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及其意义

2018-03-28姜洪昌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本家以人民为中心资本主义

王 淼,姜洪昌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现实运用。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学者们对以什么人为中心、以人民的什么为中心及如何以人民为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学界从马克思理论角度对为什么以人民为中心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追问还不够关注,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这个视角出发,探索马克思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及其对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旨

马克思的理论,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问题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在中学时期,他就树立了为人类谋福利的理想;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探索了原子偏斜说中所蕴含的人的个体自由意蕴的哲学根据;博士毕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以后,他呼吁出版自由并思考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他通过经济学研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并对共产主义作出了阐释;此后,他从社会经济现实入手对资本深入研究,抨击了人在资本统治下的不幸存在状态,并论证了人摆脱资本奴役与统治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毕生都在为追求人类的幸福、寻求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对此,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温迪·林恩·李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仍旧根植于启蒙传统的人文主义,因为他的目标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幸福”或人类的“自我实现”相关联。[1]2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则从否定与批判意义上在反面凸显出了马克思对人类的关切。罗素认为,如果仅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他有着严重的缺点——过于关注实际和现实问题。马克思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限于人类。[2]343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将马克思视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是恰切的,虽然马克思从未以此自诩。

上述观点,实质上是对马克思的理论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西方学术界断言的“两个马克思”观点的反驳。所谓“两个马克思”,是指西方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不是连贯而是存在着“断裂”的。根据其思想发展的这种断裂,他们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青年马克思即人本学的马克思,以及老年马克思即科学的马克思。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其并没有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实质。因为不管是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还是成熟时期,其理论都饱含着对人的关注,也就是人文关怀。国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期固然受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但后来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与超越,将人道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可以被看作“与历史唯物相融洽的新的人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孙正聿教授也指出,从马克思学说的实质内容与社会功能来看,它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对人类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方面予以了阐释。[2]179这表明,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理论具有深刻连续性,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至死不渝的追求。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二、资本中心:马克思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

马克思之所以要关注人,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位”社会,而是以物为本、重物轻人的“物本位”社会,即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资本主义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被马克思通过科学的分析尖锐地揭露出来。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虽然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只是相对的独立性——人是处于异化、物化和非人状态中的不自由的人,因此是需要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这就是马克思对为何以人民为中心所进行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

马克思在对资本进行分析与研究后,把资本指认为一种生产关系。他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对“物的依赖性”,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作为生产关系体现在物上。而资本作为物化了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和控制着一切存在物: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决定其他一切生产和其他一切关系,成为“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掩盖了一切其他存在物的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并决定着它们的存在比重。[4]48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最高的统治权,对一切事物加以支配和主宰。而资本生产又是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其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换价值不仅能够统治一切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而且能够支配个人的需求与人们的各种活动。而交换价值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们运用抽象思维把彼此的劳动当作相同的、一般的社会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其具有抽象性特征。因此,资本作为交换价值的最高形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对人们实施统治,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的原因。

就工人来说,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把自己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因而使自己完全处在资本的统治之下,成为能够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工具。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才出现的,它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内蕴着阶级关系,因为它是以雇佣劳动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没有雇佣劳动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资本。即正是雇佣劳动的存在,才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剥削性质。尽管从形式来看,流通领域内劳动的不断买卖是平等、自由、符合商品交换原则的,但实质是资本家总是以其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劳动来不停地换取更大数量的雇佣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来揭示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是一无所有的,因此他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来维持生存。在流通领域内即市场上,工人与资本家所进行的劳动力和货币的等价交换,是把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交付给了资本家。资本家在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求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还要求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出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而这部分由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增殖的秘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据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就其本性来说就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通过对雇佣劳动进行剥削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达到使自身增殖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成为了一种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的抽象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注的只是能否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又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而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决定的,这种抽象劳动实质上是将具有千差万别的内容与形式的劳动简化为只在量上有差别而在质上同一的劳动。正是这种抽象劳动,使工人劳动的规定性对于工人本身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差别的。马克思就此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资本来说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即可,即工人对于资本来说是使用价值的劳动的承担者,这就是工人的经济性质。因此,资本目光审视下的工人劳动仅仅是一种抽象劳动,其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多样性与差异性被忽略和抹杀,甚至是根本不被资本需要的。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对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越来越具有这种抽象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被看作可以相互置换和替代的、某种重复机械动作的机器部件,被看作没有个性和品格的机器的附庸。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将作为具有商品规定的人生产出来,而且它按照此种规定把人作为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受到资本的奴役和支配,即资本的权威和影响对一切人来说都是有效的。这意味着,不但工人要受到资本的统治,而且身处其中的其他所有人都要受到资本的统治——资本家自然概莫能外。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出现,只不过是特定社会关系下的产物,在本质上他们是人格化了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体现的是社会生产过程赋予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就此而言,资本家与工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都要听命于资本,在资本的统治下成为没有个性的抽象存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正是在此意义上抹煞了人的一切特性,把人只是看成资本家或工人。

对于资本家来说,虽然从表面看来他们凭借自身占有的资本获得了一定尊严和地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实际上他们也要被资本的增殖欲望驱使,也要在与工人不同的境遇下受到资本的统治。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家虽然也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被异化,但由于他们是资本的人格化,在此异化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绝对的满足。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指挥者与监督者执行着资本的职能,所以他们的活动内容与工人的劳动相比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尽管如此,实现资本的增殖或获得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的、决定性的追求与目的,而这种追求和目的“是非常贫乏和抽象的内容”。因此,“它从另一个方面”“在对立的一级上”“使资本家完全和工人一样地处于资本关系的奴役下”[5]49。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按照资本的价值和标准来衡量,这种标准认为凡是能够促进资本利益的东西,才有存在的资格、理由和依据,否则就无需存在。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是受资本的压迫和奴役的,是不自由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才提出要消灭资本,建立一个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因而是一个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

三、马克思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的意义

马克思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前提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批判。在进行这种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对一般市场经济的理论作出了阐释。他不仅思考与论证了一般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矛盾,还揭示出了一般市场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备自身特点外,同时有着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因此,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批判理论中,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发展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洞察到它的社会局限性或消极方面,而不应一味地颂扬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与从前我们所处的自然经济时期相比,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是全然不同的,这就使人们的存在方式、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是,人们看重物质利益,重视对金钱等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占有,轻视甚至抛弃对理想和价值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发展受到局限,成为只追求物质享受和物质发展的“单向度”的人。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以生动而犀利的语言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赤裸的利害关系和金钱交易关系;一切具有神圣性的情感都被淹没在冰冷的利己主义中;交换价值成为衡量人的尊严的标准,职业的神圣性荡然无存,从事所有职业的人都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也被转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一切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虽然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指向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但在我们现阶段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尽管上述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解决,又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优越性,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克服一般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我们要在政府的调节下克服人与自己的活动及其产物的矛盾,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使发展的成果完全和真正地为了人、属于人和有利于人,这样才能做到发展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和本性,以培养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人为目的和宗旨,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温迪·林恩·李.马克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资本家以人民为中心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