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他啶与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8-03-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耐药

李 进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118100)

伤寒在国内较为常见,是由伤寒杆菌引发[1],属于沙门菌感染,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耐药率却不断升高。在伤寒流行季节,患者持续高热超过1~2周[2],且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减少且嗜酸性粒细胞消失[3],则提示有伤寒发生,需尽早为伤寒患者进行治疗。本文旨在对比头孢他啶与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的临床效果,从我院收治的伤寒患者中抽取64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

表1 两组伤寒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表1 两组伤寒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组别 例数(n)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d) 完全退热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2 7.16±2.38 4.42±1.74 12.34±3.83对照组 32 12.34±3.57 7.61±2.45 18.46±6.78 t值 - 6.83 6.01 4.45 P值 - 0.01 0.01 0.01

表2 两组伤寒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伤寒患者64例(属于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患者32例。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16~78(45.86±4.67)岁,病程1~7(3.42±1.51)年。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8~80(45.91±4.72)岁,病程1~6(3.21±1.15)年。纳入标准:经临床免疫学检查以及流行病学资料确诊为伤寒的患者;持续高热(40~41 ℃)时间长达1~2周;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过敏体质或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两组伤寒患者之间对比基线资料方面差别不大,P值>0.05。

1.2 方法:予以本组患者实施氨苄西林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氨苄西林3克/次,1天2次。对本组伤寒患者实施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头孢他啶2克/次,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两组伤寒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为2周。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伤寒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计算两组伤寒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计量资料-临床效果分别用%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以P值<0.05为标准表示两组伤寒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大。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伤寒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统计学具有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由表2数据得知,观察组伤寒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

3 讨 论

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泻腹痛、相对缓脉、肝脾大、皮肤出现玫瑰疹等[4],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临床上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伤寒,导致伤寒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氨苄西林是基层医院常用来治疗伤寒的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5],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在治疗细菌感染疾病方面的效果较好。氨苄西林的抗菌机制为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行阻止,防止细菌增殖,还能将细菌直接杀灭。通过静脉给药,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血浓度峰值,在积液、房水等处广泛分布,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相关研究表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应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治疗伤寒。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杆菌的耐药率为8%~32%,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伤寒杆菌的耐药率(3%~19%)相对而言较低,因此建议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伤寒患者进行治疗。头孢他啶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6],能够在细菌细胞壁合成最后一步时对交叉连接中的转肽作用进行抑制,阻碍细菌合成,进而造成细菌死亡。头孢他啶在拮抗绿脓杆菌、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等细菌方面效果较优,比较敏感的细菌还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吲哚阳性及阴性变形杆菌、部分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沙雷菌属、克雷白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卡他莫拉菌和萘瑟菌属等,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合理使用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低且不良反应较少。头孢他啶能够有效杀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株,具有高效的对抗绿脓杆菌作用,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效果更强,但在革兰阳性球菌抗菌作用上比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差。头孢他啶的抗菌活性高且生物利用度好,静脉滴注有助于药物向细胞内渗透,其在胆汁、血液以及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比对伤寒杆菌的抑菌浓度更大,能够将伤寒杆菌有效杀灭[7],使患者的持续高热症状在短时间内消失,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且耐药率低,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伤寒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说明头孢他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在治疗伤寒上,头孢他啶的临床效果比氨苄西林更优越,安全性更高。

[1] 刘兴,李宁沙,陈立华,等.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以及毒力基因PCR分析[C].//2014年度中部六市医学会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178-181.

[2] 刘兴,左卫,李宁沙,等.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以及viaB基因PCR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8):1007-1008.

[3] 肖安.伤寒合并伤寒性脑膜炎1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1):1268-1268.

[4] 张新,曲梅,钱海坤,等.2008—2013年北京市17株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耐药和分子分型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5,31(12):1614-1617.

[5] 周艳.头孢哌酮与氨苄西林治疗细菌性痢疾对比观察[J].临床研究,2016,13(5):28-29.

[6] 张昶.用氧氟沙星与头孢他啶治疗伤寒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229-230.

[7] 刘丹彤,陶晓华,王瑞婷,等.浅谈《伤寒论》中毒性药物的煎煮[J].中医杂志,2017,58(5):370-372.

猜你喜欢

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耐药
电沉积制备纳米金-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测定氨苄西林
162例头孢他啶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头孢他啶钠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氨苄西林联合纳洛酮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及细节护理探讨
超级耐药菌威胁全球,到底是谁惹的祸?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