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驻泸期间的诗作与个性魅力探析

2018-03-28钟发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社泸州朱德

钟发霞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朱德出生佃农,幼时就读于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后在丁家私塾读《诗经》《书经》,并开始学作对联。1896年起,朱德就读于席聘三私塾。席聘三先生历经沧桑,饱尝人世间种种心酸,对历史十分熟悉,且其思想开朗,喜欢纵古论今、抨击时弊。他痛恨恶势力、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朱德。朱德随从10岁到18岁跟随席聘三先生读书,这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朱德聪明肯学,能把四书、五经、《史记》贯通起来。[1]朱德早年的读书经历,使他的知识结构中国学成份较为丰富,也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日后成为一代儒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驻泸期间成立诗社的背景与用意

为讨伐袁世凯称帝,1915—1916年间的护国战争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南、华东地区,朱德时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将军领导的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队长。在纳溪城东棉花坡战役中,朱德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忧愤而死,护国战争宣告结束,6月7日,朱德支队奉蔡锷将军的命令进驻泸州。在驻守泸县(今泸州)五年间(1916—1920),朱德与当地人士在怡园诗社与东华学社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华诗社,“东华”乃东亚中华之意。他在《登五峰岭感怀》诗中曰:“诗社东华又振华,遗老遗少竟参加”。东华诗社的来源与名称已为学界一致认可。在东华诗社之后,朱德又联合云锦乡团总熊访文(赞成共和革命人士)在泸县云井山成立振华诗社,取振兴中华之意。由此,东华与振华两个诗社分别活动于县城与乡村[2]。

驻泸五年期间,朱德的良师益友蔡锷逝世,这对其精神是一沉重打击。旷日持久而又缺乏明确政治目标的军阀混战,使他感到深深困惑与苦恼。其组建诗社目的有二:其一是以诗言志。朱德同志本身有诗歌方面的才华与爱好,通过组建诗社,以诗交友,抒发内心报国救民的志向。其二是团结当地士绅,筹集军饷。泸州是护国战争的主战场,多次拉锯战外加土匪横行、苛捐杂税繁重,使得川南肥沃富饶之地满目疮痍、民生凋敝。驻泸长达五年之久,由于军阀混战得不到上级的稳定军饷,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团结当地的地主豪绅赊借或捐助。[3]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多是当地名人秀士及清末遗老遗少,办诗社以诗交友、以助粮饷的方式应运而生。

朱德在棉花坡一战成名,被蔡锷将军升任少将,驻守泸州。云南督军唐继尧为了实现“平蜀固滇,而维大局”进而兼并四川的个人野心,出兵讨袁,却在滇军苦战泸州时不补充兵员,不补给弹药、给养,致使滇军入川半年就欠饷、贷款。泸州为川滇黔三省要会、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乱,民不聊生。朱德作为泸州城防司令,保障地方安宁是其当务之急。成立的诗社中,成员有极富号召力的功名科举人士,有徘徊观望而实权在握的人士,有名望且资财雄厚的人士,有可提供情报的消息灵通人士,有的甚至拥有可以助军威的武器,这正好可以解决“安反侧,拾人心,寡敌助,策群力,支饷银,饱军粮,通消息,了贼情”等彼时一系列当务之急。

朱德除了“以诗言志”的文明社交,还把诗社活动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结合起来,其文化修养、组织才能可见一斑。朱德驻泸期间所写的诗不仅反映了那段历史的波诡云谲,也反映出他伟大的思想与个性魅力。

二、驻泸期间的诗作与人格魅力

朱德驻泸期间,局势动荡,风雨飘摇。他的思想和行动也处于不稳定的矛盾状态中,时常感到抑郁、烦恼。但愈是这种时候,愈能考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

以诗言志是朱德在泸州举办诗社的目的之一,从其诗作可以观其人格品质与魅力。

1.重感情而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人格魅力感人至深

在泸州驻防期间,他写下如下诗句:

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心太寂寥。

为国无时还故里,绒衣何时换金貂。买山筑屋开诗社,幸赋归来避市朝。

初来泸州,没几个知心朋友,云南的朋友又离得远。护国战争虽然结束,但仍看不到革命成功的希望,日子有些烦闷,所以开诗社,写诗交友。重感情、念旧情,念亲人而不得归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征人怨》中,朱德对此情有更生动的表达:

家园在望我当归,无奈人民盼解围。枉自梦魂萦弟妹,空教心事负庭闱。

朱德一生戎马生涯,无数次面临危险,生死关头总有人冒死相救,原因在于他以德服人、以身作则,人格魅力感人至深。1920年9月18日至25日,朱德率两个团与熊刘联军战于玉蟾—黄家祠一线。朱部兵败,泸州失守,未能突围。原诗社成员冒死相救,辗转避难于多户人家,长达数月之久。后从罗汉场出走,于1921年初离泸前,中兴场大滩头寨子的杨百骈以鞍马相赠。朱德口占一诗答谢:

识荆有幸恨交迟,赠马衔杯向北行。附骥何时抒抱负。一鞭千里一鞍情。

泸州人助朱德平安转移,他心怀感激之情,除诗志谢意,还久不忘情。1963年,朱总赴泸州,在罗汉场渡口久久凝视,并赠与泸人单瓢(烧料子乳白玻璃碗)。

2.爱国恤民的壮志仁怀

朱德在多首诗中对护国战争胜利后国家仍陷于军阀混战而百姓苦不堪言的状况发出感叹。如:

年年争斗逼人来,如此江山万姓哀。沧海桑田变焦土,名山秀野战云封。

久受飞灾怜百姓,长叹苦战叹佳兵,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

这些诗句体现出朱德怜恤百姓、爱护士兵的情怀。朱德自幼跟随长辈躬耕于农田,深知基层百姓的苦难。驻泸期间,他对军阀连年混战感到忧心忡忡,深感迷惘。在《泸州三首》中,朱德写道:

雨后朝朝上晓峰,登高缓步气从容。官寺外炊烟澹,百子图中曙色浓。

滚滚长江嗟远逝,茫茫大地喜云封。伏中炎热何人苦,心冷如何苦到农。

即便在驻泸期间诗社的诗会活动,朱德亦提倡节俭。东华诗社活动地点常设在城中朱家山石园内,此处环境清幽。诗会在周末举行,届时诗友们各备一份佳肴,每次浪费都很严重。朱德为了劝诗友做廉洁清白之人,决心改变这种现象。有一次,诗会在忠山亭子上举行。朱德已知诗友们带来了各种名小吃,他就到水果棚子中买了几个大西瓜赶到亭子上。众人一看,一个个仰天大笑道:“西瓜下酒,古来第一奇闻!”朱德却说:“西瓜不能下酒,却能清心明目,清热明志,可是宝中之宝哇!”众人深受启发。从此,诗社聚会不再铺张浪费,相互评论的学习风气更加浓厚。[4]朱德所作《感时》《哭惹》《秋兴》等诗,都倾注了爱国恤民的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朱德的爱国恤民并未停留在诗作层面,更付诸行动。他爱民甘棠遗德,剿匪为民除害,救民于水火,因此泸州人对朱德有特殊感情,不仅深远怀念他,而且对他在泸州留下的精神遗产尤其珍惜。

3.不畏顽敌,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

前来谛听静无哗!编汝为军作爪牙。草泽英雄正起义,绿林豪杰暂生涯。

兵黎合作期同志,吴越联盟是一家。成就功名时不待,休教聚啸负年华!

此诗名曰“招安”,是1918年朱德在泸县剿灭匪患时所写。另一首诗《战薄刀岭》曰:

古塞皇城踞险关,负隅一拒匪凶顽,围攻直捣登围攻直捣登陴堞,遁迹潜踪窜名山。

民国初年,泸州匪股上百,匪徒有五六千之众,且占地为王,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深山老林易守难攻,匪徒出没无常,战斗艰苦异常。

跳梁小丑遍传呼,蔓草方滋难尽除。既有荆棘应剪弃,偏多良善协冤诬。

攻心反侧方怀德,枭首芟夷自警愚。万户千门回浪子,及时剿抚靖萑苻。

朱德亲临前线,安剿并重,采用灵活战术和策略,先后荡平鼓楼、方山等多个匪患,歼匪四千余,招安二千,只有少数匪徒逃窜。万民称颂,立德正碑三处。朱德一生戎马生涯,军功显赫,他能从“佃农之子”“富国名将”“红军之父”到“三军统帅”,同其不畏顽敌、大智大勇的个性品质是分不开的。

4.重视诗教与育人

朱德在泸州为军政长官,为将爱兵,做官爱民,诱导文明,善倡诗风,不贪污,不私肥,不施苛捐杂税,除暴剿匪安民,因而众望所归。朱德提倡诗教,其赠学校的诗被作为教材传授,老师要学生背诵,因而其诗广传民间。在民国初年就能荐诗授课,其思想高度确非一般。1917年,朱德书赠泸县三乡联立高小一首渔鼓词《春光好》:

春光好,好春光,翠绿猩红上海裳,前宵昨夜为润雨,嫩晴天气最和良,采蜜的游蜂对对,含泥的飞燕双双。尺听得嗡嗡喃喃的声音,又和着暖烘烘的艳阳,令人有领略不尽、说不完的好景况,只觉得精神爽快甚悠扬。满眼的青山绿水,更点翠一些桃红李白菜花黄,当次好春光,吾辈青年努力读书,莫徜徉。

这首词,诗中有画,清新明快,似乎使人嗅到春天的清香与馥郁,一改其他诗作的深沉豪迈、铁血柔肠之风。朱德自幼家贫,求学路上坎坷艰辛,深深懂得教育对人的意义。他在戎马军机中仍怀有对青少年的热爱与挂怀,足见其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及对教育的重视。

朱德曾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川南师范学堂任监督(校长)。学堂教师陈秋潭、陈梦堂等均为诗社成员。根据清末学堂的规定,当时泸州各学堂设的体操课只进行步伐、列队等日本式兵操,朱德把足球引入泸州,以后在川南师范的体育课中正式开始教授足球。1961年,在泸州师范学校(川南师范学堂)建校60周年之际,朱德亲笔为学校题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人民的师范学校”[5]。

三、朱德驻泸诗作与个性魅力的当代价值

朱德驻泸期间所做的伟大贡献,使泸州人民对他念念不忘。而他的诗作中展现的个性魅力无疑是泸州人民的宝贵财富,值得传承与弘扬。

1.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

朱德幼时读过私塾,古典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对其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这在其驻泸期间有深刻体现。朱德担任泸州城防期间,在上面不给给养的情况下,积极组建诗社解决一系列问题。

儒家讲求“三立”,即立功、立德、立言。朱德在驻泸期间施行德政,组建诗社以诗言志。墨家的兼爱、求实等思想对其影响也非常大。驻泸期间,朱德爱护士兵、体恤民情,正是其本质与本性使然。

朱德在护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略战术、谋略,深刻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变与不变”“被动主动”“为与不为”等思想。其对“兵者,诡道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等兵家思想的运用,也为日后成为三军统帅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给我们的当代教育以重要启示:传承与弘扬经典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能做到“厚积薄发”的最有意义的积累。

2.不断追求真理的困境突围精神

朱德驻泸期间的境遇可谓困境重重。作为滇军将领,他被卷入军阀混战中,长期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无益于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困境他感到迷茫。

成败兴亡一局棋,金瓯不让实堪悲。相争权利皆新法,竞窃功名胜昔时。

馀子称雄叹分小,布衣高位惜官迟。鱼龙不蛰秋江熟,捷足天门太不思。

从参加辛亥昆明起义到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朱德勇敢睿智、战功累累,但现实的局面与他救国救民的愿望总相背离。许多真正的革命者灰心,有的被赶跑,有的想继续努力却迷失方向。在彷徨苦闷中,朱德却能广泛阅读史籍,从历代兴衰更替中寻求历史的借鉴。从1918年8月到1919年4月,他认真阅读了《史记》和《三国志》,并写下批语一百多处。他特别注意探讨历来战争胜败的原因,写道:“成大事者起兵以义”。五四运动之后,他对传入泸州的新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好友孙炳文的帮助下远涉重洋追求真理,由此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朱德追求真理的困境突围精神在幼年时便已露出端倪,一大家人凑钱供他上学就是为了为朱家培养一个能撑门户的人。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改变中国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从个人、家庭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是他不断的追求。

3.对待生活应不断思索与感悟

朱德驻泸期间的诗词一方面再现了战争与生活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主观情思。这些诗作不仅议论纵横、富于哲理,且气势悲壮、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丰富,令人叹服。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对生活和时局的思索,没有高尚的情怀,是写不出这种现实主义兼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的。朱德的众多诗友均对其作品给予颇高的评价。他与毛泽东、董必武、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都有诗交[6],这种对待生活、对待文艺的态度,以诗作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很值得当今浮躁而物欲横流的人们反思、学习。

[参考文献]

[1]金冲及.朱德全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艺出版社,2004.

[2]程思远.关于朱德同志在泸州组织诗社的几个问题[J].四川文物,1986(4):73.

[3]曹建国.朱德在泸州[M].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2006:22-29.

[4]徐龙治.百年泸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30-235.

[5]熊剑,陈千百.春华秋实一百载——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校情读本[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59.

[6]曾庆亮.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诗社泸州朱德
泸州老窖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泸州医学院 学报
泸州顺庆起义是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