生与不同国家的学生以及不同国家的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更为开放的姿态了解各国国情,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从而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平台,随时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时事短片,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借以增强爱国意识;让学生结合时事,通过自制短片、口述故事、编演话剧、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公平意识。总而言之,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实践教学,将纸上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其次,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讲中国故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语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天人合一”“海纳百川”“天下为公”以及“崇尚自然”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强调国家之间的平等性,倡导和平相处,包含了辩证统一的“义利观”“天人协调”的生态观等观念。传播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对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培育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过程中,要运用中国的语言,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话语体系,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最终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最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需要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与时俱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否在工作中自觉地渗透和培育共同体思想,能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爱国意识、公平意识以及共享意识,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治国理政的新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理论研讨和交流,时刻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人的世界梦。中国梦与世界梦密不可

分,跨入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坚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牢记使命,立足中国梦,胸怀世界,发挥大国作为,唱好中国声音,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钱中兵: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2015-09-29)[2017-11-2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

[3]韩庆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4):5-1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11-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5]习近平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18)[2017-11-21].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